頭部
頭痛異常 前腦痛 後腦痛 頂心痛
啞門風府痛 偏頭疼 偏頭近耳痛 頭痛眩暈
頭暈 頭暈恍認 暴熱頭痛 頭面腫脹
耳部
耳聾 耳中蟬鳴 耳中疼 耳中生瘡
眼部
兩目頻頻流淚 眼瞼下垂 目視雙影 兩眼紅腫
近視 青盲 眼前飛花
鼻部
鼻頭紅腫 鼻淵 鼻內痛癢 鼻中衄血
鼻中流涕 鼻塞
口部
口眼喎斜 口苦舌乾 牙噤 牙痛
牙根脫臼 牙縫出血 走馬牙疳
舌部
木舌 舌強 弄舌
喉部
白喉 喉嚨腫痛 喉閉 飛揚喉風
梅核氣 風寒蛾 喉中無物乾嚥沫 緊喉風卜(附纏喉風)
頸項部
頸項強直 扭頸仰頭 失枕 對口瘡
瘰癧 扁桃腺腫 甲狀腺腫
肺部
肺結核 氣喘 咳嗽 久咳不癒
心部
心口疼 狹心症 心胸麻痺 心胸脹悶
心中動悸 心機衰弱
胸部
胸腔骨瘤 結胸 乳房疼痛 乳中結核
胃部
胃痛難熬 胃脘疼痛 胃中出血 胃中積食
脾胃衰弱 胃腸發炎 胃下垂 翻胃
乾噦 噎氣打呃 噎氣打呃 實脹
實脹
三消
上消 中消 下消
腹部
滿腹疼 玄癖 五積六聚 心積
小腹痛 小腹脹 十二指腸 肚臍疼
盲腸炎
大便部
大便燥結 大便下血 大便瀉泄 水瀉
便水漉漉 赤白痢疾 休息痢 噤口痢
痔瘡 脫肛
小便部
小便不禁 小便鬱結 屬閉癃,少腹脹滿溲不通,中極關元並水道,大椎氣海陰陵攻。
疝部
七疝 小腸氣 脫腸疝氣
前陰部
陽痿 陰莖痙攣 腎襄潮濕 腎襄潮濕
五淋 淋瀝赤白濁 夢遺
婦女部
婦女閉經 婦女經潮無定 婦女經期少腹 婦女漏經
婦女赤白帶下 婦女經多 婦女難產 婦女無乳
婚久不育 產後惡露 惡露不下 蓐勞
子宮痙攣 子宮出血 陰中痛 陰癢
陰痔 熱入血室
小兒部
小兒臍風 小兒中風 小兒驚風 小兒暴喘
小兒面黃
中風部
中風不語 中毒不語 半身不遂 中風五臟
中風眼珠投鼻梁
厥部
厥症 卒厥 痰厥
霍亂部
霍亂 鐵痧脹 銅痧脹 陰痧脹
陽痧脹 烏痧脹 白痧脹 癟螺痧
噤口痧 絞腸痧 羊毛痧
傷寒部
傷寒病 傷風 瘟疫 上熱下寒
瘧疾 忽熱忽冷
汗部
自汗 盜汗 手足出汗
癢部
遍體瘙癢 風疹塊 骨癢 骨熱
貧、吐、充血部
貧血 氣血上衝 吐血
疔部
疔瘡 紅絲疔 牙疔 螞煌疔
唇疔 蛇頭疔
雜病部
腹瘤 背痛 肩前疼痛 渾身痛
肩胛痛 脊痛 脊膂強痛 脅肋痛
腰痛 尻骨至腰痛 挫閃腰痛 尻骨痛
兩腿痿軟 曲池骨端痛 拇指疼痛難 青春痘
登高墜跌 手足十指痛 虎口掌骨痛 週身片片瘀血
四肢懈惰 飲食不納 食物中毒 腎臟結石
卒然作痛 黃疸 癲病 癇病
登高而歌 悲喜哭笑 舞蹈病 神經衰弱
倦言嗜臥 失眠 夢魘 健忘
行步如飛 膝陽二關痛 膝部筋骨疾 腿遊風
腿足紅腫 腳氣 足跟疼痛





  

      



【案例編號】 001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頭痛異常 
 
 【歌訣】 
頭痛異常疾因多,昏沉癡呆久成?,須針關元有奇效,太衝丘墟病即瘥。 
 
【特效主治】 
頭痛異常 
 
【特效穴道】 
關元奇效,太衝,丘墟 
 
【穴位說明】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趾縫間以上寸許。 
丘墟: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骨縫中。 
關元:在臍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頭痛異常病,經余醫治者眾,其原因不一,患者多自感腦中似有亂草一握,刺扎難忍,似麻非木而難以形容,暈眩疲憊,二目難展,精神不振,昏沉痢呆,經年累月不癒,此症與各種頭痛不同。 
【分析二】:難經日: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分析三】:厥者逆也。真者無他雜也。手之三陽從手至頭,風寒客於頭,則雍逆而不流通,所以作痛,謂之厥頭痛。厥頭痛有六種,頭痛而若腫起而煩心一也;頭脈痛心悲善泣二也;真頭痛重而痛三也;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四也;頭先痛而腰脊應者五也,耳前後脈湧有熱六也,靈樞言之詳也。腦為髓海,風寒之氣,入於泥丸宮,而連於腦,謂之真頭痛。 
【分析四】:古人謂:此痛或屬內傷,或屬外感,其外感頭痛,多屬三陽絡,太陽頭痛,在正中與項部,少陽頭痛,多在兩側,陽明頭痛,多在項部。內傷頭痛,多見氣怯精衰,遇勞即發,或頭痛如破:或時常作痛,昏重不安。外邪襲入三陽絡,或頭部血管充血,或鬱血,皆致頭痛,以頭部屬陽經也。然有因風、寒、暑、濕、熱等之差別。或受風寒而痛者,則兼惡風惡寒,或倦怠無力。因於熱者,只見發熱而心煩口渴:因於暑者,或有汗,或無汗,身惡熱。如血分不足,陰火攻沖,則痛連魚尾,善驚惕,或五心煩熱。因七情惱怒,肝膽火鬱,上沖而痛者,則頭疼如破,或疼引?下。因痰飲而疼者,則昏重而痛:悶悶欲吐。頭疼自有多因,不可不辨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秦先生,五十歲,山東日照縣人,僑居日本橫濱市中區山下盯一零五番地,患異常頭疼,掐之不覺,燙之不曉,類似麻木,經年累月,昏昏沉沉,神志不清,如醉如痴,因此病失業年餘,衣食無?實萬般無奈,幸經同鄉,以銀錢相助,於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一日,返同台灣,住於台北市博愛路二0三巷,來所求治,即取關元、丘墟、太衝,先後施針數次,其病如失矣。 
【案例二】:秦君另有一病,據其自言,於十七年前,右耳後似被蚊蟲咬傷,起一小泡甚癢,抓破流黃水,而後愈發愈大,漸成一瘤,大似核桃扁而圓,痛癢難熬。瘤後生一條小筋,臥不能近枕,動之即疼痛大汗直流,至今已十七年之久,廣求中西醫治療,均屬罔效。余視此處,係屬足少陽膽經部位,即於足臨泣穴紫脈上,用主稜針,放出黑血甚多,數年沉?,從此而癒矣。 
【案例三】:劉君四十六歲,江西省進賢縣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頭疼病,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一日,請予診治。並親筆自述云,自民國五十年,就有頭疼緊張病,頭腦中似有亂草一握,刺痛難忍,二目難睜又終日昏沉,如在夢中,以後年比一年加劇,因病退伍後,在各大醫院,神經科,都已看遍,均無效果,只疼痛無可忍,請予診治。節取關元、丘墟、太衝,繼續施針數次,七年沉?,霍然而癒。 
【案例四】:王君,五十八歲,山東省平度縣人,住台北市南海路。患異常頭痛已卅一年,雖經中西醫長期治療,均未好轉,經其友人介紹,於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十六日,請予診治,依上穴施針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2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前腦痛 
 
 【歌訣】 
前腦疼痛實難當,昏暈疲憊目惚恍。只取中脘名胃募,妙用金針效自彰。 
 
【特效主治】 
前腦痛,前頭痛 
 
【特效穴道】 
中脘 
 
【穴位說明】 
中脘: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有云:此病多屬陽明經,亦有痰飲,停滯胸膈,賊風串入腦戶。偏正頭風,發來連臂內疼,或手足沉冷,久而失治,惟恐變成癱瘓。 
 
【生理分析】 
頭蓋骨:生理學名詞,保藏腦髓之骨也,以八枚扁平骨合成,各骨相接合甚堅,不能運動,其名有六:一曰前頭骨,一枚,在前額,作蛤殼形,其一部即為眼窩;二曰後頭骨,一枚,在頭頂後面,亦作蛤殼形,底有一孔;三曰顱頂骨,一對,在頭頂旁,略作四角形,兩片相合而為頭頂;四日顳?骨,一對,在頭蓋下旁;五日蝴蝶骨、一枚,在頭腔之前下部,形如蝴蝶、腦髓即位於其上;六日篩骨,一枚,在蝴蝶骨之前,作立方形,質粗鬆。腦,外有腦膜包之,分大腦、中腦、小腦、延髓等。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于君五十五歲,山東青島人,住台北市長春路,患前腦疼多年,病況劇烈,有歇有止,發時二日難睜,眼眶黑烏,昏沉如醉,睡臥不寧,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中脘,先後三次而癒。 
【案例二】:劉君,四十二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建國北路.,患前腦疼痛,歷經三年,有疼有正,每日夜發作三五次不等,頭腦昏暈,二目難睜,精神倦怠不堪,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廿九日,請予診治,施針上穴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3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後腦痛 
 
 【歌訣】 
後腦疼痛苦心煩,暴痛如破近枕難。束骨陽輔針有效,大椎陶道肝俞痊。 
 
【特效主治】 
後腦痛,後頭痛 
 
【特效穴道】 
束骨,陽輔,大椎,陶道,肝俞 
 
【穴位說明】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赤白內際陷中其穴在骨下。 
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 
大椎:在第一椎之上陷凹中。 
陶道:在第一椎之下。 
肝俞:在第九椎之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頭疼有虛實之分,暫疼多為實邪,久痛則兼正虛。正頭痛多是風熱,偏頭痛多事痰火。腦後疼痛有此病多屬太陽經與督詠,突然發作疼痛,重若石壓,頭不能抬。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海先生四十六歲,河南人,住台北市西園路,患後腦疼,三月之久,頸不能抬,兩耳似有氣攻,臥不得安枕:經宋先生偕同,於民國五十二年十月三十日,請予診治,即取束骨、陽輔、陶道、大椎,先後施針主次而癒。 
【案例二】:李君三十六歲,湖南人,住台北市光復路,後腦疼痛,四月之久,精神疲憊,二目難睜,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求針診治,經針上穴,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4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頂心痛 
 
 【歌訣】 
頂心痛在正當中,重若石壓目難睜。穴從足掌陷中取,尋到湧泉用針攻。 
 
【特效主治】 
頂心痛 
 
【特效穴道】 
湧泉 
 
【穴位說明】 
湧泉:在足掌陷中,屈足捲指宛宛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肘後歌: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足安泰,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醫筋骨疼。 
玉龍歌:偏正頭疼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若然痰飲風池刺,倘無痰飲合谷安。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黃小姐二十五歲,台灣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頭頂痛,在頭頂正當中疼(即百會)重若石壓,三日夜未止,只覺目閉頸縮,痛苦難忍,民國五十三年五月三十日求予診治,經針湧泉,兩次痊癒。 
【案例二】:趙君五十五歲,山東高密人,住台北市中華路,患頭頂疼數月之久,經數度服藥注射,均未見效驗民國五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經朱、孔二位先生介紹,請予診治,即取上穴,施針兩次而疼止。 
【案例三】:欒太太,五十四歲,山東人,住台北縣新店鎮太平路。十二歲時即感覺頭頂痛,似受重壓。而後期每逢氣憤,過勞,或頭部受風及遇陰雨天則必劇痛三兩天,手足冰冷,不思飲食,日益嚴重。雖經中西名醫診斷治療,均毫未見效。經其友人武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二十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前穴三次,四十餘年沉?,竟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5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啞門風府痛 
 
 【歌訣】 
啞門風府痛何堪,強直怎能面仰天。委中靜脈分三股,依照患路刺便安。 
 
【特效主治】 
啞門風府痛 
 
【特效穴道】 
委中放血 
 
【穴位說明】 
委中:在膝膕窩之正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曾經換此病者,在頸後啞門風府部位疼,須於委中紫?放血,按照此法使用,奏效迅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馬君四十歲,浙江人,住台北市南倉街,腦後啞門風府部疼,民國五十二年二月四日,求予診治逐即取委中,放出惡血,旋即而癒。 
【案例二】:楊君,四十歲,山東日照縣人,住台北縣新莊鎮,患啞門疼,歷經八月於,頸不能轉,頭不能仰視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十六日請予診治,施針上穴,旋即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6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偏頭疼 
 
 【歌訣】 
偏頭疼痛苦難忍,耳鳴眼花相繼來。奪刺太陽率谷透,頭維丘墟任君裁。 
 
【特效主治】 
偏頭疼,偏頭痛 
 
【特效穴道】 
太陽透率谷,頭維, 丘墟
 
【穴位說明】 
太陽二穴::眉後陷中紫脈上。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神庭旁四寸五分。 
丘墟: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骨縫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偏頭痛,病因由遺傳、神經衰弱、房事過度、月經異常、貧血、萎黃病、臟躁症、悲哀、憤怒、瘧疾、風寒濕痺、便秘、扁桃腺疾患等。患者女子居多,有不快、眩暈、耳鳴、眼花閃發、惡心、欠伸等前驅症,偏側頭痛,對於音響光線而知覺過敏、惡心嘔吐、撞孔縮小、患側頭部潮紅、溫度上昇或動脈怒張、亦有瞳孔散失、患側頭部蒼白,顳?動脈呈硬索狀隆起者,病難根治,然有至高齡及月經閉止而癒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玉龍歌:偏正頭疼最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余君五十八歲,江蘇人,住台北市,常患偏頭疼,因而眼胞腫脹,目眶發黑,夜不得眠,民國五十五年元月二日,求予診治,當施針頭維、丘墟、太陽透率谷,先後醫療兩次而癒矣。 
【案例二】:馬先生七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患偏頭疼,三日夜未得安眠,民國五十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請予診治,經針太陽透率谷,旋即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7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偏頭近耳痛 
 
 【歌訣】 
偏頭近耳痛如裂,陣陣疼痛似錐撅。調氣陽輔肩井先,次尋風池用針揭。 
 
【特效主治】 
偏頭近耳痛,偏頭痛 
 
【特效穴道】 
陽輔,肩井,風池 
 
【穴位說明】 
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取,中指下陷中,適當大椎穴與肩顒穴連線的終點。)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症屬足少陽膽經部位,疼在耳根近處,陣陣繼續不止,類似錐撅,苦難忍受,有時痛、有時止是以最為痛苦。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杜君四十一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耳根上部疼痛,類似錐撅,已兩月餘,民國五十三年五月十三日,請予診洽,即取肩井、陽輔、風池,先後施針兩次痊癒。 
【案例二】:劉君六十二歲,四川人,住台北市安東街,兩耳後根疼,寢食不安,歷時半月,民國五十八年元月九月,求予診治,施針前穴,旋節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8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頭痛眩暈 
 
 【歌訣】 
頭痛眩暈如盹睏、昏迷不醒似夢中、針取關元並中脘、湧泉行間及中衝。 
 
【特效主治】 
頭痛,眩暈,頭暈 
 
【特效穴道】 
關元,中脘,湧泉,行間,中衝。 
 
【穴位說明】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湧泉:在足掌陷中,屈足捲指宛宛中。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後五分,動?應手陷中。 
中衝:手中指端、去爪甲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云:頭痛眩暈,有一切頭風兼熱者,有一切頭風兼濕者,頭風,風盛時發,日久不愈,則令人目昏、頭暈之虛實寒熱諸證,其有因血虛、氣虛,有氣血兩虛,有上盛下虛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程君,男四十二歲,江蘇人,其夫人黃女士,年三十三歲,台灣省台南縣人,現住台北市和平東路三段。在六十年五月六日忽患頭痛眩暈,昏迷不醒之症,初期三十多天不省人事,程君在警界服務多年,其友?忙送往台北各大醫院,利用各種科學儀器,多方檢驗,並經各專家及大名醫醫治毫無結果。住院七個月,而未見效,程先生特地於六十年十二月八日上午十時請余前往診治,經詳細診之。即針關元、中脫、湧泉、行間、中衝,於中衝放血。經十分鐘後程太太就會微笑,當天下午六時程先生來電話,謂其妻病已好了八成以上。九旺︵第二天︶早上十時再來接余前往。計施針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09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頭暈 
 
 【歌訣】 
頭暈多屬肝火攻,昏旋眼花嘔逆生。風池頭維連百會,太衝丘墟配上星。 
 
【特效主治】 
眩暈,頭暈 
 
【特效穴道】 
風池,頭維,百會,太衝,丘墟,上星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神庭旁四寸五分。 
百會:在頭之正中,正坐從兩耳尖直上取之。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趾縫間以上寸許。 
丘墟: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骨縫中。 
上星:在鼻尖直上人髮際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真頭風痛連腦內,手足青冷至肘膝之節,朝發夕死,凡頭痛眩暈、時時迷冒、目猝然大痛,目視不見,或瀉多之後,皆凶證也。 
【分析二】:頭暈之症,眩暈雖係小病,然大病起於眩暈者眾多,眼目一時昏花,猝然跌倒,而不可救者,往往有之。(見驗力) 
【分析三】: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其中有肝火內攻者,亦有濕痰壅遏者,頭旋眼花,亦有腎水不足,虛火上衝者,亦有命門火衰,真陽上泛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楊君,廣東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其夫人四十一歲,患頭暈病,羞見日光,行動賴入扶持,民國五十三年八月,求予診治,經施針風池、頭維、百會、太衝、丘墟、上星,先後醫療五次而癒。 
【案例二】:白君,山東人,四十九歲,住台灣省高雄市新興街,患頭暈病,歷經三年,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求予診治,復針前穴七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0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頭暈恍認 
 
 【歌訣】 
頭暈恍認痛且眩,二目昏花站立難。風池頭維循丘墟,百會施針大敦燃。 
 
【特效主治】 
頭暈恍認 
 
【特效穴道】 
風池,頭維,丘墟,百會,溫灸大敦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神庭旁四寸五分。 
丘墟:在足外踝下微前陷中,骨縫中。 
百會:在頭之正中,正坐從兩耳尖直上取之。 
大敦: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葉及三毛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經云: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故眩量之病,多屬於肝腎陰虛,不能涵陽,而虛陽上越,致成頭眩眼花及五心發熱等症,眩謂眼黑,暈為頭旋,俗稱頭旋眼花是也。因於內風者,多兼耳嗚、心悸、或夜間盜汗,五心常熱,其因於外風者,間亦有之、蓋風邪外襲,激動痰涎上干,而成眩暈,然屬內風者為多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君三十五歲,河南人,住台北市基隆路,患頭痛眩暈,二眉昏花,站立不能自主,行動須人扶持,民國五十六年元月三十日,求予診治,經施針風池、百會、頭維、丘墟、大敦,數次痊癒。 
【案例二】:盛君四十八歲,江蘇人,住台化市克難街,患頭暈,心悸、耳鳴,民國五十七年元月二日,來所就診,經取上穴,施針九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1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暴熱頭痛 
 
 【歌訣】 
暴熱頭痛心燥煩,耳鳴目澀讕狂言。風池外關循合谷,頭維百會對湧泉。 
 
【特效主治】 
暴熱,頭痛 
 
【特效穴道】 
風池,外關,合谷,頭維,百會,湧泉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外關:在陽池後二寸兩筋間。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神庭旁四寸五分。 
百會:在頭之正中,正坐從兩耳尖直上取之。 
湧泉:在足掌陷中,屈足捲指宛宛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三陽謂太陽、陽明、少陽也。頭痛身皆熱,謂三陽頭痛身皆熱也。三陽經頭痛,當從三陽經治也。厥陰頭痛,則多厥而無熱,嘔吐涎沫,是厥陰挾寒,邪上逆也。三陰經無頭痛,惟厥陰有頭痛,三陰經無發熱,厥陰少陰亦有發熱,謂之皮發熱。煩燥頭疼,?出狂言,痰嗽胸悶、口乾舌燥、甚則喘促,此病起於秋令者多,燥烈之氣大行,人感之則成病!或暑熱內伏,復感外邪而發。凡燥氣傷人,首先犯肺,次傳於胃,燥邪傷肺,故痰喘胸悶,甚則氣促咳逆,肺熱過重,肺絡破裂,可能咳血。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女士五十一歲,浙江人,住台灣省基隆市劉銘傳路,患暴熱頭疼,?體發燒,耳紅面赤、狂言亂語,民國五十二年六月五日,求予診治,施針外關、百會、湧泉、合谷、風池,繼續醫療而癒。 
【案例二】:任女士二十九歲,浙江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五段,患暴熱頭疼,?身高熱,顏面紅赤,二目昏花,滿頭皆痛,飲食不思,惡心嘔吐,睡臥弗寧,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十五日,請予診療,復針前穴,而熱退痛止。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2 
 
 【案例分類】  頭部 
 
 【主治病症】頭面腫脹 
 
 【歌訣】 
頭面腫脹大頭瘟,口乾咽痛風熱昏。當刺太陽並諸井,患部須用梅花針。 
 
【特效主治】 
頭面腫脹 
 
【特效穴道】 
太陽,十井穴,患部用梅花針扣打 
 
【穴位說明】 
太陽: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腿上。 
諸井:在手十指、少商、商陽、中衝、關衝等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頭瘟病:此症頭面腫大,自頸至頂,腫成一桶形,其咽喉閉塞者有之。(見驗方) 
【分析二】:按大頭瘟症:多由風熱之邪,襲入三陽絡,初起於鼻額,延至面目,紅腫如人灼熱,面有光澤,或壯熱氣粗,口乾舌燥,咽喉腫痛不利,或寒熱往來,甚則大便不通,若不急治,腫處必致腐化成膿或更有傳染之可能。蝦蟆瘟,則腫於頸項部,亦屬風熱為病,其兼見之症狀,與大頭瘟相類,亦能傳染。治此二症,急於太陽穴之紫絡,用稜針去惡血,應就靜脈出血為主,或在患部用稜針點剌即可,均以出血為上。(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曾經診治患此病者,頭面腫脹,二目難睜,喘氣迫促,身體疲憊,精神恍惚,針取十二井穴,委中,曲澤,於腫處用稜針排刺出血,間日再刺,繼續施治,漸漸腫消而癒。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民國三十四年秋,余住連雲港時,有王太太,山東曹州府人,住海州新埔新市街四十號,戚先生家中。其子小成,八歲,患大頭瘟病,頭面腫脹,二目難睜,身微浮腫,已至昏迷狀態,求予診治,經施針,患部用針排刺,十二井、曲澤、委中,均出血,針後大便下黃水甚多,約治五次許,腫消漸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3 
 
 【案例分類】  耳部 
 
 【主治病症】耳聾 
 
 【歌訣】 
耳聾氣閉形似呆,聽而不聞語多猜。合谷後谿足臨泣,翳風聽會金門開。 
 
【特效主治】 
耳聾,重聽 
 
【特效穴道】 
合谷,後谿,足臨泣,翳風,聽會,金門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 
足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五分。 
翳風:在耳根後,距耳約五分之陷凹處。 
聽會:在耳珠微前陷中,開口得之,上關下一寸。 
金門:在申脈之前一寸許,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臟經曰: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於耳。然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皆絡於耳。凡傷寒邪熱耳聾者,屬足少陽膽症;有暴發耳聾者,乃氣火上衝,名曰氣閉耳聾。若久患耳聾,則腎虛,精氣不能上通於耳,或膿水淋漓,或癢極疼痛,此皆足厥陰肝經,風熱所致。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年三十七歲,山東寧陽人,住台灣台北縣深坑鄉。患耳聾很久,他人與之講話,兩眼直視,只笑而不知所言,於民國五十三年八月十七日來寓求治,經詢清其病源,即予施針合谷、後谿、足臨泣、翳風,聽會、金門等穴,繼續輪流施治,月餘而告痊癒矣。 
【案例二】:高君,五十四歲,山東人,住台北縣景美鎮萬盛街,患耳聾症,歷時三年餘,形似呆痴,友與共語,兩眼直瞧,不知所言,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八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月餘,而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4 
 
 【案例分類】  耳部 
 
 【主治病症】耳中蟬鳴 
 
 【歌訣】 
耳中蟬鳴不停聲,多屬肝?火上衝。行間陽輔地五會,風池三里到聽宮。 
 
【特效主治】 
耳中蟬鳴,耳鳴 
 
【特效穴道】 
行間,陽輔,地五會,風池,足三里,聽宮 
 
【穴位說明】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後五分,動?應手陷中。 
陽輔: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 
地五會: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 
聽宮:在耳前珠子旁。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治症總要,第三十五,耳內虛嗚。問曰:此症從何而得。答曰:皆因房事不節,腎經虛敗,氣血耗散,故得此症。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席弘賦:耳內蟬嗚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按耳鳴之症,有虛實二種,耳中蟬噪不休,以手按之愈嗚者屬實,乃肝膽之火上逆也。若時嗚時止,以手按之則不鳴,或減少者屬虛。乃肝腎之陰不足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秦君,五十歲,山東日照縣人,住台北市博愛路二零三巷,患耳中蟬嗚,歷時三年,有時嗚得難過,有時輕微。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求予診治,經施針、行間、陽輔、地五會、風池、三里及聽宮、繼續針治數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5 
 
 【案例分類】  耳部 
 
 【主治病症】耳中疼 
 
 【歌訣】 
耳中疼痛最難忍,連結牙齒目(目巟)(目巟)。風池小海針有?,繼刺合谷力更彰。 
 
【特效主治】 
耳中疼,耳疼,耳痛,耳朵疼,耳朵痛,中耳炎,慢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聤耳 
 
【特效穴道】 
風池,小海,合谷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小海:在肘後大筋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云:此病皆因熱氣上壅,或因激耳觸傷,氣不散,及傷寒不解,故有此症。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經診治之患者,疼得二目(目巟)(目巟),連結牙齒皆疼,甚則流膿流水,倘若失治,有漸成耳聾之虞。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鄭君年四十八歲,湖北人,住台北市嘉興街二段。患左耳內疼痛難忍,已十月餘,重時夜不得眠且頭腦轟轟,二目矇矇。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十八日,來診所求治,即予施針、風池、後谿、合谷、繼續醫治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6 
 
 【案例分類】  耳部 
 
 【主治病症】耳中生瘡 
 
 【歌訣】 
耳中生瘡多?傷,腐爛疼痛膿汪汪。聽宮外關足竅陰,關衝少澤刺便康。 
 
【特效主治】 
聤耳,耳中流膿的病證,耳中生瘡,急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 
 
【特效穴道】 
聽宮,外關,足竅陰,關衝,少澤 
 
【穴位說明】 
聽宮:在耳前珠子旁。 
外關:在陽池後二寸兩筋間。 
竅陰:在足第四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菜。 
關衝:在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菜。 
少澤: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治病總要,第三十七,聤耳生瘡出膿水,嘗聞小兒有此症,乃洗浴水歸耳內之故,大人或因剔耳觸動耳黃,亦有水誤入耳內故如此。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秦君五十二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博愛路203巷,左耳內紅腫生瘡,常流血水,膿漿汪汪,痛苦難忍,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十六日,請予診治,取穴聽宮、外關、關衝、少澤、足竅陰,施針三次,痛止腫消矣。 
【案例二】:張君,五十五歲,浙江人,住台北市木柵溝子口,因剔耳?傷,致成瘡瘍,腐爛疼痛,膿水汪汪不斷,已成半聾,歷經五年之久,名醫求遍,均無好轉,經其至友武先生推薦,於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十一日,請予診治,施針前穴三次,腫消痛正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7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兩目頻頻流淚 
 
 【歌訣】 
兩目頻頻常流淚,眵眼膜糊往往霑,穴取至陰頭臨泣,針明補瀉病即安。 
 
【特效主治】 
兩目頻頻流淚,迎風流淚,經常淚流不止,兩眼流淚不止,淚囊炎,砂眼、慢性結膜炎、慢性淚囊炎 
 
【特效穴道】 
至陰,頭臨泣 
 
【穴位說明】 
至陰:在足小趾端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衝風淚出之證,見風淚出,初起則冬月甚,夏月輕,久則冬夏皆然,此乃肝臟虛風邪熱所致,若淚出不赤不痛為虛,淚熱腫赤疼痛為實。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蘭江賦云:眼目之症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 
百症賦云,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通玄指要賦云:眵(目蔑)冷淚臨泣尤準。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尹女士,年五十七歲,河南人,住台北市,士林忠勇街,患兩眼流淚,十有餘年,中西醫求遍,並無好轉,民國六十一年二月一日,求予診治,經施針至陰,臨泣一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迎風流淚:病名,症狀尤其在冬春季節嚴重,不但總是眼淚汪汪,特別是冷風一吹,雙眼就淚流不止。迎風流淚原因有以下多種原因,(1).有些是對寒冷刺激比較敏感的人,當眼睛受到冷風的刺激時,淚腺分泌功能增強,便分泌出較多的淚液。(2).有的老年人是由於皮膚老化、肌肉鬆弛,淚腺和淚道的功能有所退化,出現迎風流淚的現象。(3).更多的人是由於患有砂眼、慢性結膜炎、慢性淚囊炎等,導致淚道的狹窄或阻塞,使淚液的排出受到障礙,遇到寒風而淚流不止。由於鼻淚管堵塞導致淚囊炎,更由於經常拭淚,使眼瞼皮膚潮紅或形成濕疹,影響美觀,且易導致很多嚴重的併發症,如:眼部反復感染,尤其是當角膜受外傷時,易引起角膜潰瘍,甚至發生角膜穿孔造成失明,或甚至會引發角膜炎、白內障等眼部疾病。 
 

 

-------------------------------------------------------------
【案例編號】 018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眼瞼下垂 
 
 【歌訣】 
眼瞼下垂目難睜,形似迷茫蔽?睛。三陰交配臨泣效,陽陵針到精神增。 
 
【特效主治】 
眼瞼下垂,先天性眼瞼下垂,眼瞼提肌發育不良,神經性眼瞼下垂,腱膜性眼瞼下垂,機械性眼瞼下垂,肌生性眼瞼下垂,創傷性眼瞼下垂 
 
【特效穴道】 
三陰交,足臨泣,陽陵泉 
 
【穴位說明】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取之。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眼瞼,生理學名詞,保護眼球之器官也,由皮膚筋肉腺、結膜等所組成,分上眼瞼與下眼瞼,其游離緣曰瞼緣,各有一列睫毛,上下兩眼瞼之裂隙曰瞼隙,其外隅曰外眥,內隅曰內眥。 
 
【古人治療經驗】 
蘭江賦:眼目之症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 
玉龍賦:睛明太陽魚尾,目症憑茲。 
針灸經穴之運用:三陰交可治眼瞼下垂。眼科錦囊,上瞼低垂,輕症者灸三陰交。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連女士五十歲,台灣人,住台北市民生路,患眼瞼下垂病,兩眼皮下垂,看不見物,民國五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請予診治,施針三陰交、臨泣、陽陵,三次而癒。 
【案例二】:劉君,三十四歲,台灣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兩眼皮下垂,並視雙影,民國五十六年六月間,求予診治,經取前穴,施針六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19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目視雙影 
 
 【歌訣】 
目視雙影目惚恍,覽觀一物便成?。天柱養老頭臨泣,光明絡卻肝俞康。 
 
【特效主治】 
目視雙影,視物雙影,複視,雙重影像 
 
【特效穴道】 
天柱,養老,頭臨泣,光明,絡卻,肝俞 
 
【穴位說明】 
天柱:在項之後部髮際大筋外廉之陷中。 
養老:在手腕後一寸,踝骨上陷中。 
頭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 
絡卻:在百會後一寸去中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大成載:天柱能醫目冥視,養老可醫雙影。 
標幽賦: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眼癢眼痛,瀉光明於地五。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馮女士,三十一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水源路,患目視雙影病,看一物成兩個,滿心煩燥不安,經宋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四年三月二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天柱、養老、頭臨泣、光明、絡卻,肝俞,先後施針三次痊癒。 
【案例二】:吳X華,男,九歲,山東濰縣人,住台北縣南港鎮中南街,患雙影病,三月有餘,遍求中西醫,均屬罔效,經李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八年二月九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數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視物雙影:兩眼所視為雙重影像,也就是現代醫學所稱的『複視,diplopia』,一種症狀,表現為將一個物體看成兩個影像。最常見的原因為眼肌麻痺。如果用手分別將左眼及右眼遮起來,會發現其實兩眼所接受的影像並不完全相同,在正常情況下兩眼所接收的影像會透過大腦的整合,產生單一且具有立體感的畫面。複視的症狀又分成單眼複視及雙眼複視。如果閉起一隻眼,而重疊影像仍然存在的話,那問題便出在眼球本身,如角膜不規則、嚴重散光、角膜不整、白內障、水晶體脫位、黃斑部病變等,這種現象以單眼視物複視仍然存在,就稱為『單眼複視』。所謂『雙眼複視』,就是兩眼同時看會有雙影出現,但遮住一眼時,複視就消失,通常是因為控制眼球運動的神經或肌肉異常所造成,女性要特別注意是否有甲狀腺功能異常或糖尿病,男性則要注意是否為糖尿病所引起的第三或第四對腦神經麻痺,此外腦瘤的可能性也不可忽略。尤其過了中年以後,若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因為支配眼球運動的神經,其血液循環有障礙,兩眼因神經麻痺造成雙眼運動失調會突然發生影像重疊的現象。 



 

-------------------------------------------------------------
【案例編號】 020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兩眼紅腫 
 
 【歌訣】 
兩眼紅腫淚眵多,滿目亂絲難消磨。攢竹頭維絲竹空,耳尖太陽病可瘥。 
 
【特效主治】 
兩眼紅腫,眼睛紅腫,眼睛痛癢,眼睛分泌多,流眼淚,結膜炎,角膜炎,角膜潰瘍,針眼,眼瞼的皮脂腺細菌感染發炎,砂眼,結膜充血,眼睛灼熱,刺痛,霧視,易流淚,有異物感,怕光流淚,結膜嚴重充血水腫,眼屎過多,眼睛充血癢痛 
 
【特效穴道】 
攢竹,頭維,絲竹空,耳尖,太陽穴 
 
【穴位說明】 
攢竹:在兩眉頭陷中。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本神旁一寸五分,神庭旁四寸五分。 
絲竹空:在眉梢外端陷中。 
耳尖:在耳翼上尖端,折耳取之。 
太陽: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審視瑤函玉:目有五輪,屬乎五臟,上下眼胞屬脾土,脾主肉,故曰肉輪。大小眥屬心火、心主血,故曰血輪。白睛屬肺金、肺主氣,故曰氣輪。青睛屬肝木、肝主風,故曰風輪。瞳神屬腎水、腎主水,故曰水輪。是知目者,五臟精華之所繫也,凡暴赤疼痛,畏日羞明,名曰外障、實症也。久痛昏花,細小沉陷,名曰內障,虛症也。實者由於風熱,虛者出於血少也,兩目紅赤,色似胭脂,或赤脈貫睛,怕日羞明,甚則淚下,此病多屬風熱上乘,或火鬱於上,以致目球充血,故目赤而疼,若因肝熱上凌者,則多赤而不甚疼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宋君四十五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基隆路一段,患兩眼紅腫,目胞似鈴,紅絲滿目,畏光怕日,痛苦難忍,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竹、頭維、絲竹空、耳尖、太陽,均刺血二次,其病節止。 
【案例二】:邵女士二十五歲,台灣人,住台北縣三重市過圳街,患兩眼紅腫,滿目亂絲,眵淚模糊,怕日羞明,歷經七年餘,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六日,即古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經高先生介紹,請予診治,即取前穴,先後施針二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21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近視 
 
 【歌訣】 
近視清明遠視昏,?物矇朧似雲侵。復溜俠谿迎天柱,目窗光明曲泉針。 
 
【特效主治】 
近視 
 
【特效穴道】 
復溜,俠谿,天柱,日窗,光明,曲泉 
 
【穴位說明】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 
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天柱:在項之後部髮際大筋外廉之陷中。 
目窗:在頭臨泣後一寸五分。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 
曲泉:在膝內輔骨邊,屈膝橫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近視清明遠視昏,陽光不足被陰侵。註:能近怯遠者,非生成近視,謂平昔無此證,忽視物近則明了,遠則昏暗也,由其人陰氣偏盛,陽氣不足,陽被陰侵,是以光華不能發越於遠也。 
【分析二】:此症有先天性,有後天性,先天性者,醫治較難,後天性者,或因目力使用過度,精血受損,以致目失所養,內經曰,目得血而能視,本症多因血液虛少,光華虧損,致使肝血不足,而成此疾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湯小姐,十九歲,湖南人,住台北縣土城長風三村,患近視,戴眼鏡一百度,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二十曰,求予診治,施針目窗、俠谿、天柱、復溜,光明、曲泉,先後醫治兩次而癒。 
【案例二】:又民國五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滕君介紹台灣籍家住土城鄉員林村呂氏兄妹四人同來診治近視,呂小霞十六歲患近視二百度施針十六次,呂x華十三歲,一百餘度,施針七次,呂x美十一歲八十度,施針兩次,均已視力復原。惟其兄年十八歲,七八百度,戴近視眼鏡已三年,施針二十餘次,未見顯著效果。輕度近視者施針有效,配戴眼鏡之高度近視者,治療效果較差。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22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青盲 
 
 【歌訣】 
青盲失明不見物,瞳孔無損眸如常。肝俞絡卻循天柱,曲泉養老灸商陽。 
 
【特效主治】 
青盲、眼底退行病變、或繼發於多種眼病的視神經萎縮、或黃斑變性、皮質盲、腦部腫瘤等引起的視物不清,患者視力逐漸下降,但眼睛外觀正常 
 
【特效穴道】 
肝俞,絡卻,天柱,曲泉,養老,溫灸商陽 
 
【穴位說明】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絡卻:在百會後一寸,去中一寸五分。 
天柱:在項之後部髮際大筋外廉之陷中。 
曲泉:在膝內輔骨邊,屈膝橫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養老:在手腕後一寸,踝骨上陷中。 
商陽:在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青盲,詩疏:有眸子而無見曰矇,即今之青盲者也。生理學名詞:色盲之一,患者於諸色中,獨不能辨青色。 
【分析二】:青盲眼:青盲者瞳孔如常,無損無缺,略無變態,惟視物不見,其原因多由七情內傷,損其精血因以致目失所養,最為難治,若高年及病後,或心腎不充,而成斯症者,雖治不愈。雀目俗稱雀盲,亦稱雞盲,目科謂之高風內障,其狀至晚不見,至曉復明,乃由血虛所致。內經曰:目得血而能視,血虛則不能視也。(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瞳孔,生理學有云:睛球前面之小孔,由此攝外物之光線,以達於網膜之黃斑,常應光線之強弱,而伸縮其虹彩膜,以增減瞳孔之大小。眸,目中瞳仁也。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江X台,男,十六歲,河南人,住台北縣景美鎮中正路,患兩目青盲,歷經年餘,對面看不見物,其行路似盲人,經其至友崔先生推薦,於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十九日,求予診治,即取天柱、養老等穴並按上法施治,先後針療十一次,而告痊癒。 
【案例二】:劉X玉小姐,十四歲,台灣人,住台北縣石門鄉老梅村大丘田,患眼疾,右眼看不見物,左眼微輕,經眼科名醫檢查,係屬青盲眼,後經蔣女士介紹,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求予診冶,即依上法施治,先後針療七次,完全復原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青盲:古來有三種解釋:(1).乃是指色盲的一種,患者於各色中,唯獨不能分辨青色者,故稱為『青盲』。(2).病名,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眼病。由眼內壓力增高所引起,類似『青光眼』。(3).乃是指眼睛的黑睛與瞳神之氣色、形態正常,但視力卻嚴重下降,甚致失明的慢性內障眼病之一。相當於西醫的『眼底退行病變,或繼發於多種眼病的視神經萎縮、黃斑變性、皮質盲、腦部腫瘤』等。孫培榮醫師醫案的『青盲』乃是屬於第三種種說法,此種說法始見於《神農本草經》、隋代《諸病源候論》對本證作了詳細描述,認為青盲之證,眼外部及瞳神、氣色、形態無異,僅視物體漸糊不明。需注意:不要認為目盲就是青盲,若看不見且眼睛瞳孔氣色稍有改變,此乃內障,而非青盲。本病常以疏肝解鬱,活血祛瘀,益氣養血,補肝益腎為治則。青盲多由肝鬱氣滯,血瘀,精氣不能升養於目﹔或因稟賦不足,縱情嗜慾,肝腎不足,精血耗損,目失涵養,而致神光泯滅。亦有命門火衰,以致脾腎陽虛,精微不化,不能運精於目,或頭目外傷,脈絡瘀滯,目系受損而致者。青盲初起視物不清,似有薄紗遮擋,以後日漸加重,猶如隔霧視物,終至失明。但黑睛與瞳神的形態、氣色皆如常人,眼底檢查,可見到視神經乳頭色澤變淡,直至蒼白,血管正常或變細,視乳頭邊界清晰或模糊,或見視網膜黃斑區,色澤紊亂,或有滲出。若病於腦部,初起眼底無明顯改變。青盲的臨床證型有﹕(1).若頭暈耳鳴,腰脊酸楚,兩目乾澀,畏光少淚,視物昏糊,脈沉細,苔薄質紅,證屬肝腎虧損,治宜補益肝腎,方用明目地黃丸加減。(2).若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眼底視神經乳頭色淡,脈細弱,苔薄質淡,證屬氣血二虧,治宜益氣養血,方用十全大補丸加減。(3).若納少便溏,頭暈肢冷,眼底見有黃斑區光澤紊亂,或有滲出,脈沉細,苔薄舌質淡嫩,證屬脾腎陽虛,方用右歸丸加減。(4).若見胸悶脅痛,情志抑鬱,脈弦數,苔薄黃質偏紅,眼底可見視神經色淡,邊界模糊,或在黃斑區有光澤紊亂,脈絡有彎曲者,宜疏肝解鬱,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5).若見眼內作痛,或有頭痛隱作,痛有定處,脈澀,苔薄質邊有紫點,眼底可見網膜血管弩張或細,視神經乳頭邊緣模糊,或蒼白,證屬氣血瘀滯,治宜活血祛瘀,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 
 



-------------------------------------------------------------
【案例編號】 023 
 
 【案例分類】  眼部 
 
 【主治病症】眼前飛花 
 
 【歌訣】 
眼前飛花障相連,似翳遮睛?物難。天柱養老太衝效,光明絡卻肝俞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天柱,養老,太衝,光明,絡卻,肝俞 
 
【穴位說明】 
天柱:在項之後部髮際大筋外廉之陷中。 
養老:在手腕後一寸,踝骨上陷中。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縫間以上寸許,歧骨相連處。 
光明:在外踝上五寸。 
絡卻:在百會後一寸去中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目睛原始歌:『天有日月陰陽精,人有二目臟腑精,眾精之窠謂之眼,肉精上下兩胞名,血精兩眥氣精白,筋精為黑骨精瞳,約束裹擷系屬腦,目精原始要詳明。註:天有日月,猶人之有二目也有。天之日月,乃天之陰陽之精而為之也。人之二目,亦人之五臟六腑之精上注於目而為之也,故眾精之窠為之眼也,肉之精為上下胞也,血之精為兩眥也,氣之精為白眼也,筋之精為黑眼也,骨之精為瞳仁也,約束裹擷氣血筋骨之精,其系上屬於腦,不可不明,此目精之原始也』。 
【分析二】:內因為病歌:『內障皆因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臟腑內損精不注,初為內障久成風』。註:此明內障受病之因也,障遮蔽也,內障者從內而蔽也。內障之病,皆因七情過傷,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憂傷肺,過思傷脾,過悲傷心,過恐傷腎,過驚傷膽,臟腑內損,精氣不上注於目,故初病內障,久成五風、烏風、綠風、黑風、黃風、青風之患,其證不紅不腫,瞳仁色變,而其光失明也。 
外因為病歌:『外障皆因六氣生,暑寒濕燥火與風,內因召邪乘隙入,隨經循系上頭中』。註:此明外障受病之因也,外障者從外而遮也,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也,外障之病,皆因六淫所感,然必因其人內熱外蒸,腠理不密,相召外邪,乘虛而入,入項屬太陽,入面屬陽明,入頰屬少陽,各隨其經之系,上頭入腦中,而為患於目焉,其證赤痛腫澀眵淚翳膜遮睛也。 
內障初患久變五風歌:『內障初患如好眼,生花視物霧?中,隱隱似翳瞳失彩,久變黃綠黑烏青,黃風雀目久金色,綠色時見花白紅,頭旋額鼻目牽痛,黑風見黑綠風同,烏風亦與綠不異,但痛不旋乃烏風,頭旋不痛青風證,瞳黃黃風發脾經,淺綠如白肺經發,黑色黑風腎經名,烏帶渾紅心經病。青是青風屬肝經。外因頭風痛引目,腦脂熱注忽失明,內因精傷不上注,左右相傳漸漸盲,或兼外因皆赤痛。內因不足補其精』。 
註:內障初患,如同好眼,但視物常見五色花飛,昏而不明,如在漆?之中,瞳中隱隱似翳,漸無精彩射人,其瞳色或變黃白。綠青、烏黑、渾紅無定,久則成五風內障之證也,黃風者,初病雀目,日久變黃色,甚而如金。難治之證也。綠風者,初病眼前時見白花紅花,頭旋兩額俠鼻痛牽兩目,日久瞳變淺綠如白之色。黑風者,初病與綠風相同,但時見黑花,日久瞳變昏黑之色。烏風者,初病亦與綠風之證不異,但頭痛而不旋暈,眼前常見烏花,日久瞳變烏帶渾紅之色。青風者,初病亦與烏風相同,頭雖旋暈而不痛,眼前常見青花。日久瞳變青色。其五風發病之源,黃風則發於脾經,綠風則發於肺經,黑風則發於腎經,烏風則發於心經,青風則發於肝經。然風有五,其致病之由,則有二,一曰外因,必因頭風,其痛引目,上攻於腦,腦脂與熱合邪,下注於目,而致兩目忽然失明也另一曰內因,必因內傷腑臟,精氣不上注於目,或先病左目,後及於右目,或先病於右目,後及於左目,左右相傳,兩目俱損也。外因證屬有餘,多兼赤痛,內因證屬不足,多不赤痛。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六十二歲,山東諸城人,住屏東,患眼疾視物不清,數月之久,經醫院檢查,係白內障,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天柱、養老、太衝、光明、肝俞、絡卻,數次而癒且光明如昔矣。 
【案例二】:李X?,河北人,年五十歲,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一四五巷,得眼飛花四年餘,於六十年十二月九日來所求診,照前穴施針,先後施針四十八次,完全復元如昔。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24 
 
 【案例分類】  鼻部 
 
 【主治病症】鼻頭紅腫 
 
 【歌訣】 
鼻頭紅腫血瘀凝,胃火薰肺酒?形。稜針點刺毒血放,毒血出盡疾自平。 
 
【特效主治】 
鼻頭紅腫,酒?鼻,鼻部及其周圍出現鮮紅色斑點,酒渣鼻,紅鼻子、酒糟鼻、鼻赤,玫瑰痤瘡 
 
【特效穴道】 
鼻頭局部患部起泡處,用稜針點刺,出淨毒血即癒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酒?鼻生準及邊,胃火薰肺外受寒,血凝初紅久紫黑,宣鬱活瘀緩緩痊』。註:此症生於鼻準頭,及鼻兩邊,由胃火熏肺,更因風外束,血瘀凝結,故先紅後紫,久變為黑,最為纏綿。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在:患部起泡處,用稜針點刺,出淨毒血即癒。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郁君,年三十二歲,河北人,住台灣省台北市,患鼻頭紅腫病,已擴展至兩顴,遍生小血泡,偶觸或擤鼻洗面,擦破即流血水,已三年之久,經其同仁曹先生介紹,於民國四十二年秋,求予診治,即以稜針點刺小血泡,放出血水,先後施針月餘,漸告痊癒矣。 
【案例二】:于女士,年三十八歲,山東人,住安東街七十三巷,患鼻頭紅腫病已數年,感覺鼻子特別難過,影響滿面不舒,或有磨擦即能流出血水,雖各處求醫服藥等,均屬罔效,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來所求治,經用上法治療,數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酒?鼻:(?,注音ㄌㄨˊ) 。病名,患者鼻部及其周圍出現鮮紅色斑點,再逐漸變成暗紅色,其上並有無數微血管分布,且形成結節及腫瘍,能從結節中擠出皮脂分泌物,可以四環黴素治療。現代醫學稱為『酒渣鼻』,酒渣鼻由於鼻頭通紅,形以酒渣,故稱『紅鼻子、酒糟鼻、鼻赤』,又名『玫瑰痤瘡』。此症好發於30至50歲的中年人,女多於男,但男性病情重於女性,發病期也較早。酒渣鼻不是嗜酒者專利,皮脂腺發達者皆可能患病,雖然嗜酒者常發生酒渣鼻的現象,但並非此症就是愛喝酒人的專利,形成酒渣鼻的原因至今尚無定論,通常在嗜酒或常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罹患皮膚病、內分泌失調、便秘、胃腸不佳、消化不良、毛囊蟲寄生、情緒激動及冷熱刺激等情況下較易引發,此外長時間濃妝、卸妝不徹底也會引發局部微血管擴張,而產生酒渣鼻。據統計,家族中有酒渣鼻者,其罹患本症的機率也會升高。酒渣鼻發病三部曲為『紅斑、丘疹、鼻贅』。酒渣鼻的發生部位,以鼻尖、鼻翼為主,其次為兩腮、下巴和前額,呈對稱分布,症狀以紅斑、丘疹、膿胞及毛細血管擴張為主。其可依病情輕重分三個進行期:(1).紅斑期:當飲酒或進食辛辣、熱等刺激性食物或運動、情緒不穩時,就會發生患部潮紅現象。初為暫時性,後轉為持久不退。(2).丘疹期:或稱微血管擴充期,為紅斑期之加重症狀,患處出現紅色丘疹,甚至結節。(3).鼻贅期:丘疹狀的擴大,皮脂腺和結締組織增生,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狀物,而使鼻部肥大、變形。本症病程發展緩慢,時輕時重,多年不癒,因此一旦感覺臉部特別會出油,且鼻子呈紅色、肥大時,就應立即找皮膚科診斷。不過現代西學對於酒渣鼻的治療,並無特效的治療法。孫培榮醫師所提供的放血療法,只要消毒得宜,倒不失為一個有效又無副作用的療法。 
 



-------------------------------------------------------------
【案例編號】 025 
 
 【案例分類】  鼻部 
 
 【主治病症】鼻淵 
 
 【歌訣】 
鼻淵腦肺受風寒,氣息不通涕如泉。風池內庭通天刺,神庭上星迎香連。 
 
【特效主治】 
鼻淵,腦漏,腦滲,鼻竅時流濁涕量多不止,急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炎,鼻流濁涕,鼻生瘜肉,鼻痔,鼻瘜肉 
 
【特效穴道】 
風池,內庭,通天,神庭,上星,迎香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之陷中。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五,百會前半寸去中行一寸半。 
神庭: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五分。 
上星: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一寸。 
迎香:在眼下一寸五分,禾?斜上一寸,鼻窪外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問云: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鼻塞者,肺寒也。鼻流清涕者,肺風也。若鼻中常出濁涕,源源不斷者,名曰鼻淵,此腦中受寒,久而不散,以致濁涕常流,如泉水涓涓耳。然鼻淵初起時多出於寒,日久則寒化為熱。更有鼻生瘜肉,名曰鼻痔,窒息不通,臭不可近,痛不可搖。又有鼻中流血不止,名曰鼻衄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小姐,十八歲,湖南人,住台北市松江路,患鼻淵病,流涕不止,右鼻孔有瘜肉一塊,閉塞一氣不通,數月之久,民國五十九年三月九日,經于先生介紹,請予診治,施針『內庭、風池、通天、神庭、上星、迎香』,先後診治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鼻淵:俗名『腦漏、腦滲』,指鼻竅時流濁涕,經年累月不愈,如滴泉水,甚則涕出腥臭的一種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所指的『急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炎』之類的疾病。其症狀為:『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鼻病。常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久則常感頭暈』,是鼻科常見病。如不徹底治療,可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不良後果。『鼻淵』一名首見於《素問腳氣厥論》,其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而止也』。之後歷代醫學對鼻淵的論述也較多,依據內經『腦滲為涕』的論述,提出『腦漏』、『腦滲』等病名。鼻淵有虛實之分,其病因也有不同,實證多由肺經風熱或膽腑鬱熱或脾胃濕熱等循經上擾,結滯鼻竅,灼傷肌膜而成。虛證多由肺氣虛寒或脾氣虛弱鼻竅失於氣血之養,肌膜敗壞而成。 
 


-------------------------------------------------------------
【案例編號】 026 
 
 【案例分類】  鼻部 
 
 【主治病症】鼻內痛癢 
 
 【歌訣】 
鼻內痛癢乾燥痠,搓揉難解淚涓涓。迎香上星通天效,合谷兼求肺俞安 
 
【特效主治】 
鼻內痛,鼻內痠癢,鼻內乾燥 
 
【特效穴道】 
迎香,上星,通天,合谷,肺俞 
 
【穴位說明】 
迎香:在眼下一寸五分禾?斜上一寸,鼻窪外五分。 
上星:在鼻尖直上,人髮際一寸。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五,百會前半寸,去中行一寸半。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兩旁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鼻病有多種:有『鼻內痛癢、鼻流清涕、鼻血不止、鼻孔爛穿、鼻內生蟲、鼻內生瘡、鼻外生瘡、鼻中生痔、鼻樑窒痺、鼻頭紅赤、鼻大如拳疼痛欲死、鼻塞出水,日久不聞香臭、鼻中生毛一晝夜可長一二尺,漸粗如繩痛不可忍,鼻垂紅線尺許,疼甚欲死者有之。(見驗方)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君,三十六歲,山東蓬萊人,住台北市通化街,患鼻內痠癢症,鼻頭紅赤,鼻中乾燥痛癢難忍而二目痠脹,涕淚直流,頭腦發暈,搓揉難解其癢,民國五十六年四月一日,求予診治,即施針『迎香、上星、通天、合谷、肺俞』,而告痊癒。 
【案例二】:鹿女士,五十歲,河南人,住台北市臨沂街,患鼻內痠癢難忍,歷時三年,中西名醫求遍,均作罔效,於民國五十八年元月二十八日,請予診治,即取上穴,先後針療四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鼻內會痠痛癢或乾燥,這是一種症狀,其可能導致的病包括有:『感冒時鼻子流涕,或過敏性鼻炎,或肥厚性鼻炎,或萎縮性鼻炎,或鼻竇炎,或鼻瘜肉』 
 
   


-------------------------------------------------------------
【案例編號】 027 
 
 【案例分類】  鼻部 
 
 【主治病症】鼻中衄血 
 
 【歌訣】 
鼻中衄血屬多經,倘流不止昏暈生。合谷風府連天府,繼刺迎香配上星。 
 
【特效主治】 
鼻中衄血,鼻衄,流鼻血 
 
【特效穴道】 
合谷,風府,天府,迎香,上星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 
天府:在腋下三寸,肘腕上五寸,鼻尖點黑到處。 
迎香:在眼下一寸五分,鼻窪外五分。 
上星: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衄血陽絡傷也,下血陰絡傷也。太陽主外,春夏主外,故從春至夏衄血,屬太陽。陽明主內,秋冬主內,故從秋至冬衄血,屬陽明也。衄血出於鼻,手太陽經,上〈出頁〉抵鼻,目下為〈出頁〉。足太陽經,從巔入絡腦,鼻與腦通。手陽明經挾鼻孔,足陽明經,起鼻交額中。四經皆循鼻分,故皆能致衄。太陽行身之表,經云:太陽為開,是春生夏長,陽氣在外,有開之義,故春夏衄者太陽。陽明行身之裏,經云:陽明為闔。是秋歛冬藏,陽氣在內,有藏之義,故秋冬衄者陽明。尤怡曰: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項君,年五十歲,山東廣饒縣人,住台灣省台北市合江街五十八巷。於民國四十四年秋,突患鼻中流血不止,一夜未停,所流出之血,有一面盆之多。有同鄉,田先生,與其同院居住,見病情嚴重於是日晨四時許,適逢大雨傾盆,邀余前往診治,至其家,視其昏迷,人事不省 ,鼻血仍流,呼之不應,即施針『合谷、天府、風府、迎香,上星』,旋即血止而癒矣。 
【案例二】:黎君,年十八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一日晨,突患鼻中流血,忽流忽停,一日未止,以致頭腦昏暈,面色蒼白,是日晚十二時許,來本所叩門求治,當即施針上穴而告痊癒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衄(音n?,ㄋㄩˋ):『衄』與『?』為異體同義字,都是指鼻孔出血,流鼻血。電腦注音輸入的注音ㄋㄧㄡˋ,是不對的發音。 
 


-------------------------------------------------------------
【案例編號】 028 
 
 【案例分類】  鼻部 
 
 【主治病症】鼻中流涕 
 
 【歌訣】 
鼻中流涕最難聞,俗稱腦漏頭悶沉。神庭上星通天效,內庭迎香風池循。 
 
【特效主治】 
腦漏,鼻淵,腦滲,鼻流濁涕經年累月不愈,涕出腥臭,急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炎,鼻流濁涕,量多不止 
 
【特效穴道】 
神庭,上星,通天,內庭,迎香,風池 
 
【穴位說明】 
神庭: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五分。 
上星: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一寸。 
通天:在承光後一寸五,百會前半寸,去中行一寸半。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叉縫盡處之陷中。 
迎香:在眼下一寸五分,鼻窪外五分。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此證內因膽經之熱移於腦髓,外因風寒凝鬱火邪而成。鼻竅中時流黃色濁涕,若久而不癒,鼻中淋瀝腥穢血水,頭眩虛暈而痛者,必係蟲蝕腦也,即名控腦砂。 
【分析二】:按此病,俗稱腦漏,或因流行性感冒,或因急性傳染病,或新生鼻茸等,皆為本病引發。本病之主徵,為鼻內惡臭,嗅覺減退,有粘液似膿,或膿樣之鼻汁,分泌外滴,患部有壓感,或疼痛,重症時,鼻根、眼窩,發生鈍痛,眉毛上方之神經亦疼。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女士,年七十三歲,浙江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腦漏症數年之久,初起鼻流清涕,臭氣難聞,頭頂沉悶,鼻內痠疼難忍。民國五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來所求治,經施針『神庭、上星、通天、迎香、風池』,繼續針治月餘,漸漸痊癒。 
【案例二】:王女士,五十七歲,江蘇人,住台灣省台北縣永和鎮永利路,患腦漏病年餘,日夜不止,流入口內,直往喉嚨而下,腥臭難聞,終日昏昏如睡,二目難睜,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四日,來所求治,針取上穴,繼續診治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鼻淵:俗名『腦漏、腦滲』,指鼻竅時流濁涕,經年累月不愈,如滴泉水,甚則涕出腥臭的一種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所指的『急慢性鼻竇炎、慢性鼻炎』之類的疾病。其症狀為:『鼻流濁涕,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徵的鼻病。常伴有頭痛,鼻塞,嗅覺減退,久則常感頭暈』,是鼻科常見病。如不徹底治療,可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造成不良後果。『鼻淵』一名首見於《素問腳氣厥論》,其曰:『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而止也』。之後歷代醫學對鼻淵的論述也較多,依據內經『腦滲為涕』的論述,提出『腦漏』、『腦滲』等病名。鼻淵有虛實之分,其病因也有不同,實證多由肺經風熱或膽腑鬱熱或脾胃濕熱等循經上擾,結滯鼻竅,灼傷肌膜而成。虛證多由肺氣虛寒或脾氣虛弱鼻竅失於氣血之養,肌膜敗壞而成。 
 

-------------------------------------------------------------
【案例編號】 029 
 
 【案例分類】  鼻部 
 
 【主治病症】鼻塞 
 
 【歌訣】 
鼻塞不通風傷肺,風冷傷肺津液凝,迎香上星通天效,繼刺合谷及內庭。 
 
【特效主治】 
鼻塞,鼻窒,慢性鼻病,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竇炎,鼻瘜肉增生,萎縮性鼻炎等造成的鼻塞 
 
【特效穴道】 
迎香,上星,通天,合谷,內庭 
 
【穴位說明】 
迎香:在鼻窪外五分。 
上星: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一寸。 
通天:在百會前半寸,去中行一寸半。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所溜,為榮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云,皆因傷寒未解,毒氣衝腦,或生鼻痔,腦中大熱。鼻為肺之竅,風冷傷肺,津液凝滯,則鼻塞不通,或風熱襲肺,鼻膜炎腫,亦成鼻塞不通之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蕭女士,二十一歲,台灣嘉義人,住新生南路一段,患鼻塞不通數年,於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廿一日,求予診治,經針迎香、上星、通天、合谷、眉沖、計療十一次,而告癒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鼻窒:窒:即窒塞之意,鼻窒即鼻塞(古人稱鼻窒即多指鼻塞症狀)。鼻窒為慢性鼻病,男女老幼均可發生。無季節性和地區性、本病在受涼、受濕後症狀更加明顯。會造成鼻窒的現象在臨床上常因反覆性感冒,慢性鼻炎,鼻過敏,或長期服用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會使鼻甲腫脹充血,成為一種代償性『慢性肥厚性鼻炎』,所謂肥厚性鼻炎乃指鼻甲不正常充血腫脹。在鼻腔中,鼻甲表面有豐富的血管組織,相當有伸縮能力,負責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濕度,當過冷或過乾的空氣通過鼻甲,其鼻甲會發揮調節功能,自律神經引發反射動作,而適時收縮或擴張血管來因應,例如冷空氣可使海綿體充血而脹大,使鼻黏膜接觸冷空氣的面積增加(加溫作用),如此可減少冷、燥空氣直接進入咽喉、氣管,來降低上呼吸道感染。但這樣短暫性的鼻塞是屬於正常的,如果鼻塞持續數週(表示鼻甲持續性充血發炎)並伴有鼻涕或鼻水,此時鼻甲黏膜腫脹阻塞,若感冒延誤治療,鼻甲就會肥厚增生,造成慢性鼻腔發炎(例如:慢性肥厚性鼻炎、鼻竇炎、鼻瘜肉增生、萎縮性鼻炎)。肥厚性鼻炎主要症狀表現為鼻塞日久、特點為:(1)間歇性:白天、溫熱、勞動或運動時鼻塞減輕,而夜間、靜坐或塞冷時鼻塞加重。(2)交替性:鼻子兩側交替性鼻塞,或側臥時居下側之鼻竅阻塞,上側鼻腔通氣良好。(3)持續性:病情嚴重者、則呈持續性鼻塞。涕黏甚則膿狀而不易擤出,再嚴重則經口呼吸(上呼吸道黏膜容易乾燥,引發氣管上病變、如氣管性哮喘)。病理檢查,可見鼻膜黏腫脹,以下鼻甲為甚,若鼻窒日久,可致鼻甲硬實不消,像月亮表面,凹凸不平,呈桑椹樣。 
 


-------------------------------------------------------------
【案例編號】 030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口眼喎斜 
 
 【歌訣】 
口眼喎斜最惟慘,目中流淚口流涎。迎香相對夾承漿,地倉頰車可救偏。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迎香:在眼下一寸五分禾?斜上一寸,鼻窪外五分。 
夾承漿:在承漿穴,旁開一寸處。 
地倉:在口吻旁四分。 
頰車:在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鍼灸大成:治症總要第二十九,此病或因醉臥當風,賊風串入經絡,痰飲流注;或因怒氣傷肝;或因房事不節,故得此症。口角下傾,言語障?,舌向患側傾斜流涎。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經:患此病者眾多,中病期淺者,不日可癒,中病既深者,須頻加針治始可痊癒。中病較輕者即口眼喎斜,自感飲食不便;重則流淚流涎;甚則半面頭頸臉耳皆疼;更甚者,痛苦號?,寢食不安且勿分男女老幼均有患者。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高君,四十四歲,山東費縣人,住台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東村里,民國四十年秋,患口眼喎斜病,曾住醫院月餘,並無好轉,且日形加劇,口不能言,舌伸口外很長,右眼球喎得破裂,流出黑水,氣息奄奄,後事已備,適有張先生,係其同鄉,(住台北市基隆路)邀余前往診治,即乘快車,至深夜一時許,始抵高君住處,斯時患者右眼球已破裂失明,立即開始施針地倉、頰車、迎香、頰承漿,繼續針治,而告痊癒,身體強壯如昔,惟醫治過遲,右眼失明,殊遺憾耳。 
【案例二】:劉君,五十七歲,原籍山東文登人,僑居韓國,住南韓漢城市永登浦區,患口眼蝸斜病,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十八日,乘飛機來台灣,復至本所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繼續針療數次,而告痊癒。 
【案例一】:親 申君,美國人,其夫人,馮女士,二十八歲,住台灣省台北市信義路,患口眼喎斜病月餘,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數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1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口苦舌乾 
 
 【歌訣】 
口苦舌乾心煩燥,多屬三焦火上昇,復溜關衝二間妙,金針收效捻指中。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復溜:在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 
關衝:在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葉。 
二間:在食指本節前橫紋尖端,赤白肉際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云:三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乾豈易調,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又云,復溜祛舌乾口燥之悲。 
【分析二】:內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人心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慾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並於命門,輸瀉而去,故號此府為之三焦。 
素問靈蘭秘典論,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難經三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應女士,年五十九,河北人,家住永和環河西路四巷,患口苦舌乾病月餘,民國六十一年二月一日求余診治,經施針復溜,關衝,二問三穴,立即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2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牙噤 
 
 【歌訣】 
牙噤俗稱鎖口風,緊閉難開瞪眸恟。合谷頰車如無應,復針下關與人中。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頰車:在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 
下關:在耳前顴骨橋端之下,合口有空,張口則閉。 
人中:在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針灸大成,治症總要曰:中風、口噤不開,此皆風痰灌注,氣血錯亂,陰陽不升降,致有此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頭疼並面腫,瘧疾熱還寒,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百症賦:陽谷俠豁,頷腫口噤並冶。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莊君,三十四歲,山東人,住台北縣中和鄉,於民國四十四年秋,突患?口風病,牙關緊閉,二目急瞪,數日飲食少進,已至危急之際,經同鄉李先生偕同,至台北市安東街十五號投本診所求治,視病情危極,當即施針、合谷、頰車、下關、人中,先後針治六次而癒。 
【案例二】:林君,年六十五歲,台灣人,住台灣省台中縣清水鎮中山路。患?口風症,牙關緊閉不開,九日夜少進飲食,於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十五日,經其女兒陪同,來本所求予診治,經施針、下關、頰車、合谷、人中,先後診治四次,其病如失。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3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牙痛 
 
 【歌訣】 
牙痛陣陣苦難忍,明判疾因鍼效高。記取二三間合谷,太谿內庭分根苗。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二間:在手食指本節前橫紋尖端,赤白肉際取之。 
三間:在手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去二間約一寸。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太谿: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牙齒者骨之餘,屬乎腎也。若無故齒長,?豁而動,則為腎衰憊也。上牙齒屬足陽明而牙齒屬手陽明,牙痛皆牙齦作痛,則為客寒犯腦,多頭連齒痛,為寒邪也,故喜熱飲,不腫不蛀也。熱者皆為胃火邪風濕熱也。火牙疼多腫,喜冷飲,得寒則不疼者,讎仇之意也。蛀牙則曰牙作痛如蝕盡一牙,又蝕一牙作痛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雜病十一穴:頭風頭痛與牙疼,合谷三間兩穴尋,牙疼三分針呂細,齒痛依前指上明。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經診治牙疼者眾多,種種不一,牙根痛者針太谿,牙齦疼者(即牙根肉疼),針內庭,牙梢疼者針合谷,前牙疼者針二間,中後牙疼者,針三間或合谷,或針天應穴,均有奇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君午六十歲,山東蓬萊八,住台北市安東街,患牙疼病,常抱頭呻吟不停,經同鄉楊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夜晚十二時許,來所求治,經施針即癒。 
【案例二】:顧君,年五十一歲,江蘇人,住台灣省台北縣永和鎮新興街,患牙疼病,右腮高腫,頭耳皆疼,四日少進飲食,經武先生介紹,民國五十七年十月二十二日,求予診治,施針合谷,當即痛止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4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牙根脫臼 
 
 【歌訣】 
牙根脫臼風熱傷,言不出音口難張,合谷下關太谿刺,復針頰車透地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下關:在耳前額骨橋端之下,合口有空,開口則閉。 
太谿: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頰車:在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 
地倉:在口吻旁四分,近下有脈微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驗方新編載:牙疼自有多因,有陰虛牙疼,風火牙疼,蛀牙作疼,盤根牙癰,牙根腐爛,牙縫出膿,牙縫出血,牙根?肉漸長,風熱上蒸,牙脹頭疼,有牙根破爛。甚至牙骨脫落者,有牙疔、走馬牙疳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安徽人,服務於台灣省台北縣社仔,其夫人,年二十九歲,患牙根麻木病,忽而牙齦脫落,全部險將墜掉下,中西醫均束手無策。經石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二年元月九日深夜十二時三十分,來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余診所叩門求治,經診視,係屬中風牙根脫臼,倘不急治,滿口牙齒,定必全部脫落,當即施針、合谷、下關、太谿、頰車等穴,先後施針五次,牙齒全部復原痊癒矣。 
【案例二】:王x芬女士,年四十歲,江蘇入,住台北市木柵區富山路,患牙根脫臼病,滿口牙齒全部脫離牙根,搖搖欲墜,幸經吳君介紹,於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四日,請予診治,即施針上穴四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5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牙縫出血 
 
 【歌訣】 
牙縫出血火難消,老年患此命自凋,大二三椎脾胃俞,合谷三里鍼效高。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大椎:在督脈,轉頭不動為大椎。 
二椎:在督脈,第二椎。 
三椎:在督脈,第三椎。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合谷:住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兩筋間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牙衄牙縫內出血,胃腎二經虛實熱,實多口臭牙堅牢,虛者反此當分別。此證由熱而成,當分虛實,無論大人小兒,若胃經實熱者,則血出如湧,口必臭而牙不動。若胃經虛火者,牙齦腐爛有淡血滲流不已。若腎經虛者,血則點滴而出,牙亦微痛,口不臭而牙痛,或落者。 
【分析一】:驗方新編註:牙縫出血之病,此名牙宣,亦名牙衄,不外乎陰火內燔,陰虛熱極,衝激陽明,發時血流不止,若不急治,則難救也。然高年人,牙縫出血,紫黑血塊如湧泉者,乃真陰失守,龍火飛越,倘若三日不止,則最為危險。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區女士,年三十六歲,台灣人,住台北縣新店鎮二十張路。患牙縫出血,時流時止,已八年之久已面無血色,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疲憊不堪。經張先生推薦,於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四日來所求治,即針、大椎、二椎、三椎、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繼施針數次而癒。 
【案例二】:張君,年二十六歲,福建人,住台灣省基隆市信二路。患牙縫出血,歷經半年餘,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來所求治,當予施針、大椎、二椎、三椎、脾俞、胃俞、合谷、足三里,先後針治四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6 
 
 【案例分類】  口部 
 
 【主治病症】走馬牙疳 
 
 【歌訣】 
走馬牙疳脾熱毒,牙肉腐爛齒落速,齒落肉黑難醫治,排刺患部可平復。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走馬牙疳證不輕,癖積疹痘毒火攻,牙根腐臭隨變黑,頑肉難脫不食凶。註:此證多由癖疾積火疹痘餘毒上攻,最為迅速,總因積火熱毒而成,牙根作爛,隨變黑腐,臭穢難聞。若癖積毒火攻牙者,初宜服蘆薈消瘠疳飲,脾胃虛者,兼服人參茯苓粥。若疹痘餘毒所中者,宜服清瘠解毒湯。外勢輕者,俱用溺白散擦之;若堅硬青紫,漸腐穿腮齒搖者,宜蘆薈散擦之。如牙縫黑腐不盡,及腐爛深坑,樂不能到,宜用勒馬聽徽絲塞之,再用手法,去其黑腐肉,見紅肉流鮮血者吉。若取時頑肉難脫,堅硬腐爛漸開,以致穿腮破脣,宜貼青蓮膏,身熱不食者逆。但此證惟癖積攻牙成疳者,好後易犯,由積火時時上攻也,惟在調理飲食得宜,如山藥栗子,鵝蟹甜辣等物,俱當禁忌,若稍有疏忽必致復發,慎之慎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金鑑:若癖積毒火攻牙者,初宜服蘆薈消瘠疳飲,脾胃虛者,兼服人參茯苓粥。若疹痘餘毒所中者,宜服清瘠解毒湯。外勢輕者,俱用溺白散擦之;若堅硬青紫,漸腐穿腮齒搖者,宜蘆薈散擦之。如牙縫黑腐不盡,及腐爛深坑,樂不能到,宜用勒馬聽徽絲塞之,再用手法,去其黑腐肉,見紅肉流鮮血者吉。若取時頑肉難脫,堅硬腐爛漸開,以致穿腮破脣,宜貼青蓮膏,身熱不食者逆。但此證惟癖積攻牙成疳者,好後易犯,由積火時時上攻也,惟在調理飲食得宜,如山藥栗子,鵝蟹甜辣等物,俱當禁忌,若稍有疏忽必致復發,慎之慎之。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在患部,用稜針喙刺,放出毒血即癒。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楊先生,廣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三十一巷,其夫人,患走馬牙疳,先是牙疼難忍,繼則牙根變成黑色,自右門牙至後槽牙肉全黑,漸漸裂口脫骨,肉與牙齒脫離,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深夜十二時,來所叩門求治,急於患部,用稜針排刺,流出毒血,當時疼痛大減,漸漸牙肉黑色變紅,次日再施針一次,而告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7 
 
 【案例分類】  舌部 
 
 【主治病症】木舌 
 
 【歌訣】 
木舌原屬心脾熱,忽而腫硬言語拙,商丘少澤關少衝,?門廉泉針便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商丘: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 
少澤:在手小指端外側,去爪甲一分陷中。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葉。 
?門:在督脈,腦後入髮際五分。 
廉泉:在任脈頷下,結喉上,中央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木舌一證,皆因心脾積熱而成,蓋脾之脈絡在舌下,又舌為心苗,遇火上衝,令人舌腫木硬,不能轉動,故名木舌,若不急治,必致難救。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五十七歲,河南人,住台北市貴陽街,患木舌脹病,言語困難,慢言之略有音,心中一急即ㄧ字難解,經殷先生介紹,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六日,來所求治,即取關衝、少衝、?門、廉泉、施針數次,言語如昔矣。 
【案例二】:于女士,西十八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安東街七十三巷,患木舌脹病,言語無音,順口流涎,五十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38 
 
 【案例分類】  舌部 
 
 【主治病症】舌強 
 
 【歌訣】 
舌強心胃火濕痰,欲言無音囁嚅然,?門風府三里效,關衝合谷共廉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門:在督脈,腦後入髮際五分。 
風府:在督脈,腦後入髮際一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關沖: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用角如?葉。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廉泉:在任脈,頷下,結喉上,中央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按針灸大成云:此病皆由濕痰滯於舌根,宿熱相搏,不能言語,口為脾竅,舌為心苗,心胃火盛者則舌強難言也。 
 
【生理分析】 
舌,舌屬司味之器官,在口中,筋纖維所成,能自由運動,表面包以黏膜,神經血管,布滿其中故感覺最敏銳處也,亦以為發音之助。 
 
【古人治療經驗】 
百症賦:?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董君,六十一歲,江蘇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患舌強病,舌脹滿口,言不出音,並順口流涎,幾與?人,歷時五年,經劉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五年四月二十日,求予診治,當施針、?門、風府及關衝、合谷、廉泉,數次而癒。 
【案例二】:朱君,六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中華商場、患舌強不語,民國五十六年五月一日,求予診治乃即取上穴,施針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工作小組加註 
【中醫病名解釋】:聤耳:(音ㄊㄧㄥˊ,ting.)。病名,泛指耳竅中流膿的病證。或指耳中出膿帶黃色的病證。《諸病源候論》卷二九:『勞傷血氣,熱乘虛也,入於其經,邪隨血氣至耳,熱氣聚,則生膿汁,故謂之聤耳』。引起聤耳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但暴病多屬產症,久病多屬虛證。實證多由肝、膽、三焦濕熱火毒薰蒸所致。本病類似現代西學的『急、慢性中耳炎』。 
 
   

-------------------------------------------------------------
【案例編號】 039 
 
 【案例分類】  舌部 
 
 【主治病症】弄舌 
 
 【歌訣】 
弄舌時時口內?,心脾熱發口唇焦,先?主穴手三里,後取關少二衝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葉。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兒熱口中搖動者,因心脾有熱,以致唇焦舌乾,煩熱便穢,甚則舌伸口外,動搖不停無可自主。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外科,註:此證由心脾實火,與外寒鬱遏,凝滯而成,咽喉腫痛,痰涎堵塞,音啞言澀,舌伸不縮,時時搖動,覺舌脹悶,常欲以手捫之,名故弄舌,急刺少商穴,有血者生,無血者死。 
針灸大成雜病歌:手三里治舌風舞,此病初起,?體發熱,舌脹吐出口外,且動搖不停。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余診所在台北市安東街十五號時,民國四十四年秋,有某君,年約三十歲左右,其姓名因日久失記,患弄舌病,舌伸口外,不痛不癢,動搖不停,不由自主,心煩不安,歷經月餘,求予診治,經施針、手三里、關衝,少衝、刺血而癒。 
【案例二】:沈君,六十三歲,江蘇入,住台北市基隆路一段101巷,患弄舌病,舌伸出口外,動搖不停三年之久,名醫求遍,均無好轉,民國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經崔女士介紹,來所求治,經施針上穴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0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白喉 
 
 【歌訣】 
白喉病生有單雙,危症速治莫彷徨,商陽少商關少衝,稜針出血免災殃。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商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商:在手大拇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內經載:驟起非火,緩起非寒。虛寒實熱,是在明睿者,知所區別。單雙喉蛾,又名喉痺,亦曰白喉;生於喉關上者輕,生於喉關下者重,此病喉閉片時,即不可救也。若男子從鼻樑中心,尋至頭頂,婦女從後腦,尋至頂上,小兒看兩手虎口,如有水泡紅子,即用針挑破,喉蛾即破。 
【分析二】:針灸大成卷十一載:喉痺,原病式曰:痺不仁也,俗作閉,閉塞也,火主腫脹,故熱客上焦,而咽嗌腫脹也。張戴人曰:手少陰少陽二脈,並於喉氣,熱則內結腫脹,痺而不通則死,後人強立八名,曰:單乳蛾、雙乳蛾、單閉喉、雙閉喉,子舌脹、木舌脹、纏喉風、走馬喉閉。熱氣上行,故傳於喉之兩旁近外,腫作以其形似,是謂乳蛾,一為單二為雙也。其比乳蛾差小者,名喉閉。熱結舌下復生一小舌,名子舌脹,熱結於舌中,為之腫,名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熱結於咽喉,腫繞於外覺且麻且癢,腫而大者,名曰纏喉風。暴發死者,名走馬喉閉。八名雖詳,皆歸於火,微者鹼軟之,大者下散之,至於走馬喉閉,生死人在反掌間,砭刺出血,則病已。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令以〈金非〉針銳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盈斗。喉痺急用吹樂,刺宜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針灸大成卷十一載: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令以〈金非〉針銳而小者,砭之五七度,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盈斗。喉痺急用吹樂,刺宜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先生,年四十六歲,河南人,住台灣省台北縣永和鎮新生路,患白喉病,由上垂下,堵塞咽喉而氣息難通,經服藥注射,毫無轉機,以致群醫束手無策,幸有其友人介紹,於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即時乘車前來,請予診治,余視其病情,甚是險惡,當於少商,關衝、少衝、商陽等穴,用稜針刺出惡血,轉危為安,次日復針,其病痊癒矣。 
【案例二】:李小妮,女,年歲許,山東萊陽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民國四十二年秋,患白喉病甚嚴重初當發現時,即二目直瞪,呼吸困難,求予診治,經施針、商陽、少商、關衝、少衝等穴,用稜針出血而癒矣。 
【案例一】:汪女士,年四十六歲,浙江人,住台北縣永和鎮新生路。患白喉病,從上墜下,形如大棗,飲食不能下嚥,欲言無音,呼吸困難,以致危極,群醫無策。民國五十七年元月二十九日,經友人介紹,請予診治,當即施針上穴,均用稜針刺血,先後醫療兩次,其病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1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喉嚨腫痛 
 
 【歌訣】 
喉嚨腫痛氣不舒,乾咳音啞聲難呼,須針液門合魚際,關衝少商刺血癒。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液門:在手小指無名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 
魚際: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商:在手大拇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胸膈上有風熱,則咽喉腫痛,風熱之邪若盛,則生單雙乳蛾,在會厭兩傍高腫似乳蛾故名也。熱極則腫閉,湯水不下,言語難出,呼吸不通,名曰喉痺。若熱極更兼痰盛,則痰涎繞於喉間而影響咽喉,內外腫閉,湯水不下,名曰纏喉風,皆危病也。或針刺出膿血則癒。若潰後不出膿血,仍然腫閉,湯水不下,則死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君,山東人,住台灣省台北縣中和鄉中興路。其夫人,四十二歲,喉疼似梗卡住,吐之不出,嚥之不下,飲食難進,已經多日矣。民國五十三年元月七日,來所求治,經施針、液門、魚際、關衝與少商,出血三次,其病霍然而癒。 
【案例二】:孫君,年四十一歲,湖南人,住台北市基隆路三段,患咽喉疼,遲延半年之久,飲食困難,乾咳不停,咳則更甚。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九日,求予診治,經取上穴施針,四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2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喉閉 
 
 【歌訣】 
喉閉肝肺鬱火盛,壅熱腫痛嚥食難,須刺商陽關少衝,合谷少商針便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商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葉。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如?葉。 
合谷:在手大指食指歧骨間陷中。 
少商:在手大拇指內側,去爪甲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外科:註:此證由肝肺火盛,復受風寒,相搏而成,咽喉腫痛,面赤腮腫,甚則項外慢腫,喉中有塊如拳,湯水難嚥,語言不出,暴起身發寒熱,急刺少商穴,或針合谷穴,以開咽喉。又有酒毒喉閉,由酒毒蒸於心脾二經,熱壅咽喉,喉腫色黃,其人面赤,目睛上視,若腫發於項外,膿脹痛者,防透咽喉,不可輕針,急用皂角末,吹鼻取?,其腫即破。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金鑑外科:註:咽喉腫痛,面赤腮腫,湯水難嚥,語言不出,暴起身發寒熱,急刺少商穴,或針合谷穴,以開咽喉。 
金鑑外科:有酒毒喉閉,熱壅咽喉,若腫發於項外,膿脹痛者,防透咽喉,不可輕針,急用皂角末,吹鼻取?,其腫即破。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女士,五十三歲,住台北市雲和街,患喉中結泡,形似櫻桃,經醫院檢查,名曰,顆粒慢性喉頭炎,經服藥注射無效,民國五十六年四月十四日,來所求治,即於合谷、少商、商陽、關衝等穴,施針出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3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飛揚喉風 
 
 【歌訣】 
飛揚喉風熱上壅,上?紅腫氣不通,飲食難進惡險症,急於患部用針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飛揚喉風症:此病生於上?,亦名懸癰,形如紫李,氣息不順,飲食難進,木痛不堪,此脾經蘊熱所致,倘不急治,惟恐毒氣攻腦,則不可救矣。(見驗方)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用三稜針喙刺患部,放出毒血即愈。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先生:六十六歲,浙江定海人,住基隆市東明路,患飛揚喉風病,上?紅腫,呼吸困難,頭面腫脹,飲食難進,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二十日來所求治,即於患部,上?紅腫處,用稜針排刺,出血而癒。 
【案例二】:季君年五十一歲,安徽人,住台北縣北投鎮,上?紅腫,飲食不方便呼吸困難,有時輕,歷經半年,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二十九日,求予診治,即依上法施針,先後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4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梅核氣 
 
 【歌訣】 
梅核氣生結咽間,咽中似有一物添,公孫內關上中脘,列缺照海針便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側陷中。 
內關:在大陵上兩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列缺:在腕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叉,食指盡處。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其穴居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婦人咽中如炙臠,或如梅核結咽間,註:千金方云,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即所謂咽中如有炙臠也,俗名梅核氣,蓋因內傷七情,外傷寒冷所致。 
 
【生理分析】 
咽喉,口腔之深處,通食管及氣管之所。咽頭,生理學名詞,在口腔、及鼻腔之深處,一方通咽頭,一方通食道,自頭蓋底,至第七頸椎止,成一囊狀之管,為食道之一部。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女士,五十四歲,江西浮梁縣入,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咽喉似有一物,胸中氣寒不通,經年累月,嗆咳喘促,民國五十六年元月六日,求予診治,經詢及病之由來,其言曰,自民國四十年三月十七日,身受感冒,因食西瓜之後,漸致喉中似有一物,吐之無物可出,嚥之無物可下,胸中氣塞不通,呼吸不利,時常捶胸,經過捶胸,氣息略順,此病自發生至今,已十六年矣,經過各大醫院,檢查治療,均屬無效,連年服中西樂,並未間斷,仍無好轉。余想經過許多名醫治療,均屬無效。真奇病也。節予施針、上脘、公孫、內關、列缺、照海,先後針冶三次,十餘年之沉?,從此而癒矣。 
【案例二】:孫X康,十九歲,山東萊陽人,住台北市克難街,患梅核氣多年,十二月廿九日與其父同來,本所診治,計十一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5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風寒蛾 
 
 【歌訣】 
風寒蛾病風寒積,腫大如李頭難低,商陽少商關少衝,稜針出血免悲悽。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商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商:在手大拇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衝: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凡患咽喉腫者,名曰風寒蛾,俗名火蛾,病因各有不同。有痰涎壅塞,口噤不開,不能言語,或面赤腮腫。或滴水難下,如忿怒失常,而動肝火,勞傷過度,而動心火,凡此種種,均能使火氣上升而成喉風,亦名喉蛾,要皆屬火。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年四十五歲,山東濰縣人,住台北縣新店鎮。患風寒蛾病,集於下?,兩人迎部以內。腫大如李,木而且痛,頭難下低,飲食不便,於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六日,來此求治,即就商陽、少商、關衝、少衝,均用稜針點刺出血,腫消痛止而安。 
【案例二】:張女士,五十歲,安東人,住台北而敦化北路,患喉嚨腫痛,飲食困難,民國五十九年十月十七日,求予診治,經取前穴施針兩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6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喉中無物乾嚥沫 
 
 【歌訣】 
喉中無物乾嚥沫,似癢非痛嗆咳多,液門列缺循照海,二間三里針效卓。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液門:在手小指無名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 
列缺:在腕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叉,食指盡處。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前後有筋,共穴居中。 
二間:在食指本節前橫紋尖端,赤白肉際取之。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肺骨外廉,兩筋間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屬心脾肺三經之火上撮所致。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長桑君天星秘訣歌:牙疼頭痛兼喉痺,先針二間後三里。 
蘭江賦:噤口咽風針照海,三稜出血刻時安。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經:患者咽喉中,似癢非痛,似麻非辣,常發嗆咳,多屬肺胃三焦之火上衝所致,自感咽喉乾燥而常覺不舒,嗆咳不止,嚥沫不停,有時心中煩躁不安等現象。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君,年四十四歲,山東廣饒縣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患喉中無物,乾嚥沫病,自生此病,已八月餘,常感喉中似有一物,嚥之無物可下,吐之無物可出,似癢非痛,似麻非辣,時時難過,嗆咳不停。民國五十五年九月三日來所求治,經予施針、列缺、照海、二間、三里等穴,先後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7 
 
 【案例分類】  喉部 
 
 【主治病症】緊喉風卜(附纏喉風) 
 
 【歌訣】 
緊喉肺胃積熱成,咽喉腫脹難出聲,須刺商陽與少商,胸現紅點用針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商陽:在手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少商:在手大拇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前胸心窩,倘現紅點,用稜針挑破即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此證由膏梁厚味太過,致肺胃積熱,復受風邪,風熱相搏,上壅咽喉,腫痛聲音難出且湯水不下,痰涎壅塞之聲,頗似洩鋸,初發暴速,急刺手大指內側少商穴,出紫黑血,以瀉其熱,隨手應效者順,若面青唇黑、鼻流冷涕者逆、若兼項外遶腫,即名纏喉風,其法雖與此證相同,然終屬險惡,難治。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嚴先生,三十八歲,江蘇人,住台北縣樹林鎮,突患緊喉風症,初發時,自感惡寒惡熱,呼吸困難,內外無形,胸前微脹,飲食難進,內不通氣,外似麻木,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六日,來所請診,即予施針,商陽、少商等穴,三次而癒。 
【案例二】:王女士,三十八歲,浙江人,住台北縣士林鎮福林路,初起自感左腎部,隱隱作痛,繼則右腎亦然,兩足畏冷,時熱時寒,時發時止,頭面胸部,悶脹難忍,呼吸困難,舌有痰護,乾吐不出,見暴日更甚,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五日,求予診治,施針前穴,及胸前部,有紅點現處,用稜針刺出血而癒。 
【案例三】:張女士,四十五歲,四川峨眉人,住台北市臨沂街,民國六十年十一月十六日,求予診治,施針前穴六次,而告痊癒了。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8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頸項強直 
 
 【歌訣】 
頸項強直難仰視,二目急瞪氣息促,大杼風池並陽陵,或針風門與絕骨。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大杼:在第一椎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周門:在第二椎旁,相去脊一寸五分。 
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是。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頸項強直,此病原屬肝腎二經受風,以致頸項強直,二目急瞪,氣息喘促,頭不能仰視,頸不能轉動。(見驗方)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三十七歲,山東平度人,住台北市松江路。患頸項強直病,二目急瞪,頭不能仰,頸不能轉,疼痛難忍。民國五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經施鉗大杼、風池、絕骨、陽陵、風門,三次而癒。 
【案例二】:彭君,五十五歲,湖北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患頸項強直病三月餘,經注射按摩,反而加劇,氣不能粗喘,咳不敢高聲,臥不得安枕,痛苦之狀難言,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醫治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49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扭頸仰頭 
 
 【歌訣】 
扭頸仰頭折脖風,筋縮目瞪氣不通,緊筋之處宜針瀉,絕骨陽陵艾火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絕骨:在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是。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再於筋緊處針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在體為筋,風氣通於肝,故諸風為病,皆屬於肝木也。掉搖動也,眩昏運也,風主動旋,故病則頭身搖動,目昏眩運也。暴,卒也,強直筋病,強急不柔也,風性勁急,風入於筋,故病則卒然筋急強直也。其四拘急疼痛,筋?短縮,乖戾失常,難於轉側,裏急脅痛,亦皆風傷其筋,轉入裏病也。患者頸不能轉,目瞪氣促,總由內傷七情之鬱結,外受風邪所致耳。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吳君四十歲,山東平度入,住台北市敦化南路,患折脖風病,頭向左側扭,頸不能轉動,肩胛及臂作痛,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七日求予診治,即施針、絕骨、陽陵、及筋緊處,先後針療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0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失枕 
 
 【歌訣】 
失枕多因貪寐酣,項強難轉痛連肩,先取陽輔並陽陵,風池大杼針便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陽輔: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 
大杼:在第一椎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或由感冒及風濕寒冷,或睡眠時,枕頭太硬,或高低不宜而致,頭向後方牽引不安,如兩側皆痙攣,則作對人點頭狀,倘頭偏於一面者,幾乎接近肩胛,而頭向左右,作回旋之動搖,強直不舒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董君四十九歲,江蘇人,住台北市三張犁,患失枕病數日,頭不能仰視,頸不能轉動,痛連肩背於民國五十五年十月五日求予診治,經施針,絕骨、陽度、風池、大抒而癒。 
【案例二】:劉君,住台北縣新莊鎮大觀路,其夫人三十八歲,患失枕病多日,頸不能轉,頭不能抬,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九日,求予診治,即施針上穴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1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對口瘡 
 
 【歌訣】 
對口瘡瘍頸後尋,約近髮際與?門,人中一針灸三壯,繼瀉身柱效若神。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人中:在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身柱:在第三椎之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對口瘡症,此瘡生於項後正中,髮際啞門部位,名曰對口瘡,偏生者,名曰偏對口,亦名偏口,根盤寬大,不紅不腫,或微微作痛,色暗不明者,乃陰疽也。對口之上生瘡,名曰落頭瘡,亦名截頭瘡,又名砍頭瘡,倘若失治,最為險惡也。(見驗方) 
【分析二】:對口疽,病名,亦稱腦後疽,發在枕骨之下,與口相對,故名。初如粟米,焮腫作疼痛,氣粗鼻塞,漸大如盤,如?,紅活速潰出稠膿者易治,紫暗難潰,時出血水者難治。 
此瘡生在項部,於髮際正中與口相對,名曰對口,在髮際偏生者,名曰偏口:初起色白,大如黍米,粒中含極微細之黑點,奇痒難忍,若指甲抓破,至十數小時,則粒下即起硬核,於外不見,以手攝之為知,數十日則內部堅硬,漸時高起:久則瘡口橫裂如口,甚者其口能裂耳後,若瘡灰紫,其人昏迷,即無救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約四十歲,山東人,住台北市長安東路,頸後中處,髮際啞門部,生一瘡,紅眼白頭,疼痛難忍,民國四十二年秋,余診所設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時,求予診治,經施針人中、並灸三壯,身柱一針瀉之,其瘡霍然如失矣。 
【案例二】:郭X揚,男,年五十四歲,湖南人,住台灣省台北而建國南路,菜市場內,在項後髮際啞門部位而忽生一瘡,初起瘡頭微小,似有發癢,漸致根盤寬大,不紅不腫,微似有作痛,後變成紅根白頭,癢極難忍,寢食俱廢,痛苦不堪,日夜不得安眠,二目昏花,頸不能轉,頂不能抬,此人係貧民。無力醫治,於民國六十年七月十二日,經友人介紹,免費予以治療,經取人中,身柱,委中放血,每日一次,繼續診療六天,日漸消失,痛止而癒。 
【案例三】:李君,年四十歲,山東平度縣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九十九巷,項後右邊生一偏口瘡,白頭紅根,小如黍米,痒極難忍,三日之久,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六日,求予診治,施針大椎、身柱、委中兩次而平復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2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瘰癧 
 
 【歌訣】 
瘰癧滿項難轉頭,失治崩潰更可憂,天井少海皆可救,解谿一針七壯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井:在肘尖上一寸,兩筋叉骨罅中,拱手取之。 
少海:在肘內廉,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 
解谿:在足腕上繫鞋帶處,跗上陷者宛宛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小瘰大?三陽經,項前頸後側旁生。註:此證小者為瘰,大者為?,當分經絡,如生於項前,屬陽明經,名為濕瘰。項之左右兩側,屬少陽經,形軟,遇怒即腫,名為氣?。堅硬筋縮者,名為筋?。若連綿如貫珠者,即為瘰癧。或形長如蛤蜊,色赤而堅,痛如火烙,腫勢甚猛,名為馬刀瘰癧,又有子母?,大小不一。有重臺?,?上堆纍三五枚,盤疊成?。有繞頃而生者,名蛇盤?,如黃豆結簍者,又名鎖項?。生在耳根,名蜂窩?,生右耳根,名惠袋?。形小多癢者,名風?。頷紅腫痛者,名為燕窩?。延及胸腋者,名為瓜藤?。生乳旁兩胯軟肉等處者,名為瘓瘍?。生於?身,漫腫而軟,囊內含硬核者,名為流注?。獨生一箇,在?門者,名單窠?。一包生十數個者,名蓮子?。堅硬如磚者,名門閂?。形如荔枝者,名石?。如鼠形者,名鼠?,又名鼠瘡。以上諸?,推之移動為無根,屬陽;不移動者為有根,且深屬陰,皆不治之證也。瘰癧形名各異,受病雖不外痰濕、風熱、氣毒,結聚而成,然未有不兼恚怒忿鬱幽滯謀慮不遂而成者也。有外受風邪,內停痰濕,搏於經絡,身體先寒後熱,瘡勢宣腫微熱,皮色如常,易消易潰易斂,此為風毒也。色紅微熱,結核堅硬緩腫,難消潰遲斂遲,此為熱毒也。有感冒四時殺厲之氣而成,其患耳項胸腋、聚成腫塊,宣發暴腫,色紅皮熱,令人寒熱,頭眩項強作痛,此為氣毒地。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萬君,年四十歲,湖北人,住台北縣板橋鎮。頸部生瘰癧,多年未癒,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急來所求治,經予施針,解谿,微出血。灸七壯,繼續治療,漸漸而癒。 
【案例二】:馬先生,年七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一百七十巷,右頷部入迎下,缺盆上,靠近咽喉生一疙瘩,形似雞卵,按之如球,隱隱作痛,經歷年餘,其至友董君介紹,於民國五十六年二月二日,偕同來所求治,經予施針前穴,用前法,先後針灸二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3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扁桃腺腫 
 
 【歌訣】 
扁桃腺腫連結喉,喉頭狹窄嚥食愁,風池俠谿循少商,關衝液門陽谷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 
俠谿:在足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 
少商:在手大拇指內側,去爪甲如?葉。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液門:在手小指無名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古人稱頷腫,新名曰扁桃腺腫,多由感冒及諸種刺激而起,有惡性,熱性二種,發於小兒者多,有急慢性二種,先為惡寒發熱,咽喉乾燥,繼則扁桃腺腫脹,以致喉嚨狹窄,吞嚥困難,甚則兩邊扁桃腺腫大相接,阻礙飲食,或痙攣嗆咳,甚則有化膿潰爛之虞。 
 
【生理分析】 
扁桃腺,生理學名詞,口中之腺體,在口腔深處。咽頭之旁,左右各一,又咽頭之上壁及舌根部各有其一,是為口蓋扁桃腺及咽頭扁桃腺。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蔣女士,四十三歲,江蘇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一段四十五巷,患扁桃腺腫脹,以致喉頭狹窄,飲食難進,於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十一日,求予針治,經施針、風池、俠谿、少商、關衝、液門、陽谷,先後針治六次,熱退腫消而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4 
 
 【案例分類】  頸項部 
 
 【主治病症】甲狀腺腫 
 
 【歌訣】 
甲狀腺腫形如癭,眼脹似蛙頸肥隆,關少二衝循中渚,風池廉泉天柱擎。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關衝:在手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葉。 
少衝: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中渚:在手小指無名指,本節後陷中。 
風池:在項後髮際,腦空之下。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中央陷中。 
天柱: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去啞門寸許。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癭者以纓絡之狀,瘤者隨氣留住,故有是名也。多外因六邪,內因七情,憂恚怒氣濕痰淤滯而成,皆不痛癢。 
【分析二】:甲狀腺肥大,舊稱癭氣,本病之真因,有謂最初殆由於受副腎,及其他內分沁腺之變化影響,而引起甲狀腺機能之變化,漸次交感神經之機能為之旺盛,其結果致發生分泌障礙,而遺傳,身體過勞而生殖器異狀貧血,外傷為其誘因。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症狀:本病之主徵,為甲狀腺腫脹,頸部肥大而柔軟,心悸亢進,其波動傳達全胸廓,脈波一分鐘百二十達五六十至,眼球突出如蛙眼,上肢震顫,漸波及全身,時常出汗,精神異常。(見針灸學)。余所經歷症狀,大致相吻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謝君,五十二歲,上海人,住台北縣新店鎮安康新村,患甲狀腺腫大病,頸部肥大隆起,兩眼球突出似蛙,呼吸迫促,精神不正常,歷時六年之久,民國五十九年四月十一日,經其至友武先生介紹來求予診治,經取穴,天柱、風池、關衝等穴一次而癒。 
【案例二】:王女士,四十歲,江蘇人,住台北市木柵區富山路,患甲狀腺腫大,兩眼急瞪,呼吸困難,經武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六日,求予診治,經取上穴施針三次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5 
 
 【案例分類】  肺部 
 
 【主治病症】肺結核 
 
 【歌訣】 
肺結核病名肺癆 ,重咳痰血熱上潮,尺澤太?足三里,中俞二府肺俞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尺澤: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太淵:在手腕寸口前,橫紋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六寸取之。 
俞府:在銷骨下凹陷中,去中行二寸,平璇璣。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肺結核舊稱肺癆,本病主因為咳嗽、喀痰、喀血、潮熱、盜汗等,初起並非全部如是,以其病之緩慢,往往不易察覺,隨人之體力強弱而進展,初發現感有倦怠,或飲食乏味,漸現咳嗽,或喀少量痰血,間有輕微胸痛,皮膚漸現蒼白,一般稱為肺病第一期,演進喀痰增多,痰如膿狀,不時喀血,或多或少,夜間時有盜汗,肌肉日瘦,午後發熱,此類病況,一般稱為肺病第二期,病勢演進更甚時甚或大量排出膿痰,瘦骨稜增,呼吸困難,聲音嘶嗄,一般稱為肺病第三期,瀕於危期矣。(見針灸學)。腐爛部甚且蔓延全肺,醫治甚感棘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崔君,四十四歲,山東濟寧人,住台南縣,患肺結核病,時常吐膿痰,歷時十年,曾住醫院六年曾經數次照片檢查,發現肺葉有幾處孔洞,民國五十四年二月二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尺澤、太淵、三里、中府、俞府、肺俞、繼針療月餘,而告痊癒,癒後贈送中軸一幀以作紀念,文曰「天不言化育萬物,公不藥拔眾病苦,唯天為大,唯公則之。」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6 
 
 【案例分類】  肺部 
 
 【主治病症】氣喘 
 
 【歌訣】 
氣喘虛實風寒兼、神藏彧中俞府安、風門肺俞厥陰俞,中府尺澤與太淵。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神藏:在彧中下行一寸六分,平紫宮。 
彧中:在俞府下行一寸六分,平華蓋。 
俞府:在銷骨下凹陷中,去中行二寸,平璇璣。 
風門:在第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厥陰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六寸取之。 
尺澤: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太淵:在手腕寸口前,橫紋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喘證:呼吸氣出急促者,謂之喘急,外侯抬肩欠肚,若更喉中有聲響者,謂之哮吼。 
【分析二】:然致病之原不一,如氣促胸滿痰稠,便鞭而喘者,此實熱也。氣乏息微不能續息而喘者,此處邪也。其中有風寒鬱閉而喘者,又有痰飲壅逆而喘者。 
火熱喘急,火邪刑金作喘者,多口乾舌燥作喘,面赤唇紅也。 
肺虛作喘,虛喘之證,氣乏聲音短濇。 
風寒喘急,肺主皮毛,一受風寒,內閉肺氣,則氣逆不降,呼吸氣急,故作喘也。 
痰飲作喘,小兒痰飲作喘者,因痰壅氣逆也,其音如潮響,聲如拽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五十二歲,台灣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氣喘病多年,因家寒無力求醫,民國五十六年元月二十八日,以免費給予治療,取穴風門、肺俞、厥陰俞、中府、尺澤、太淵,施針數次而癒。 
【案例二】:鄭君,男,三十歲,台灣人,住桃園縣楊梅鎮高山里。患氣喘病,已有十五年之久,夏季無礙,秋涼輒即復發,冬季為甚,一入冬季,隨天氣寒冷而轉劇,呼吸艱困,夜間臥床,不能呼吸,只有坐困愁城,飲食亦不易下嚥,稍一動作或步行,必先休息,始能言語。五十八年八月十五日經沈先生介紹求診:即依寒喘施針上床,十餘次果即痊癒,未再復發。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7 
 
 【案例分類】  肺部 
 
 【主治病症】咳嗽 
 
 【歌訣】 
咳謂有聲嗽兼痰、寒熱食風致肺傷、風池風門連肺俞、太淵尺澤合谷當。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風池:在腦空之下部,髮際陷中。 
風門:在第二脊椎之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脊椎之下,去中行一寸五分。 
太淵:在手腕,寸口前,橫紋處。 
尺澤:在手肘橫紋動脈中。 
合谷:在手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注:咳嗽謂有聲有痰,因肺氣受傷,動乎脾濕而然也。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故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二者雖俱屬病,然又有肺寒肺熱之分,食積風寒之別,醫者宜詳辨之。 
【分析二】:肺寒咳嗽,寒嗽者,因平素肺虛喜啖生冷,以致寒邪傷肺,發為咳嗽,其證面色?白,痰多清稀而鼻流清涕。 
肺熱咳嗽,火嗽一證,乃火熱熏擾肺金,遂成頻頻咳嗽,面赤咽乾,痰黃氣穢,多帶稠黏也。 
食積咳嗽,積嗽者,因小兒食積生痰,熱氣重蒸肺氣,氣促痰壅,頻頻咳嗽矣。 
風寒咳嗽,小兒脫衣偶為風冷所乘,肺先受邪,使氣上逆,衝塞咽膈,發為咳嗽,嚏噴流涕,鼻塞聲重,頻唾痰涎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君五十一歲,四川人,住台北市,患咳嗽病,氣喘迫促,咳嗽吐痰,歷經十六年之久,民國五十二年二月七日,施針風池、風門、肺俞、太淵、尺澤、合谷、先後針治二十餘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8 
 
 【案例分類】  肺部 
 
 【主治病症】久咳不癒 
 
 【歌訣】 
久咳不癒苦難熬,夜不得眠心自焦,勞宮兩穴堪可治,並加中府肺俞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勞宮:在掌中央,屈中指與無名指,兩者之間。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各六寸,與任脈莘蓋穴相平。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各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咳嗽,虛勞門已言之,而未詳及外感諸病,因故再言之,肺體屬金,嘗如鐘然,鐘非叩不嗚、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嗚,勞慾情志飲食炙?之火自內攻之則亦嗚,醫者不去其嗚鐘之具,而日磨銼其鐘,將鐘損聲嘶,而嗚之者如故也,吾願治共咳者,是觀。 
【分析二】:風寒初起,頭痛鼻塞,發熱惡寒而咳嗽,有中塞入裏而咳嗽者,有濕氣生痰,痰涎稠粘者,若燥火焚金,乾咳無痰,有感之風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則移於五臟,臟咳不已,則移於六腑,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咳血者,屬臟,此即風寒咳血也。咳而兩?痛,不能轉側,屬肝臟,甚則咽腫,咳而右?痛,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屬脾臟,咳而腰背痛,甚則咳涎者,屬腎臟。咳而吐苦水者,屬膽臟。咳而失氣者,屬小腸腑。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屬胃腑。咳而遺屎,屬大腸腑。咳而遺溺,屬膀胱腑。久咳不止,三焦受之,其症腹滿不食,令人多涕唾,面目浮腫氣逆,有鬱火上衝者,有腎經虛弱者,水衰不能制火者,有肺經生虛熱者,有喉癢而咳者,若內傷飲食,口乾痞悶,五更咳甚者,乃食積之火,流入肺經,飲食不思,此氣弱也。 
經云:「微寒微咳,咳嗽之因也。」屬風寒者,十居其九,肺有火則風邪易入,久咳不除,變成肺痿,肺疽,虛損勞瘵之侯,慎之!慎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男四十八歲,山東萊陽縣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六十一巷,患久咳病,三年之久,於民國四十二年秋,求予診治,經施針、勞宮、中府、肺俞,而告痊癒。 
【案例二】:李君,男,五十三歲,山東日照照縣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患久咳病,七年之久,民國四十三年五月,求予診治,經針前穴三次而咳止。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59 
 
 【案例分類】  心部 
 
 【主治病症】心口疼 
 
 【歌訣】 
心口痛多食氣寒、時發時止屢經年、上中二脘明補瀉、斜向巨闕針便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腕:在臍上四寸。 
巨闕:在臍上六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古人謂,臍以上屬火屬實,臍似下屬寒屬虛。俗稱心口疼者,時發時止,屢年不癒。腹疼之原因眾多,有外感寒邪而痛,有脾虛氣滯而痛,有食滯而痛,有血凝而痛。凡外感寒邪,多食生冷,以犯胃腸而痛者,其腹柔軟,而不拒按。脾胃虛弱,冷氣凝滯不通,因而致痛者,其痛綿綿不已。如口腹不謹,強食過飽,或食後坐臥,以致停滯不化,則胸腹脹滿,痛不欲食。或噯氣作酸,或跌仆傷損,憂思鬱結而痛者,則不脹不滿,飲水作呃,遇夜更甚,疼於一處,定而不移。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吳君,五十七歲,江西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患胸中疼痛病,三十餘年,經喬先生推薦,民國五十二年十月七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脘、中脘,先後醫治四次而癒。 
【案例二】:黎君,四十一歲,廣東人,住台灣省台北縣中和鄉,患胃痛病,歷經六年,其至友李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六年十月七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脘、中脘,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0 
 
 【案例分類】  心部 
 
 【主治病症】狹心症 
 
 【歌訣】 
狹心症似真心疼、猶如兩物把心擎、公孫內關上中脘、神門少府針便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扭臍上四寸。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少府:在手掌中,小指無名指本節後骨縫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心者君主之官,統屬一身,若各經受邪而逆,則干心而痛,謂之厥心痛,即靈樞所云,與背相控善瘓,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痛如錐針刺其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太息,肝心痛也。臥若徙居,心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此乃五臟之氣相干而痛。外一種為胃心痛,腹脹胸滿心尤痛甚是也,其痛異常,不係各臟相干。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旦夕即早晚也,言死之速也,死期之速如此,以其不可治也明矣。有稱狹心症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周君,上海人,住台北市安東街一段。其夫人六十六歲,患心口痛病,先感心煩頭脹,繼心疼難忍,感覺似有兩物夾心,不容呼吸,陣陣發作冷汗直流,忽而痛止,發作時間,長短不一,經裘先生之夫人介紹,民國五十五年五月三十日,求予診治,即施針、內關、神門、上脘、公孫,應手而癒。 
【案例二】:溫君,二十九歲,浙江人,住台北市建國南路。患心痛病,發作時如同兩物夾心,顏面發青,冷汗直流,民國五十五年十月六日,求予診治,當即施針上穴,其病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1 
 
 【案例分類】  心部 
 
 【主治病症】心胸麻痺 
 
 【歌訣】 
心胸麻痺氣不昌、失音昏迷匹肢張、公孫內關針有效、神門少府病即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側白肉際陷中。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神門:在手掌後銳骨端陷中。 
少府:在手掌中,小指無名指本節後之骨縫間。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蘭江賦:『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神門,主心煩甚,欲得冷飲,心痛,恐悸,少氣不足,狂悲狂笑及遺尿失音,心性癡呆,健忘。心者五臟六俯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少府,主煩倆少氣。悲恐畏人,胸中痛,手倦不伸,瘧病久不癒,振寒,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曾經患此病者,先感胸口氣悶,漸次心中發麻,自覺由心中向上麻,繼而麻至喉嚨,以致牙根本麻,同時言語困難,呼吸迫促,卒然仆倒,四肢大張,人事不省,頃刻之間,以致危亟,倘若失冶,惟恐後果不良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嚴君,四十八歲,四川人,住台北縣蘆州鄉保佑村水湳路,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七日,晨六時左右即突感胸口隱隱作痛,氣不暢通,心中繼而發麻,漸漸麻至喉嚨到牙根,約有十分鐘,昏迷仰臥,四肢大張,不能言語,人事不知,急送來本所,請予診治,當即施針,公孫、內關、神門.少府、少頃神識清醒,即能言語,病去十之八九,次日復針,其病痊癒,至第三日,突然在兩乳中間,皮裡骨外忽覺似光芒四射,如錐如刺,痛不可忍,兩手抱胸,復來求治,當即施針、膻中、步廊、靈墟,用臥針各刺一針,霍然疼止而癒,關於二次復發,大概餘毒未盡,其真理不詳。 
【案例二】:劉女士,五十一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中,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晚十一時三十分,自感胸腔發麻,氣不暢通,相繼舌麻木硬,言語困難,氣息迫促,咳噦不停,四肢大張,仰臥昏迷,由發生此病,先後共有五分鐘之時間,二目直瞪,面色青黃,以致危亟,即取穴、公孫、內關、神門、少府、留針約二十分鐘許,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2 
 
 【案例分類】  心部 
 
 【主治病症】心胸脹悶 
 
 【歌訣】 
心胸脹悶似火侵、?結不通呃逆噴、上中二脘足三里、內關相應及公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側白肉際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或因飲食失調,多食油膩厚味,或感受外界之邪,以致脾陽衰憊,不能運化津液,停留於胃中蘊熱成痰,故胸脘脹悶,心內發燒,肢體沉重,大便乾燥,唇焦口渴,頭腦昏脹,腰背痠痛,兩脅不舒等症。(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大成有載:『上脘是任脈之會』,難經有云:『肺會中脘』,八脈交會八穴歌,『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足三里,治心胸脹悶,心悶不已,善噫食不下。又云氣在於腸胃者取之。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陸先生,四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患胸口脹悶,心似火燒,呃逆不停,飲食難入,民國五十三年三月十八日求予診治,即取上脘,中脘,三里等穴,先後針治三次而癒。 
【案例二】:劉女士,四十八歲,山東濰縣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中,患胸口脹悶,心似火燒,日嚎夜?,呃逆上沖不止,身體疲憊,倦怠不堪,服中西樂數劑,均作無效,民國五十五年冬,經予取上穴,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3 
 
 【案例分類】  心部 
 
 【主治病症】心中動悸 
 
 【歌訣】 
心中動悸愓築築、怔忡倦怠氣短促、流注八法上中脘、瀉南補北平肝木。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八法:公孫,內關是也。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心下築築惕惕,怔怔忡忡,謂悸病之狀也,飲水多而小便少,水停心下之悸也。 
【分析二】:舊稱怔忡,心動悸,今謂之心臟擴大,多因熱性病引起,患者多為三十歲以上,身心過勞者,本病之主徵,為心悸亢進,呼吸迫促,間有咳嗽,眩暈失神,喘息不安等,(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蔡君,五十三歲,河北人,住台北縣板橋鎮文化路,經醫院檢查,係患心臟擴大病,身體瘦弱,倦怠不堪,氣喘迫促,呼吸似難接續,顏面失色,行動困難,動則須人扶持.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經用流注八法、公孫、內關、上脘、中脘、神門、小海、復溜、委中、丘墟、陽輔、行間、太衝、各穴輪流施針,繼續施治數次,即告痊癒。 
【案例二】:康小姐,十五歲,河北人,住台灣省桃園縣南門里南華巷。經醫院檢查,係患心臟擴大,歷時二年,脈博速度,一分鐘一百三十跳,以致肌黃容枯,骨瘦如柴,行動困難,因此失學年餘,經崔先生之推薦,民國五十五年十月十一日,求予診治,即照上穴施針,先後治療數次,而告痊癒,復得就讀原校行動如常矣。 
【案例三】:周君,三十八歲,台灣人,住台北市愛國西路四十八巷。患心臟跳動病,歷時三年餘,最近加劇似已至極點,言語無音,呼吸迫促,行動困難,左胸部跳動不安,有時吐血盈碗,經住醫院,照片檢查發現,除心臟擴大以外,靠心房另生一瘤,形似鴨卵,西醫云,倘動大手術,危險性很大,經其至友吳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六年十月十五日,求予診治,即針前穴,四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4 
 
 【案例分類】  心部 
 
 【主治病症】心機衰弱 
 
 【歌訣】 
心機衰弱精神倦,疲備無力舉步遲,公孫內關上中脘,繼針少海與後谿。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公孫: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兩筋間。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少海:在肘內廉,節後陷中,去肘端五分。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按人之心力減,則全身血循環之度數亦減,其原理,因組織缺氧,飲食減少,則血液由何而生,臟肺由何榮養,左心室無力量運動脈系統,以致面黃肌瘦,精神疲倦,行動微喘,醫家每於此病,謂之難醫。惟用臟器療法治之有效。(見楊華亭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女士,四十五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心臟衰弱病,夜不得安眠,少氣無力,頭昏心悶等,於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廿五日,施針公孫、內關.、上脘、中脘、少海、後谿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5 
 
 【案例分類】  胸部 
 
 【主治病症】胸腔骨瘤 
 
 【歌訣】 
胸腔突起一骨瘤、形似鵝卵硬如球、上中二脘豐隆配、公孫內關兩相投。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豐隆:在足外踝上八寸。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側白肉際陷中。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上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可治吐血、痰多、奔豚、伏梁、卒心疼。難經曰:腑會中脘,凡胸腹病皆治。 
八脈交會八穴歌: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玉龍歌:痰多須向豐隆尋,可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風痰頭痛。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經患者,此病生於吱骨鳩尾間,俗稱心口窩處,突然生一瘤,大似鵝卵,圓如毬形,按之很硬覺壓迫胸膛,氣不流通,自感發燒,隱隱作痛,實難熬矣。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朱女士,五十一歲,浙江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二段九巷。胸腔突起一瘤,生在歧骨鳩尾之間,形如鵝卵,按之甚硬,感似發燒,隱隱作痛,已八年之久,近則漸漸加劇,坐不能低頭,睡不能仰臥歷經醫院檢查數十次之多,據醫院名之曰胸腔骨瘤。亟需住院施行手術,否則愈長愈大,壓迫心肺,氣息不通,後果堪虞也。指定於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入院,適余六五賤辰,朱女士提前兩天來賀,言及其病之由來,及多次照片檢查,並治療之經過,經余診斷,認為痰氣凝聚,決非骨瘤,當即施針、上脘、中脘、豐隆、公孫、內關。先後針治三次,即已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6 
 
 【案例分類】  胸部 
 
 【主治病症】結胸 
 
 【歌訣】 
結胸脹滿按之痛、輾轉煩躁二肋?、公孫內關足三里、氣海中上二脘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側自肉際陷中。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中腕:在臍上四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傷寒下之太早,則成痞鞭,盧邪也,大結,謂之大結胸,從心下至少腹,鞭滿而痛,手不可近者。小結,謂小結胸。微結,心下按之方痛,不按不疼也。身有微熱,頭自汗出,兼有是證者,為水結胸也。漱水不欲嚥,兼有是證者,為血結胸也。血瘀不成衄解,或衄未盡,或婦人經來適斷,皆能成之。臟結,謂狀如結胸,舌胎白滑,脈浮而細也,悉具謂結胸,通腹兩脅皆鞭滿痛也。此證加之煩躁,凶死可知。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許君,五十四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安東街,心胸脹悶,滿腹硬塊,經年累月,隱隱作痛,大便自來不順,所便零零點點,自生此病至今,已十三年之久,經中西醫治療無效,均未好轉,反而加劇且年齡愈大,病情愈重。民國五十六年二月二十日,求予診治,詢其病之來源,許君曰:於十三年前偶因患痢疾,服西樂癒後,漸成此病,而後日益加劇,無日不在治療,至今已十三年也。余思,古人有云:痢後兜澀太早,痢毒未盡,鬱結腸中,致生此病,此理近似,當取內關,公孫、三里、氣海、中脘、上脘,針過第一次,腹內稍感舒服,施針三次,腹內即有感動,針過九次大便通瀉,所下之物其形如紫李,連連相接,不計其數,自感腹中暢快無比,先後共針十次,十三年之沉?,從此而癒,週身輕鬆,月見健康。 
【案例二】:顧君,六十三歲,江蘇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心胸脹悶病,牽引兩脅及背部脹痛難忍,飲食少進,三日夜未得安眠,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晨三時,前來叩門求治,施針上穴,霍然而癒且精神舒爽矣。 
【案例三】:高君,五十四歲,山東昌邑人,住台北縣景美鎮萬盛街,患胸結脹滿病,起因由於家庭細故,怒不可遏,胸部忽然脹痛難忍,漸引起耳聾,便結、腳氣、腰痛、腿痠、頭痛,眼花等多種病症,歷時八年之久,經過九處著名大醫院,照片檢查治療,均未探出病原,亦無妥善療法,最後各醫院表示,必須施行大手術,方可有救,否則別無善法,民國五十九年五月八日,請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六次,其病霍然如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7 
 
 【案例分類】  乳部 
 
 【主治病症】乳房疼痛 
 
 【歌訣】 
乳房疼痛牽連胸、咳必低聲觸之疼、內庭太淵倘無應、復刺肩井對天宗。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足陽明胃脈所溜,為榮水。 
大淵:在手腕寸口前,橫紋處。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取,富中指下陷中。 
天宗:在肩貞斜上,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丹溪曰:乳房,陽明胃所經。乳頭,厥陰肝所屬。如忿怒所逆,或鬱悶所遏,或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竅不得通,脾氣消沮,憂怒鬱悶,肝氣橫逆,致生比疾矣。席弘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分析二】:金鑑,註:傷損之證,胸腹痛悶者,多因跳躍、槌胸、閃挫、舉重、勞役、恚怒所致,其胸腹善手摸者,肝火傷脾也。如畏手摸者,肝經血滯也。若胸脅悶痛,發熱晡熱,肝經血傷也。若胸脅悶痛,飲食少思,肝脾氣傷也。若胸腹脹滿,飲食少思,肝脾氣滯也。若胸腹不利,食少無寐,脾氣鬱結也。若痰氣不利,脾肺氣滯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席弘賦: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女上,浙江人,住濟南路二段,患乳房痛八月餘,咳不敢高聲,觸之則痛,民國五十八年元月七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內庭、大淵、肩井、天宗、兩次而癒。 
【案例二】:沈君,四十歲,河南人,住台北縣中和鄉水源路,患乳疼十餘日,於民國五十八年元月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而癒乳房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8 
 
 【案例分類】  乳部 
 
 【主治病症】乳中結核 
 
 【歌訣】 
乳中結核如梅李、推之不動時隱疼、行間陽輔循肩井、地五乳根與內庭。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處。 
陽輔:在外踝上四寸。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揉按中指下陷中。 
地五:在足小趾,又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一寸。 
乳根:在乳下一寸六分,丟中行四寸,平中庭。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此證乳房結核堅硬,小者如梅,大者如李,推之不動,按之不移,時時隱痛,皮色如常,由肝脾二經氣鬱結滯而成,形勢雖小,不可輕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輕成乳勞,重成乳巖,慎之慎之。 
【分析二】:乳勞由乳中結核而成,或消之不應,失於調治,耽延數月,漸大如盤,堅硬疼痛,根形散漫,患延胸肋腋下,其色或紫或黑,未潰先腐,皮外黴點,爛斑數處,漸漸通破,輕流白液,重流臭水,即敗漿膿也。日久潰深傷膜,內病漸添,午夜煩熱咳嗽,觀缸形瘦,食少陰虛等證俱見,變成瘡勞。 
【分析三】:乳嚴,此證由肝脾兩傷,氣鬱凝結而成,自乳中結核起,初如棗栗,漸如棋子,無紅無熱,有時隱痛,若年深日久,即潮熱惡寒,始覺大痛,牽引胸腋,腫如覆?堅硬,形如堆栗,高凸如嚴,頂透紫色光亮,肉含血絲,先腐後潰,污水時流,有時湧冒臭血,腐爛深如巖墾,翻花突如泛蓮,疼痛連心,若復因急怒,暴流鮮血,根腫愈堅,斯時五臟俱衰,即成敗證,百無一救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六十歲,江蘇徐州入,住台北而青島東路,左乳房生一硬塊,經醫院檢查結果,係乳癌,大似核桃扁而圓,自發生至今,已兩年之久,逐漸加劇,最近更甚,觸之則痛,咳不敢高聲,經中醫服藥,西醫注射,及照片檢查,均無好轉,民國五十六年四月八日,請予診治,經施針,行間、陽輔與肩井、地五會、乳根、內庭、先後針治九次而癒。 
【案例二】:葉女士,五十歲,浙江人,暫住台灣省桃園縣內壢篤行六村,右乳生一硬塊,大如棋子,歷經三年,自兩年前觸之則痛,最近疼痛難忍,寢食弗寧,甚致失眠,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先後醫療三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69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胃痛難熬 
 
 【歌訣】 
胃痛難熬類潰瘍、疼如錐刺似絞腸、三里內庭上中脘、並針天應功最良。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合縫處。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腕: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癰,病名,亦名胃潰瘍,乃內枯膜腐爛而起,患者口覺有甘味,胃體覺熱,其後吐出暗血色之泡沫,甚至胃壁爛通,則為不治之症。 
 
【生理分析】 
胃臟,人體內之消化器,形如囊,左大右小,橫臥於橫腹膜下,上端為賁門,接於食道,下端為幽門,連於小腸,係二層筋肉所成。內被粘膜而多皺壁,能分泌一種酸汁曰胃酸,為消化食物之用。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瀋君,二十五歲,台灣人,住台北縣南港鎮研究院路一段,患胃潰瘍病,已歷七月有餘,常疼得飲食少進,日夜不得安枕,經王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七白,求予診治,當取上脘、中脘、三里、內庭、先後針治三次而癒矣。 
【案例二】:傳女士,三十九歲,江蘇人,住台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患胃潰瘍病,痛如錐刺,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十二日,經高先生介紹,求予診治,施針上穴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0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胃脘疼痛 
 
 【歌訣】 
胃脘疼痛痙攣多、惡心嘔吐口煩渴、三里公孫針有效、天樞中上二脘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側白肉際陷中。 
天樞:在臍旁二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痙,病名,即胃發痙變性之疼痛也。俗稱胃脘痛,患者初覺惡心頭痛,繼而心下或胸脅,痛如灼刺,大抵血虛之人多患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黃君,五十二歲,浙江人,住台北市汕頭街,患胃及小腹脹痛,惡心嘔吐,下痢鮮血,數日不停於民國五十二年三月三十日,請予診治,取穴三里、天樞、中脘、上脘、公孫,先後施針數次,而告痊癒。 
【案例二】:張君,三十八歲,湖北人,住台北市環河南街二段,患胃脘脹痛多年,有時惡心嘔吐,或大便帶血,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十六日,請予診治,復取上穴,施針四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1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胃中出血 
 
 【歌訣】 
胃中出血有多般、炎瘍傷損臟肺關、石門太衝足三里、心肝二俞上脘先。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石門:在臍下二寸。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合縫間上行寸許處。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上脘:在臍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不安於脈中,犯於氣分,妄行不能歸入經脈也。若血病傷及於腑者,則血滲入腸胃之濁道上行於咽,出而為吐為衄,下從二便而出,為便為溺也。若血病傷及於臟者,則溢出於胸中之清道,上從喉出而兼咳嗽,下從精竅而出,為溺血也。夫血藏於臟內,行於脈中,流於軀殼之內,不可得而見也,非損傷不能為病,而損之因有三,一曰熱傷陽絡,肺病也;熱傷陰絡,臟病也;宜以情熱為主。一曰怒傷,宜破遂為主。一曰勞傷,宜以理損為主。若日久血止,面咳嗽不休者,主必死之證,故勢多凶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席女士,五十歲,浙江人,住汕頭街二十二巷。患胃出血病,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十二日,求予診治,施針太衝、石門、足三里、肝俞、心俞、上脘,漸漸而癒。 
【案例二】:王太太,四十五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於民國五十四年秋,患胃中出血,大吐不止持謂予診治,即施針上穴,旋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2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胃中積食 
 
 【歌訣】 
胃中積食隱隱疼、體羸(ㄌㄟˊ)神疲面無容、通關兩穴有寄效、配針天應自安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通關:在中脘旁開五分。 
天應即是疼點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多因飲食不慎,食物貼於胃壁上,經年累月,隱隱作痛,面黃肌瘦,肢體無力,亦不大痛,亦不小疼,雖無大妨礙,而日常戚戚不安,身體漸漸羸瘦,以致精神疲憊無力矣。因此飲食少進,弱不禁風。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吳君,二十四歲,廣東人,住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患胃中積食,距上脘左邊二寸許,一點隱痛凡歷經數年,日夜戚戚不寧,身體瘦弱不堪,面色蒼黃,行動無力,民國四十二年秋,求予診治,經施針通關、天應,一次而告痊癒矣。 
【案例二】:蔡君,三十四歲,山東蓬萊入,住台北市永康街四十一巷,患胃中積食,在腹左部,距中脘二寸許,一點隱痛,自發生此病,至今二十餘年,經年累月,無時不疼,亦不大疼,亦不小疼,日夜戚戚然疼無寧時,面黃肌瘦,弱不禁風,民國五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求予診治,即依上法施針,先後醫療兩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3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脾胃衰弱 
 
 【歌訣】 
脾胃衰弱不思食,面黃飢瘦甚可畏,上中二脘微微瀉,內庭商丘效可測。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 
商丘: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有脾氣虛弱,不能消化者,有命門火衰,不能生脾土,而食不消者。東垣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不肥,脾胃俱衰,則不能食而瘦,坤土虛弱,不能消食。許學士云:不能食者,未可專責之脾胃經,元陽不足,不能薰蒸腐化,譬如:釜中水穀底下無火其何能熟,火為土母,庶元氣蒸騰,飲食增益,每見不能食症,虛人得之,禍不旋踵矣,大凡不能食,而吞酸?腐,胸膈滿悶,未必盡屬積食也,多有脾虛腎熱而致此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任先生,六十六歲,江蘇入,住台北縣南港鎮西新路。患胃弱不食病,噯氣不絕,食即立吐,歷經月餘,以致身體倦怠,疲憊不堪,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四日,請予診治,經施針上穴而癒。 
【案例二】:尹女士,五十七歲,廣東梅縣,住台北市士林區忠勇街,患不食病,二年有餘,腹中飢餓,見飯就飽,以致飢黃面瘦,少氣無力,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十四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脘、中脘、商丘、內庭先後二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4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胃腸發炎 
 
 【歌訣】 
胃腸發炎滿腹疼、吐瀉交加無所從、奇三兩穴屬經外、建里天樞疾自平(另一版本為:胃腸發炎滿腹疼、吐瀉交加無所從、奇三兩穴屬經外、三部九轉疾自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奇三:在湧泉後一寸五分,傍然谷寸許是經外奇穴。 
建里:在臍上三寸。 
天樞:在臍傍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炎,分急慢性二種,急性胃炎,多因飲食之不攝生,(即暴飲、暴食、或食硬固不消化食物)而起,其症候為胃痛、膨脹、惡心、嘔吐及頭痛、眩暈等。慢性胃炎,多由急性症之後,屢屢反復而起,症候為食慾不振,食後有壓迫、膨脹之感,或覺微痛,又或香酸、嘈雜、口臭,此症往往數年方癒,亦有終身不能痊癒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若山君,二十七歲,日本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患胃腸炎,滿腹疼痛,不時瀉肚,歷經年餘,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來所就診,經施針、奇三兩穴,霍然而癒。 
【案例二】:吳君,四十歲,江蘇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胃腸炎病,歷經二十餘年,數年前,每日下瀉五六次,或數次,約數日或半月則自癒,或因飲食失調,或勞動過度,隨時即發,十日或半月而自止,或不因飲食勞動,約過數日或半月亦發,癒而復發,發而復癒,繼續纏綿二十餘載,最近三四年當中更甚,並無停止時間,每日下瀉十餘次,至二十次不等,痛苦之狀,可想而知,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十一日,求予診治,經取上穴,施針九次而癒。 
【案例三】:汪X生小姐,安徽人,年廿四歲,住北市敦化北路一三五巷,得慢性腸炎,每日洩痢五到七次不等,計六年多,在精神和金錢上花去無數,於六十一年一月廿八日來所求診,施針上穴,計三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5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胃下垂 
 
 【歌訣】 
胃下垂病症雖輕、漸致羸瘦不禁風、內庭關元並水道、石門大巨太倉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內庭: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中。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平關元。 
石門:在臍下二寸。 
大巨:在外陵下一寸,去中行二寸,平石門。 
太倉:在臍上四寸(即中脘)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胃下垂症,原因為肝結腸韌帶弛緩,及腹部弛緩,症狀為消化漸次障礙,心窩壓重、膨滿、營養障礙、頭痛、眩暈、鬱憂不眠等,若用胃部膨滿檢查法,則心窩上部凹陷,下部膨滿,胃下界與小彎皆下降,腹內他臟器亦因之下垂,宜食滋養豐富,消化容易之食吻,節減飲料,食後不可運動。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卜君,二十四歲,山東人,住台北縣新莊鎮新泰路。民國四十年,患胃下垂病,其胃已垂至臍下五指處,飲食大減,贏弱至極。骨瘦如柴,民國四十七年春,請予診治,經施針、內庭、關元、水道及石門、大巨、中脘、下脘,繼續診治月餘而癒。其身體較前尤為強壯。 
【案例二】:張君,二十五歲,福建人,住台北縣景美鎮。患胃下垂病已六年,其胃垂至臍下五指處,精神疲憊,飲食大減,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四日,請予診治,經施針上穴,輪流針冶二十次,其病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6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翻胃 
 
 【歌訣】 
翻胃吐食食不入、飲食難進五噎呼、三里內關上中脘、中魁二穴灸要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精骨外廉,兩筋間。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兩筋間取之。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中魁:在手中指中節骨尖,屈指得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有云:飲水不能進,謂之五噎翻胃之症,有可治、有不可治者。病初來時,或因酒色過度,房事不節、胃家受寒、嘔吐酸水,或食物即時吐出,或飲食後一日吐出,有二三日吐者。隨時吐者可療,三二日吐者,乃脾胃枯絕,水穀不能?化之故。五噎者,食噎、水噎、氣噎、思噎,勞噎,宜推詳治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君,四十三歲,河南人,住台北市水源路。患翻胃吐食,四天飲食未進,食即吐出,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請予診治,即針三里、內關、上脘、中魁灸,先後針灸兩次而吐止。 
【案例二】:李女士,五十四歲,廣東人,住台北縣士林鎮中興街,患吐食病,八年之久,近五年內加劇,食後不過一二小時,腹內絞痛,吐出後腹痛緩解,最近四個月內更甚,飲食難入,食即吐出,水果之類等沾唇即吐,民國五十六年四月十八日,經鍾先生介紹,請予診治,即用上法,治療兩次,數年之沉?,霍然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7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乾噦 
 
 【歌訣】 
乾噦有聲無物出、心內嘈雜難安舒、內關勞宮上中脘、並針大陵可平復。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兩筋間。 
勞宮:在掌心,屈中指與無名指之間取之。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大陵:在手腕,橫紋之陷中兩筋間,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有物無聲謂之嘔,無物有聲謂之噦,面色青,指甲黑,中痛不止,肢厥不同,其凶可知也。經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有寒也。有拒格飲食者,有滴水不入者,其因下竅不開,下竅開,上竅即入也,大病見呃噫者,是為土敗木賊為胃氣絕,多屬難治。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莊君,四十三歲,台灣人,住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胸口脹悶,乾噦無時,腹內上下氣不順,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四日,請予診治,經針內關、上脘、中脘、勞宮、大陵,三次而癒。 
【案例二】:魏君,四十四歲,山東臨胊人,住台北縣永和鎮文化街,患乾噦病,頭脹眩暈,有時咳血,歷時兩月餘,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七日就診,施針前穴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8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噎氣打呃 
 
 【歌訣】 
噎氣打呃不停聲、飲食難進格逆興、中府相伴意舍刺、氣暢病消效可徵。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六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今之名曰呃逆,即古之名曰?也,<食周>者,氣噎結有聲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蓋不知噦噦之聲,聲從胃裡出口,不似?之格格連聲,氣從臍下來自衝脈,出口作聲也。呃逆頗類噯氣噫氣然噯氣者,因飽食太急,此時作?,轉食氣也。噫氣者,因過食傷食,越時作噫,食臭氣也,故曰情自異也。但均屬氣逆為病,故曰治能同也。呃逆之病,胃氣處竭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羅君,三十七歲,雲南人,住台北市南區,突患打呃不停,六七日飲食少進,民國五十二年元月五日,請予診治,當即施針、中府、意舍,第一次而病去十分之八九,次日復針,其病若失矣。 
【案例二】:高君,五十七歲,山東費縣人,住台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東村里,患噎氣打呃病,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請予診治,即取前穴,針療兩次,其病如失矣。 
【案例三】:李君,五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縣北投鎮光明路,患噫氣打呃病,住某醫院,檢查七天後,該院曰:此病無藥可救。隨即離院,經石君介紹,於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十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前穴,旋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78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噎氣打呃 
 
 【歌訣】 
噎氣打呃不停聲、飲食難進格逆興、中府相伴意舍刺、氣暢病消效可徵。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府:在乳上三肋間,去中行六寸。 
意舍: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今之名曰呃逆,即古之名曰?也,<食周>者,氣噎結有聲也,世有以噦為呃逆者,蓋不知噦噦之聲,聲從胃裡出口,不似?之格格連聲,氣從臍下來自衝脈,出口作聲也。呃逆頗類噯氣噫氣然噯氣者,因飽食太急,此時作?,轉食氣也。噫氣者,因過食傷食,越時作噫,食臭氣也,故曰情自異也。但均屬氣逆為病,故曰治能同也。呃逆之病,胃氣處竭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羅君,三十七歲,雲南人,住台北市南區,突患打呃不停,六七日飲食少進,民國五十二年元月五日,請予診治,當即施針、中府、意舍,第一次而病去十分之八九,次日復針,其病若失矣。 
【案例二】:高君,五十七歲,山東費縣人,住台灣省宜蘭縣東港路東村里,患噎氣打呃病,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請予診治,即取前穴,針療兩次,其病如失矣。 
【案例三】:李君,五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縣北投鎮光明路,患噫氣打呃病,住某醫院,檢查七天後,該院曰:此病無藥可救。隨即離院,經石君介紹,於民國五十九年八月十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前穴,旋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0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實脹 
 
 【歌訣】 
賣脹潮熱形氣壯,食多傷胃便不通,建里氣海脾胃俞,內庭中脘三里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之陷中。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者此買脹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鄭君,四十五歲,四川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滿腹脹悶,按之很硬,呼吸短促,少氣無力凡兩年餘,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七月,求予診治,經施針、建里、氣海、脾俞、胃俞、內庭、中脘、三里,輪流診治,漸告痊癒。 
【案例二】:王女士,三十八歲,湖南人。住台北市東園街,患胸腹脹滿,脹大如鼓,按之板硬,大便秘閉,呼吸短促,行動無力,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二日,請予治療,經取上穴、先後施針三次,年餘之沉?竟霍然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0 
 
 【案例分類】  胃部 
 
 【主治病症】實脹 
 
 【歌訣】 
賣脹潮熱形氣壯,食多傷胃便不通,建里氣海脾胃俞,內庭中脘三里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之間,腳叉縫盡處之陷中。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小兒飲食過度,則胃中停滯,以致腹脹,大便不利,身體潮熱,心煩口渴,形氣壯實者此買脹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鄭君,四十五歲,四川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滿腹脹悶,按之很硬,呼吸短促,少氣無力凡兩年餘,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七月,求予診治,經施針、建里、氣海、脾俞、胃俞、內庭、中脘、三里,輪流診治,漸告痊癒。 
【案例二】:王女士,三十八歲,湖南人。住台北市東園街,患胸腹脹滿,脹大如鼓,按之板硬,大便秘閉,呼吸短促,行動無力,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二日,請予治療,經取上穴、先後施針三次,年餘之沉?竟霍然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1 
 
 【案例分類】  三消 
 
 【主治病症】上消 
 
 【歌訣】 
上消心肺?熱燒,飲多易渴口舌焦,兌端承漿偕魚際,復溜關衝肺俞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兌端:在嘴上唇尖端,紅唇與皮膚相接處取之。 
承漿:在下唇之下,宛宛中。 
魚際:在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筋骨陷中,前旁骨是復溜,後旁骨是交信。 
關衝:在無名指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內經曰: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鬲消即上消也,多由嗜慾過度,或過食辛熱之物,或感受燥熱之邪,以致心肺鬱熱,故飲水多而易消也。 
【分析二】:此病初起時,心胸煩熱,咽如火燒,大渴引飲,飲不解渴,舌上赤裂,養量減少,小便如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梁女士,三十四歲,江蘇徐州入,住台灣省台北縣中和鄉,患上消病,心胸煩熱,咽如火燒,大渴引飲,飲而再飲,總不解渴,經李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兌端、魚際、復溜、關衝、承漿、肺俞,先後針冶四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2 
 
 【案例分類】  三消 
 
 【主治病症】中消 
 
 【歌訣】 
中消原屬胃熱盛,食多肌瘦體無力,三里內庭上中脘,脾胃二俞針最宜。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內庭:在足次趾與中趾叉縫盡處。 
上烷: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丟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問奇病論:「脾癉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病。馬藤注:「胃中熱盛,津液枯涸,水穀即消,謂之曰消,有上消、中消、下消。 
【分析二】:此病初起,口渴引飲,多食善飢,大便秘結,自汗口臭,甚則面赤,善飢而瘦,此乃脾胃鬱熱,邪在脾胃,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津液枯燥,故渴飲多食,而不能化生津液,以致漸形瘦削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女士,四十八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中消病三月餘,口渴咽燥,日夜數餐不飽且食而再食,腹中仍飢難忍,身漸羸瘦,疲憊不堪,以至行動須入扶持,曾服中西藥數十劑,全然無效,民國五十四年十月,經予施針、中脘、內庭、三里、復溜、合谷,先後針冶六次而癒。 
【案例二】:陳太太,年五十七歲,河南人,住台北市,士林區忠勇街,患中消病年餘,日食數餐不飽。咽燥口乾,身體羸瘦,疲憊不堪,行動須人扶持,以至弱不禁風,眼中西藥均無效果,於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六日求予診治,經針上穴六次,其病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3 
 
 【案例分類】  三消 
 
 【主治病症】下消 
 
 【歌訣】 
下消如淋溺不禁,腎虛煩渴尿渾濁,中極關元並陰陵,復溜委中效亦確。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與其後之交信一筋之隔。 
委中:在膝後膕窩之正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上消屬肺,飲水多而小便如常;中消屬胃,飲水多而小便短赤;下消屬腎,飲水多而小便渾濁。三消皆燥熱病,然試觀年老好飲茶者,夜必多溺,則休信三消皆熱,而亦有寒者矣。飲水多小便少而渾赤者,屬熱,是火盛耗水而渾也,飲水少小便多而清白者,屬寒,是火虛不能耗水也。 
【分析二】:糖尿病,即胰腫,初期倦怠,憂?,易於疲勞,喉乾口渴,雖多飲而渴不解,亦有小便頻數,量多而質重,故多泡沫,且含糖分,兼發腳氣,吞酸眩暈,耳鳴失眠,皮唐搔痒,陽萎,亦有多食而不飽,心跳氣短自汗,此因糖分停滯,組織腐敗發酵之故,自此日趨嚴重,亦發白內障,目赤氣短,頭痛昏睡,若最後重甚,發癰疽而死有之。 
【分析三】:此病分真性與類似性二種。故乃胰腺發生變化,以致新陳代謝發生障礙,使體內糖分生產與儲藏均失其職,糖分停滯於血液內:以一部份由小便排洩,故曰真性,亦有因精神感動,疲倦過勞,或因其他病引起者,故曰類似性。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卜君,四十三歲,湖南人,住台化市濟南路。患下消病,小便渾濁,煩渴多飲,便溺不停,精神疲憊,面色黑廈,民國五十四年十月十七日,求予醫治,經施針中極,關元、陰陵、復溜、然谷、輪流針治,漸漸而癒矣。 
【案例二】:王女士,六十七歲,江蘇入,住台北縣永和鎮永利路,患下消病,歷經生餘,身體日漸消瘦,兩腿痠?,小便頻數,有時感覺似針刺痛,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四,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數次而癒,身體強健勝前。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4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滿腹疼 
 
 【歌訣】 
滿腹疼痛寒氣攻,牽引兩?連背疼,針藥罔效苦難止,熱鹽填臍艾火烘。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肚臍:在臍正中央,即神闕。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依余之經驗,滿腹疼痛,多因受寒所致,甚則連結兩脅,腰昔皆疼,服熱劑或散劑,倘無效時,須用熱鹽填於臍內,再用文火多灸,至不疼為止。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余君,十三歲,江蘇人,住台北市晉江街,患滿腹疼痛,兩脅及腰背皆痛,嚎?不停,服藥注射均毫無所止,民國五十五年八月二十六日,深夜十二時許,叩門請予診治,用鹽填於臍內,以艾灸之計約灸至數壯,其痛如失矣。 
【案例二】:姜君,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其夫人二十四歲,患滿腹疼痛,三日夜未止,民國五十五年二月五日,請余前往診治,並用上法醫療,其痛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5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玄癖 
 
 【歌訣】 
婦人玄癖腹肋痛,風冷氣血而結成,隔脾俞合三陰交,衝門血海針便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膈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衝門:在橫骨兩端約紋,去腹中行各四寸半。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膝之內側白肉際。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婦人臍之兩旁,有筋突起痛,大者如臂,小者如指,狀類弓弦者,名目玄癖,在兩肋之間者,名曰癖,若小腹牽連腰?,疼痛高起者,謂之疝,名雖有三,其實皆因風冷客於胞中而然,故其發作;皆因再受風冷,發則痛,痛則見,不痛則平復如初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百症賦云:玄癖兮衝門血海強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鄭小姐,年十九歲,台灣人,住嘉義市東川里山子頂,患玄癖病,自臍至胸,有一硬塊似弦跳動,疼痛難忍夜不得眠月餘,民國六十一年二月一日,求予診治,施針膈俞,脾俞,三陰交,衝門,血海,先後針治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6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五積六聚 
 
 【歌訣】 
五積不動六聚移,大如覆杯痛悽悽,先針塊頭合塊尾,通關期章二門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塊頭:在疾病之積塊上施針。 
通關:中脘旁,各開五分。 
期門:在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 
章門:在季肋之端,臍上二寸,旁開六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五積六聚木難經,七癥八瘕載千金。註:五積六聚之名本乎難經,五積者,肥氣、伏梁、痞氣、息賁、責豚也。六聚者,積之著於孫絡、緩筋、募原、膂筋、腸後、輪脈也。七癥八瘕之名載千金方,七癥者,蛟、蛇、鰲、肉、髮、虱、米也。八瘕者,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腸覃者,積在腸外,狀如懷子,月事以時而下。石瘕者,積在胞中,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故曰辨月經也。炫者,外結募原肌肉之間,癖者,內結隱僻膂脊腸胃之後,故曰別深淺也。然積者屬臟陰也,故發有常處,不離其部。聚者,屬腑陽也,故發無根本,忽聚忽散。癥不移而可見,故類積類?也。瘕能移,有時隱,故類聚類癖也。積聚、癥瘕、腸覃、石瘕、玄癖之疾,皆得之於喜怒不節則傷臟。飲食過飽則傷腑,腸胃填滿、汁液外溢,為外所襲,與內氣血食物凝結相成也。積聚牢固不動口,堅硬不軟,則病深也。五積之中,賁豚最為難治,若更發作,正氣虛不能支,其狀欲死,從少腹起,氣上衝喉,神色驚怖,皆惡侯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四十九歲,安徽人,住台北市通化街,腹中生一痞塊,自臍右至心口,右腹起一扛,高而硬,疼痛不寧,此積發生至今,二十餘年,近幾年來加劇,飲食大減,肌黃面瘦,行動無力,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一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塊頭塊尾、通關、氣海、章門,繼續針冶,三十餘次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7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心積 
 
 【歌訣】 
心積古稱名伏梁,自臍衝胸苦難當,建里通關上中脘,並針天應功最彰。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通關:在中脘,旁開五分。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之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又曰:肝之積名目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令人發咳逆(?+皆)瘧。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令人病煩心。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令人酒淅寒熱,喘咳發肺壅。腎之積,名目賁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倦怠無力。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年十七歲,山東人,住台灣省宜蘭縣。患伏梁沖心病,生於肚臍兩旁,下自天樞,上至乳根,硬度粗狀盈握,面黃肌瘦,行動喘吁,坐則挺胸,否則咽喉氣閉不通。民國四十二年六月,來台北市西寧南路,余之診所求診,經施針建里、通關、中脘、上脘、天應,繼續針治月餘,其病痊癒。 
【案例二】:石君,年三十歲,湖北人,住台北市信陽街,患伏梁衝心病,下自中極,上至心口,滿腹脹痛,連結兩脅及乳脹痛,十餘年來,經中西醫治療均屬罔效,於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來診所求治,經予施針,上述各穴,前後針治三十餘次,滿腹痞塊,霍然而消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8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小腹痛 
 
 【歌訣】 
小腹疼痛熱與寒,彎腰捧腹苦難言,中極關元並氣海,大巨水道鍼便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大巨:在天樞下二寸,平石門。 
水道:在天樞下三寸,平關元。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書云,大腹屬太陰,富臍屬少陰,小腹屬厥陰,傷寒傳至厥陰,小腹痛甚,此熱邪也,若熱結在裏,畜血下焦,若直中厥陰,小腹冷痛,則為寒邪,尋常少腹痛,多屬疝瘕奔豚之類,書云,男子外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古人更有玄癖癥瘕之名,皆一類也,?如弓弦,筋扛起也,癖者隱辟,沉附?骨也,癥則有塊可徵,猶積也,多屬於血,瘕者假也,忽聚而忽散,氣為之也,奔豚者,如江豚之上竄,冷氣上衝也,其癥瘕之氣,聚於小腸,則曰小腸氣,聚於膀胱,則曰膀胱氣也,小腸氣,失氣則快,膀胱氣,少腹熱,若沃以湯,滴於小便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男,年七十五歲,河南人,住台北市永和鎮信義街,患小腹疼痛,民國六十年十二月七日,求予診治,經施針,關元,氣海等穴,一次而癒。 
【案例二】:張女士,四十五歲,四川峨眉人,住台市臨沂街六十巷,患小腹痛半月餘,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十七日,求予診治,經針上穴兩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89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小腹脹 
 
 【歌訣】 
小腹脹滿疾多般,脹大如鼓苦悶煩,大巨中極通氣海,內庭三里針便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大巨:在石門旁二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內庭:在足次趾反中趾叉縫盡處。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云:此病因停食不化,腹脹非一,有膀胱疝氣,冷築疼痛,有小便不利,脹滿疼痛,有大便處結,脹滿疼痛,須推詳治之,無不癒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羅君,三十三歲,廣東人,住台北縣復興港,患小腹脹病,氣往上翻,胸悶腰痠,連結兩脅不舒於民國五十五年十日月十九日,請予診治,施針大巨、中極、氣海、內庭、三里,先後醫治四次而癒其腹脹腰痠,完全消失矣。 
【案例二】:孫君,四十三歲,山東人,住台灣省桃園縣宏德新村,小腹脹痛,胸口悶痛,兩脅不舒,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旋即而癒。 
【案例三】:周女士六十七歲,山東又登人,住台北縣中和鄉華新街一0九巷五弄,小腹脹,兩月餘,五月十五日求余診治,計針十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0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十二指腸 
 
 【歌訣】 
十二指腸潰瘍侵,心窩右下痛沉沉,通內二關上中脘,三里並加幽梁門。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通關:在中脘旁開五分。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幽門:在巨闕旁一寸五分。 
梁門:在中脘旁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舊稱心脘痛,此病初起時,心窩右下部,有壓重感,向右側臥,感覺不舒服,此因十二指腸部,或者發生障礙,受胃液之不斷刺激,與食物之過度磨擦所致。每於食後一二小時,心窩右下處,發生劇疼、如錐如刺,嘔吐之後疼即止,或待食物通過之後,亦可止疼。 
 
【生理分析】 
十二指腸,生理學名詞,小腸之上部,緊接於幽門,蠻若蹄鐵,長約十二指,故名。可分上部、下行部、及下部之三部,輸膽管沿於下行部之外面而走,與胰臟管相合,斜貫腸壁而開口腸內,其開口處,成乳頭狀之隆起,稱為十二指腸乳頭。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沈君,四十八歲,浙江人,住台北縣板橋鎮,患十二指腸潰瘍年餘,日夜疼痛戚戚,飲食漸減,顏面無色,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求予診治,施針通關、內關、中脘等穴,輪流針治三次而癒其刺痛解除矣。 
【案例二】:石君,三十七歲,河南人,住新北投永和路,十二指腸潰瘍,終日陣痛不止,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九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1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肚臍疼 
 
 【歌訣】 
肚臍痛症陰傷寒,風冷乘虛侵合歡,圍臍四針須用補,神闕名灸病可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神闕:在肚臍當中,距臍週圍寸許施針補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肚臍痛症,男女交合之後,或外受風寒,或內食生冷,以致肚臍疼痛,男子腎囊內縮,女子乳頭內縮,亦有不縮者,或手足攣曲紫黑,甚則牙緊氣絕,此為陰症傷寒,亦名夾症傷寒。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大成載: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插針之時,慢提緊按、熱氣復生、冷氣自除。 
肚臍痛症,男女交合之後,或外受風寒,或內食生冷,以致肚臍疼痛,男子腎囊內縮,女子乳頭內縮,亦有不縮者,或手足攣曲紫黑,甚則牙緊氣絕,此為陰症傷寒,亦名夾症傷寒。男女交合後,陽物縮入,校疼欲死者,急取本婦陰毛燒灰,用水調服,並取洗陰戶水飲之,此急救良方,不可嫌穢自誤,以速為妙,遲則不能救矣,或用熱物暖臍,或用滾水一壺,熨之亦可。(見驗方)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傅君,四十六歲,四川人,住台化市中華路,肚臍疼痛難忍,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三日,經孔先生介紹,夾所請治,經詢及病之由來,自訴,因交合後食西瓜所致,當即團臍四針補法,並灸神闕,其病若失。 
【案例二】:吳君,三十二歲,台灣人,住台南市豐嘉路,因住旅社內,夜晚與女子交合,至晨四時許吃通便藥,用冷水沖服後,繼而肚臍疼痛難忍,氣息不接,腹筋擷縮,如絞如刺,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一日,求冶,即用上法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2 
 
 【案例分類】  腹部 
 
 【主治病症】盲腸炎 
 
 【歌訣】 
盲腸炎痛臍右邊,金匱腸癰腫痞堅,天樞外陵與天應,金針瀉動蘭尾蠲。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樞:在臍旁二寸。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去中二寸,平陰交。 
天應:即疼痛之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盲腸炎,一名闌尾炎,又名蚓突炎,舊稱縮?小腸癰(因右足屈曲不能伸,故有此名),亦即金匱之腸癰,所謂少府腫痞,按之即痛,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宜大黃牡丹湯主之是也。據今之稱,此病起原,由於大腸菌與其他菌類之侵入,或受異物宿便之刺戟為主因也。 
【分析二】:其症狀多為急發性,亦有徐發者,在右腸骨窩部(即右髂骨處)時作疼痛,或蔓延滿腹痛,或痛在腹中央,終歸迴盲部位劇痛,而壓痛感尤甚;重者局部腫脹,右腿屈而不能伸,直伸則牽引腹部更痛,如錐如刺,疼痛難忍,口臭苔厚,甚則頭痛,呃逆嘔吐,若化膿破壞,則惡寒戰慄,高燒發熱以致極度,迴盲部腫瘍隆起,急劇疼痛,應速治之,或藥或針,或施手術,凡未化膿者,針灸有效。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盲腸炎,一名闌尾炎,按之即痛,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宜大黃牡丹湯主之是也。 
盲腸炎,,凡未化膿者,針灸有效。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三十七歲,四川人,住台灣省高雄市左營鎮,患盲腸疼極甚,並吐鮮血,痛不可言,經其同學石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相偕來所請診,即針建里、天樞、天應、大巨、水道,針療兩次而癒。 
【案例二】:王君,四十歲,山東青島人,住台北市博愛路,患盲腸疼,民國五十四年十月十一日,來所就診經施針前穴,亦收療效矣。 
【案例三】:楊華亭先生,山東人,屢治癒此病,初發其脈遲緊,為瘀血已結,尚未成膿,以大黃牡丹湯下之其輕者一劑,重者二、三劑即癒;(以瀉下,痛止為明顯,不需再服藥。)若脈洪數,其膿已成,不可下,恐其穿腸,故以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均依金匱治法也。按大黃牡丹湯,金匱原載漢時之分量,經楊先生審定,方用;大黃四錢、牡丹皮三錢、桃仁三錢及冬瓜仁三錢、芒硝三錢,對於真正盲腸炎,無論急性慢性,服比方未有木癒者,癒後即不再發矣。謹記述於此,藉廣流傳,期能徹底解救患者之疾苦也。 
【案例四】:鐘君,廿八歲台灣人,住台北市延壽街四十巷四弄,民國六十年五月廿八日,患盲腸炎病,只疼的氣不得喘,幸有王先生,將他用車運至診所,當即施針,天樞,天應等穴,約不過十分鐘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3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大便燥結 
 
 【歌訣】 
大便燥結疾多宗,寒熱虛實氣血風,章門支溝連照海,建里天樞用針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章門:在季肋之端,臍上二寸,旁開六寸。 
支溝:在外關上三寸。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 
建里:在臍上三寸。 
天樞:在膀旁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熱燥及陽結也,能食而脈浮數有力。寒燥即陰結也,不能食而脈沉遲有力,與三陰寒證同見者也。實燥即胃實鞭燥也,與腹滿痛同見者也。虛燥即脾虛先鞭後溏之燥也,與少氣腹縮同見者也。氣燥即氣道阻隔之燥也,與噎膈反胃同見者也。血燥即血液乾枯之燥也,與久病老虛同見者也。風燥即久患風病之燥也,從風家治直腸結,即燥屎巨鞭,結在肛門難出之燥也,從導法治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邊君,四十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中山化路三段,民國四十五年秋,大便閉結不通,多日未下,腹脹如鼓,坐臥反側不安,痛苦已至極點,經醫院檢查,急需施行手術,否則無救,經田先生介紹,是夜十二時許,偕同來本所求治,即施針章門、支溝、照海、建里、天樞,其大便暢通而癒。 
【案例二】:劉女士,二十六歲,台灣人,住台北縣景美鎮隆盛里,患大便閉結不通,胃中急痛如絞,此病俗稱火結,煩燥口渴,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十日深夜十二時,叩門求治,於前穴施針,霍然如失矣。 
【案例三】:高君,年五十四歲,山東昌邑人,住台北市景美區萬盛街,於民國五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午間,偶食硬麵火燒,繼飲白開水,忽覺腹痛如絞,次日又食木瓜,疼痛更劇,只疼得大汗直流,深夜嘔吐數次,吐出之食物未見消化,第三日(即十八日),晨請予診治,斷係大便結病,經施針前穴,約一小時許,大便瀉下,如釋重負,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4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大便下血 
 
 【歌訣】 
大便下血出胃腸,腸風臟毒寒熱戕,建里天樞中下脘,三里幽門下廉當。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天樞:在臍旁二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下脘:在臍上二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眾,兩筋間。 
幽門:在巨闕旁開一寸五分。 
下廉:在足三里下六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便血一證,腸風臟毒,其本皆熱傷陰絡,熱與風合,為腸風,下血多情。熱與濕合,為臟毒,下血多濁。 
【分析二】:凡失血之證,陽盛乘陰,則血為熱迫,血不能安於脈中,而妄行氣分,不能回歸經脈也。若血病及於腑者,則血滲入腸胃濁道,上從胭出,下從二便而出也。血病傷及於臟者,則血溢盯胸中清道,上從喉出,下從精竅而出也。夫血藏於臟內,行於脈中,軀殼之中不可得而見也,非有損傷,不能為病,而損傷之道有三,一曰熱傷,一曰勞傷,一曰努傷。(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四十一歲,福州人,住台北市,患大便下血十餘年,遍求中西醫治療,均無效果。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二十日,來所求治,經施針建里,天樞、中脘、下脘、下廉、三里,輪流施治,數次而告痊癒也。 
【案例二】:劉先生,六十四歲,江蘇徐州入,住台北市通化街,患大便下血病,糞便不見,每日夜下七八次亦或數次不等,所下之血,形如漿糊,色似豬肝,有時陣痛,民國五十九年三月四曰,經醫院檢查,係直腸癌,必須住院施行手術,同月十五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建里、天樞、中脘、下脘、三里、幽門、下廉,先後針治二十次,其病霍然血止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5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大便瀉泄 
 
 【歌訣】 
大便瀉泄時不停,抽腸刮肚隱隱疼,建里天樞中下脘,更針三里有奇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天樞:在臍旁二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下脘:在臍上二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目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注者驟然瀉也)。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自,腸鳴切痛。(食畢而急欲登廁)。小腸泄者,搜而便膿血,少腹痛。(溲小便也,便大便也,小腸在小腹,邪客小腸,少腹所以作痛也。大瘕泄者,裏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瘕聚裡急,腹中欲去之甚也,後重故不能便也,莖中作痛,小便不通利也,腎開竅於一陰,腎經受邪,其泄如是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韋女士,年五十六歲,上海人,住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患大便瀉泄不停,五更天明更甚,三日夜未止,腹中雷鳴不安,以致體倦不堪。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二十二日,來所求治,經施針建里、天樞及中脘、下脘、三里,先後施針二次而瀉止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6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水瀉 
 
 【歌訣】 
水瀉腹中似雷鳴,暴注下迫小腹疼,天樞水分明奪濟,急補三里疾自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樞:在臍旁二寸。 
水分:在臍上一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濕瀉、濡瀉、水瀉、洞瀉、寒瀉、?瀉、脾瀉、胃瀉。濡者水也。洞者直傾下也。鴨溏,如鴨屎之溏,澄徹清冷也。痛,腹痛也。雷鳴,腸嗚甚也。不升清,謂清氣在下不上升也。脾瀉老脾虛也。食瀉,飲食後即瀉也,晨數行,每至早晨行瀉數次也。食瀉,胃瀉,飲瀉,痰瀉,火瀉,暑瀉,滑瀉,大瘕瀉。傷食作瀉即胃瀉,噫氣腹痛穢而黏,渴飲瀉復渴飲瀉,時瀉時止?屬痰,火瀉陣陣痛飲冷,暑瀉面垢汗渴煩,滑瀉日久不能禁,大瘕今時作痢看。註:過食作瀉,名曰食瀉,即胃瀉也。穢而黏,所泄之物臭而黏也。渴而飲;飲而瀉,瀉而復渴,渴而復飲,飲而復瀉,飲瀉也。時或瀉,時或不瀉,屬痰瀉也。陣陣,謂瀉一陣痛一陣也。大瘕瀉,即今時之痢疾病也。泄瀉形衰脈實大,五虛噦逆手足寒,大孔直出無禁止,下瀉上嗽命多難。註:五虛,謂脈細皮寒氣少,水漿不入,大便不禁也,大孔,謂肛門大孔不禁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魏君,四十歲,山東人,住台灣省台北縣新北投山上,民國四十三年七月,患水瀉病,大腸脫出已氣息微弱,昏迷不省,其至友周先生係山東同鄉介紹,邀余前往診治,施針、天樞、水分:三里、中脘,致水歸正道,大腸收回,其疾不樂而癒。 
【案例二】:田先生,年五十九歲,山東廣饒人,住台北市合江街五十八巷,患水瀉病,兩日夜未停,於民國六十一年三月五日,求予診治,經針上穴,而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7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便水漉漉 
 
 【歌訣】 
便水漉漉肛門風,時時不停令人憎,只刺犢鼻兩筋內,徐徐瀉動漸漸輕。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犢鼻:在膝臏下,胻骨上,俠解大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曾經患此病者,多因赤白痢疾,或大便瀉泄,肛門受風所致,經年累月,肛門便漉漉水漓淮不止,褲襠終日不乾,臭氣難聞,令人憎惡。須於膝蓋下脛骨上大筋當中陷處針治,確有奇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周君,十二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敦化路,患肛門風病,原因痢後所中,便水漉漉,淋漓不絕,褲襠終目不乾,臭不可聞。民國四十年夏,求予診治,經施針,膝蓋下脛骨上兩膝眼當中,大筋當中陷處,針三分瀉之,先後施針兩次而癒。 
【案例二】:趙君,四十五歲,東北人,住台北縣新店鎮七張路,因痢後肛門受風,終日便水漉漉,臭不可近於民國五十二年元月二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8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赤白痢疾 
 
 【歌訣】 
赤白痢疾痛非常,裏急後重苦難當,先針關元並中脘,後刺天樞交信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天樞:在臍旁二寸。 
交信:在內踝上二寸,與其前之復溜一筋之隔。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醫宗金鑑:大瘕小腸大腸瀉,腸癖滯下古痢名,外因風暑濕蒸氣,內因不謹飲食生,白痢傷氣赤傷血,寒虛微痛熱窘疼,實墜糞前虛墜後,濕熱寒虛初久稱。註:大瘕瀉者,裏急後重,數至圖而不能便,莖中痛也,小腸瀉者,溲澀而便膿血,少腹痛也。大腸瀉者,食窘迫,大便色白,腸嗚切庸也又腸癖者,飲食不節,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腫脹閉塞,下為?瀉,久為腸癖腹痛下血也。 
【分析二】:滯下者,積汁垢膩與濕熱滯於腸中,因而下也。此皆古痢之名也,然痢之為病,裏急後重下痢膿血,小便赤澀,裏急者,腹痛積滯也,後重者,下墜氣滯也,小便赤澀者,濕熱鬱滯也,皆因外受風暑濕蒸之氣,內傷生冷飲食過度而生也。白痢自大腸來,大腸與肺為表裏,肺主氣,故屬傷氣也,赤痢自小腸來,小腸與心為表裏,心主血,故屬傷血也。寒閉痛甚,寒開痛微,痢開病減,故痛微也,虛者少氣,氣無壅滯,故亦痛微也,熱者多實,性急不得舒通,故窘痛甚也。後墜下迫肛門,糞出墜止,為糞前墜,乃滯也,故曰實墜,糞出更墜,為糞後墜,非滯也,故曰虛墜。初痢多屬熱,久痢多屬寒虛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四十二歲,河南人,住台灣省基隆市仁一路,患痢疾病,民國五十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得悉其病,即乘金馬快車前往,視其形容憔悴,詢染病之經過,始知瀉痢已三日,每日夜下痢三十餘次不止,時下腹內極疼,急取中脘、天樞、施針之後,腹疼立減,痢亦漸止,而獲康復。 
【案例二】:楊女士,三十八歲,四川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赤痢症,兩日夜不止,抽腸刮肚滿腹疼痛當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來所求治,經施針上穴,旋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099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休息痢 
 
 【歌訣】 
休息痢疾腹隱疼,時發時止久不停,中下二脘脾胃命,關元天樞配大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下脘:在臍上二寸。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關元:在臍下三寸。 
天樞:在臍旁二寸。 
大橫:在臍旁四寸半。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五色痢,休息痢,五色休息二痢,皆因用止澀藥早,或因滯熱下之未盡,蘊於腸中,傷臟氣也。用一切補養之樂不應,則可知初病非止澀太早,即下之未盡也,診其脈若有力,雖日久仍當攻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沈女士,四十七歲,安徽人,住台北市民權東路,患休息痢疾,歷經六年,時發時止,繼續不停於民國五十六午九月十二日,請予診治,施針中脘、脾俞、胃俞、下脘、天樞等穴,先後醫療五次,數年之痛苦,從此若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0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噤口痢 
 
 【歌訣】 
噤口痢疾心煩熱,食難下嚥嘔逆作,關元天樞中下脘,熱鹽煖腹灸神闕。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關元:在臍下三寸。 
天樞:在臍旁兩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下脘:在臍上二寸。 
神闕:在肚臍當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醫宗金鑑:噤口痢,水穀痢,風痢,休息痢,熱痢,寒痢,濕痢,五色痢。註:噤口痢者,下痢不食,或嘔不能食也。水穀痢者,糟粕膿血雜下也。風痢者,似腸風下清血而有墜痛也,休息痢者,時發作時停止也。五色痢者,五色膿血相雜而下也。若有臟腐屍臭之氣則凶。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五十四歲,山東臨沂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患噤口痢疾病,每日下痢三十餘次不止,連下數日,飲食不入,食八即吐,腹內抽腸疼痛,以至危期,民國四十四年八月間,求予診治,取穴關元及天樞、中脘、下脘,先後針療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1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痔瘡 
 
 【歌訣】 
痔瘡潰漏醫治難,多屬風濕燥熱源,針刺承山合二白,孔最可止血流漣。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間。 
二白:在大陵上四寸。一穴在筋內,一穴在筋外。 
孔最:在尺澤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此證係肛門生瘡,有生於肛門內者,有生於肛門外者,初起成(?+畾),不破者為痔,易治但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瀝久不止者為漏,難痊。斯證名因形起,其名雖有二十四種,總不外乎醉飽入房,筋脈橫解,精脫泄,熱毒乘虛下注,或憂思太過,蘊積熱毒,憤鬱之氣,致生風濕燥熱致四氣相合而成,如腫脹悶成塊者,濕盛也。結腫痛如火燎,二便閉者,大腸小腸熱盛也。結腫多癢者,風盛也。肛門圍達,摺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又有因勤苦勞役,負重遠行,以致氣血交錯而生痔者,又有血箭痔生肛門,或裏或外,堵塞墜腫,每逢大便用力,則鮮血急流如箭,不論糞前糞後,由腸胃風熱,而兼暴怒成之。又有產後用力太過而生痔者,又有久瀉久痢而生痔者,有久患痔而後咳嗽者,取效甚難,久病咳嗽,而後生痔者,多致不救。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管君,五十歲,浙江人,住台北市光復南路。民國四十七年秋,患痔瘡病,痛癢難熬,行動不便始求予診治,經施針、承山、二白、孔最、先後治療五次而管君,五十歲,浙江人,住台北市光復南路。民國四十七年秋,患痔瘡病,痛癢難熬,行動不便始求予診治,經施針、承山、二白、孔最、先後治療五次而癒。 
【案例二】:吳君,四十歲,江蘇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痔瘡多年,有時流血不止,行動困難,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十三日,求予診治,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2 
 
 【案例分類】  大便部 
 
 【主治病症】脫肛 
 
 【歌訣】 
脫肛積熱大便難,中氣下陷翻不還,神闕長強百會灸,肛門四週針便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神闕:在肚臍正當中。 
長強:在脊?骨端,下三分處取之。 
百會:在頭之正中,正坐兩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小兒積熱太盛,以致肛門作腫,大便艱難,努力翻出,肛脫不還,多因瀉痢日久,中氣下陷所致。 
【分析二】:此症或因腹瀉,或因痢後,得之較多,亦有不瀉不痢而有此症者,或因氣虛所致,亦未盡然,凡小兒患此病,須於長強、百會,神闕用灸,倘無效時,在肛門四週處,距肛門三四分許,刺四五針即能痊癒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凡小兒患此病,須於長強、百會,神闕用灸,倘無效時,在肛門四週處,距肛門三四分許,刺四五針即能痊癒也。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黃君,台灣人,住台北安東街鐵道旁,其子年約三歲,因瀉肚癒後,每逢大便時,肛門脫出不收經月餘未癒,民國五十五年夏,求予診治,即照上法醫療,從此便後不脫而癒。 
【案例二】:楊君,二十六歲,山東?台人,住台北市南京西路,患脫肛甚久,每逢大便後須用熱水洗,用手撮之,約五六分鐘後,始復原收回,民國五十八年四月二十六日,求予診治,即依上法施治兩次而癒果未再復發。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3 
 
 【案例分類】  小便部 
 
 【主治病症】小便不禁 
 
 【歌訣】 
小便不禁難貯留,反側起止尿不休,中極關元並陰陵,八?三陰交可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八?:有上?,次?,中?,下?分別在第十八,十九,二十,廿一椎之下,俠脊陷中取之。 
三陰交:戶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中極:在臍下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小便不禁:膀胱不利為癃閉,不約為遺尿。不約者其因有三:一曰肝熱,肝氣熱,則陰失職,肝主疏散是也;二曰氣虛,中氣虛,則不統攝,以致遺尿,大抵老幼多見此病,悉屬脬氣不固,老人挾寒者眾,小兒挾熱者多,或因腎敗,狂言反目,溲便自遺者,皆賢絕也,多難救治,若病勢日深,不可為也。(見醫學心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趙君,四十歲,山東萊陽人,住台北縣士林鎮南雅里,患小便不禁,十餘年,民國五十五年元月六日,求予診治,施針氣海、關元、陰陵、中極、八?,醫療五次而癒。 
【案例二】:王先生,七十三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濟南路一段,因血氣上沖,引起小便不禁病,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五日,來所就診,施針上穴先後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4 
 
 【案例分類】  小便部 
 
 【主治病症】小便鬱結 
 
 【歌訣】 
小便鬱結脹似鼓,痛苦難忍手捧腹,須刺大椎將血放,中極關元通決瀆。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大椎:在轉頭不動之大脊椎骨之上取之。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上為嘔噦不入,下為小便不通,則陰陽之氣關格,若出頭汗,則為陽絕,故侖傾也。傷寒狂冒屬陽邪盛,遺尿屬陰不守,若尿閉脈細澀,知陰已竭,故俱死也。古人謂,肺主通調水道,肺氣閉塞,則小便不通,此病多屬濕熱之邪,鬱結膀胱,以致小便閉塞,少腹脹滿如鼓,有屬虛寒者是則由腎陽虛弱,不能分布水液,以致小溲點滴,日數十次。亦有敗精瘀血,阻塞尿道,以致小便閉塞不通,更有肺氣不宣,閉塞不適者,倘見四肢筋縮,惟恐不良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喬君,四十歲,山東人,住台化市克難街,銘祥新村,民國四十年夏,突患小便不通,兩手捧腹且腰不能直,痛苦已至極點,求予診冶,經取穴、大椎、中極、關元,施針後小便暢通而癒。 
【案例二】:范先生六十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小便閉結不通,脹痛難忍,民國五十五年二月一日,深夜十二時許,叩門求治,依上法醫療,即時小便暢通無阻矣。 
【案例三】:劉先生,七十一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溫州街十二巷。患小便熱結,數日之久,其痛苦難以形容曾赴醫院通管子十三次,未經好轉,尿道腫痛難忍。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七日,求予診治,經針上穴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5 
 
 【案例分類】  小便部 
 
 【主治病症】屬閉癃,少腹脹滿溲不通,中極關元並水道,大椎氣海陰陵攻。 
 
 【歌訣】 
小便艱澀屬閉癃,少腹脹滿溲不通,中極關元並水道,大椎氣海陰陵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水道:在關元旁二寸。 
大椎:在轉頭不動之大脊椎骨之上。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膀胱熱結,輕者為癃,重者為閉,膀胱寒虛,輕者為遺溺,重者為不禁,閉者即小便閉,無點滴下出,故少腹滿脹痛也。癃者即淋瀝點滴而出,一日數十次,或勤出無度,故莖中澀痛也人不知而尿出,謂之遺尿,知而不能固,謂之小便不禁。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牛君,七十四歲,山東費縣人,住台化市松山區五分埔,患小便閉癃,便尿困難,每逢小便時,點點滴滴,日數十次之多,民國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中極、關元、水道、大椎、氣海、陰陵泉,先後針治六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6 
 
 【案例分類】  疝部 
 
 【主治病症】七疝 
 
 【歌訣】 
七疝之稱自古傳,既有雙墜亦有偏,陰交曲泉與氣海,大敦歸來並行間。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陰交:在臍下一寸。 
曲泉:在膝內側,屈膝橫紋頭上,大筋上,小筋下陷中。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大敦:在足大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及三毛中。 
歸來:在中極旁二寸。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處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問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長刺節論: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巢氏病源,陰氣積於內,復為寒氣所加,使榮衛不調,血氣虛弱,故風冷入其腹而成疝。按七疝之說不一,素問有衝疝、狐疝、厥疝、瘕疝、(?+貴)疝、(?+頹)疝、癃疝為七疝、馬蒔,以心疝、肝疝、脾疝、肺疝及腎疝、狐疝、(?+頹)疝,為七疝,此外尚有陰疝、卒疝,暴疝、積疝、木腎、卵脹、偏墜、小腸氣等等名稱。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溥先生,六十八歲,住台北市臨沂街。民國五十二年春,患疝氣病,睪丸腫大墜痛,堅硬如石,歷時四月,不能行動,經中西醫治療,均屬罔效,後經楊先生,邀余前往診治,經施針、陰交、曲泉及氣海、行間,大敦用灸,先後針灸七次,霍然而癒。癒後,書贈「濟世針神」中堂一幀,作為紀念終其一生,未再復發。 
【案例二】:李君,四十九歲,山東濟南人,住台北市泉州街。患疝氣症,左睪丸腫大,痠痛難忍,經同鄉王先生介紹,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十三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兩次,痛止腫消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7 
 
 【案例分類】  疝部 
 
 【主治病症】小腸氣 
 
 【歌訣】 
小腸氣痛濕寒結,急疼冷汗或間歇,歸來氣海足三里,太衝行間用針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歸來:在中極旁開二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太衝:在行間上寸許,岐骨相連接處。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處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小腸氣一證,其受病與疝氣等,亦因濕氣在內,而寒氣又束於外也,發時少腹脹控睪丸引腰脊,上衝心痛而不腫是也,有引腰而痛者,有痛而衝心氣者,有少腹中形如卵者,忐忑往來,痛不可忍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徐君,江蘇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其子五歲,小腸氣痛,每痛得大叫不止,兩眼直瞪,大汗直流,四肢縮成一團,民國五十六年二月十六日晨三時許,徐君背負其子,來所叩門求治,節施針、歸來、氣海、足三里、太衝、行間,並灸神闕,霍然而癒。 
【案例二】:龔君,四十五歲,四川人,住台北縣三重市福德路。患小腸氣證,痛點在臍左下方,結硬如石,疼痛難忍,陣陣冷汗直流,或痛或止,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十四日,求予診治,經施針、歸來、氣海、太衝等穴,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8 
 
 【案例分類】  疝部 
 
 【主治病症】脫腸疝氣 
 
 【歌訣】 
脫腸疝氣最煩人,立脫臥縮暗憂心,太沖歸來同大赫,大敦氣海功效深。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太沖:在足大趾次趾縫間以上寸許,歧骨相連處。 
歸來:在中極旁二寸。 
大赫:在中極旁一寸。 
大敦:在足大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及三毛中。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曾經此患者,行動殊不方便,立則脫出,臥則縮入,睡眠時脫出之腸,自行入腹,起立行動,則用手托,痛苦非常,不可言矣。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譚君,五十六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脫腸疝氣,行動則用手托,否則墜痛難忍,民國五十五年三月二日,請予診治,即施針太衝、歸來、大敦灸,先後針灸五次,大見奇效,以後未來復診。 
【案例二】:袁君,四十二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松山區松山路,患脫腸疝氣半年餘,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五日晨請予診治,經取上穴施治,並用臍下三角灸法,先後針灸數次,而漸告痊癒。 
【案例三】:曾君,四十一歲,江西人,住台化市西寧北路,患脫腸疝氣,立脫臥縮,右睪丸並小腸,隨之脫出,行動不便,微有作痛,歷時三月餘,經姜先生介紹,民國五十九年六月十三日,請予診治,旋取前穴,施針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09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陽痿 
 
 【歌訣】 
陽痿不舉莖不堅,痿縮之因有多般,陰交中極合四滿,石門宜加艾火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陰交:在臍下一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四滿:在石門旁一寸。 
石門:在臍下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陽痿不舉症,有先天的發育不全,有陰莖屈曲,有尿道破裂,包莖及睪丸疾患:有神經衰弱、恐懼、羞?、自?、房勞、脊髓疾患等,陰莖不能勃起,或勃起而易於軟縮,此謂交接不能之疾。 
【分析二】:按陽痿亦名陰痿,男子生殖器不舉也,此症約分四種:因一時精神感動,妨阻陰莖之勃起,並非交媾機能缺如者,是謂感應性陽痿;淫興猛烈,甫勃起而旋即泄精痿縮者,是謂刺激性陽痿,前二者最輕;房事過度或年老,神經衰弱,以致不舉者,是謂麻痺性陰痿;淋症毒瘡,糖尿病後,陰莖變成畸形,異常細小及短,不能御女者,是謂機械性陰痿,後二者最重。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患此症、經診療者頗多,其年輕體壯,患病日淺者易治,年老體衰,患病日深者難痊。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三十二歲,河南人,住台北市東中崙。患陽痿病,甚為嚴重,民國四十二年秋,求予診治即經施針中極、四滿、氣海、均用補法,石門重灸,先後針灸二十餘次,乃得復原如昔矣。 
【案例二】:李君,三十八歲,河北人,住台化縣板橋鎮,患陽痿病八年之久,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先後繼續醫治四十餘次,而告癒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0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陰莖痙攣 
 
 【歌訣】 
陰莖痙攣名縮陽,痛苦難忍面蒼黃,中極關元氣海刺,并灸神闕與長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神闕:在肚臍當中。 
長強:在脊?骨端下三分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陰莖,生理學名詞,男子之生殖器及洩尿器也,其根附麗於恥骨之前側,全體皆屬海綿質。陰莖忽起痙攣,縮入腹部,患者下腹劇痛難忍,面色蒼白,情形險惡。俗名亦稱縮陽症,雖未見醫書詳載,但確有此症。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項君,三十八歲,河南人,住台灣省花蓮縣,患陽莖痙攣病,民國四十四年秋,乘飛機送來台北即用擔架抬至本所請予醫治,視其病情,甚是險惡,陽物全部縮入小腹內,只疼得咬牙瞪眼,面色蒼黃,呼之不應,四肢縮成一團,當即施針中極、關元、氣海、並灸神闕、長強,在本所連住八宿,繼續診療,而告痊癒。 
【案例二】:魏君,三十七歲,福建人,住南京東路五段,患縮陽症陽物下之大筋,時時痙攣,疼痛難忍,夜不得安眠,歷時五年餘,名醫求遍,均無好轉,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十日請予診治,經針上穴數次,其痛如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1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腎襄潮濕 
 
 【歌訣】 
腎襄潮濕汗淋漓,似癢非痛難忍持,針取三陰交血海,兼炙大敦更適宜。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 
血海:在膝臏內側上二寸半,膝內側白肉際。 
大敦:在足大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及三毛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此證一名繡球風,係腎囊作癢,由肝經濕熱,風邪外襲皮裡而成,初起乾燥癢極,喜浴熱湯,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癢,搔破浸淫脂水,皮熱痛如火燎煩者,此屬裡熱,甚則潰爛化膿,濕潮淋漓,時流黃水。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五十六歲,福建人,住台北市紹興南街,陰囊腫大,痛癢難忍,半似熱兮半似痛,潮濕淋漓,一時不抓搔,即難忍受,經馬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來所求治,經施針三陰交反血海、大敦用灸,漸漸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1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腎襄潮濕 
 
 【歌訣】 
腎襄潮濕汗淋漓,似癢非痛難忍持,針取三陰交血海,兼炙大敦更適宜。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 
血海:在膝臏內側上二寸半,膝內側白肉際。 
大敦:在足大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及三毛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此證一名繡球風,係腎囊作癢,由肝經濕熱,風邪外襲皮裡而成,初起乾燥癢極,喜浴熱湯,甚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癢,搔破浸淫脂水,皮熱痛如火燎煩者,此屬裡熱,甚則潰爛化膿,濕潮淋漓,時流黃水。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五十六歲,福建人,住台北市紹興南街,陰囊腫大,痛癢難忍,半似熱兮半似痛,潮濕淋漓,一時不抓搔,即難忍受,經馬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來所求治,經施針三陰交反血海、大敦用灸,漸漸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2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五淋 
 
 【歌訣】 
五淋寒熱石血勞,便尿痛苦難熬,中極關元與氣海,太衝陰陵疾自調。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合縫間,上行寸許。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寒淋者,皆因風寒乘入膀胱,致下焦受冷,遂成寒淋,其候小便閉塞,脹痛難禁,不時淋漓,少腹陰痛。熱淋者,膀胱蓄熱而成也,小便不通,淋漓澀痛。石淋者,逢溺則莖中作痛,常帶沙石之狀,因膀胱蓄熱日久所致,正如湯瓶久經火煉,底結白磏也。血淋者,蓋因心熱傷於血分,熱氣傳於胞,日久則尿血同出,遂成血淋,莖中不時作痛。勞淋者,小便淋瀝不通,遇勞側發,溲時數痛,腹脹牽引谷道,勞之微者,其淋亦微,勞之甚者,其淋亦甚,一遇勞事,溺道因此淤塞不通,而為淋病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卜君,三十八歲,山東日照縣人,住台北市濟南路,患淋病。便尿疼痛難禁,經馬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四年十月十七日,來所診治,施針關元、中極、氣海、陰陵泉、血海等,輪流針治,漸漸而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3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淋瀝赤白濁 
 
 【歌訣】 
淋瀝赤白濁同穢,酒色催人歲月虧,中極關元並氣海,陰陵三陰交大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膝取之。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 
大赫:在中極旁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治症總要云:小便淋漓,皆因酒色嗜慾不節,勉強為之,少年之過,或用金石熱劑,或小便急行房事,或交感之際,被人衝動,不能完事,精不得施瀉,陰陽不能舒通,緣此症非一,有砂淋、有血淋、有熱淋、有冷淋、有氣淋,請審詳治之。 
【分析二】:淋瀝赤白病,此症初起口渴,小便時莖中熱痛,如火灼刀割,穢濁之物,淋瀝不斷,隨溲而出,不便時,自流膿液,白濁則色白,如眼之眵,如瘡之膿。赤者溺赤,濁亦赤。經過長久時期,則莖中不灼痛,小便則頻數,濁液自滴。白濁赤濁,多由入房太甚,或交媾不潔,忍精不泄,以致敗精瘀腐乃蘊釀而成,或濕熱下注而成濕熱濁。然由敗精瘀腐者十中六七,由濕熱下注者十中二三,古人云:色白如泔,或如腐漿,而馬口不乾結者為濕,色黃赤而馬口乾掩者為火也。(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患此症,經余診治者甚多,均取中極、關元、氣海、陰陵泉、三陰交等穴,輪流針治而癒。因屬男女之隱疾,不便一一列其姓名而作例證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章君,二十八歲,江蘇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赤白濁,及夢遺者,三夜一次,或兩夜ㄧ遺致軟精神恍惚,倦怠不堪,民國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中極、關元、氣海、陰陵泉及三陰交,繼續針治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4 
 
 【案例分類】  前陰部 
 
 【主治病症】夢遺 
 
 【歌訣】 
夢遺滑精心腎病,慎防虛勞難調停,中極關元合陰陵,神門大赫心俞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膝取之。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大赫:在中極旁一寸。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不夢而遺,謂無所感於心而自遺,則為心腎虛弱不固也。夢而後遺,謂有所感於心,相火煽而強迫之,則為二火之強不固也,或過慾之人,日慣精滑,或清氣不足,下陷不固,或久曠之人,精盛溢瀉,或醇酒厚味,火強不固,皆為是病也。精出不止,陽強不倒,名曰強中,此病皆因過服房術中補藥,或貪淫過慾而成也,若不急治,日久精盡。陽強不化,迫血而出,疼痛不已,形羸而死,或不即死,亦必發消渴大癰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君,二十二歲,浙江人,住台北市臨沂街,患夢遺病,每夢與女子交合即遺,或無夢有時自流床以致頭暈目眩,偏體麻木,精神倦怠,疲憊不堪,歷時三年之久,民國五十二年五月十六日,求予診治,取穴神門、中極、關元、大赫、心俞,先後針療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5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閉經 
 
 【歌訣】 
婦女閉經失其常,腹脹腰痠痛難當,陰交中極並四滿,地機血海針便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陰交:在臍下一寸。 
中極:在臍下四去。 
四滿:在石門旁一寸。 
牠機:在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膝內側白肉際。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月經之常,註: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 月有盈虧,潮有朝夕而月經三旬ㄧ下,與之相符,故又謂之月水月信也。女之月經、一月一行者,其常也。或先或後,乃其病也。然亦有兩月一行,謂之並月者,有三月一行,謂之居經者,有一年一行,謂之避年者,有一生不行,而依然能孕育,謂之暗經者,此所?之不同,而亦非病,不須治也。 
【分析二】:醫學心悟:婦女閉經,其治較易,室女閉經,其治較難,婦人胎產乳子之後,氣血空虛,經水一時不至,俟其氣血漸回,而經水自通也。室女乃渾全之人,氣血正旺,不應阻塞,其閉也,若非血海乾枯,則經脈逆轉,血海枯,則內熱咳嗽,鬢髮焦,而成怯症,經脈逆轉,則失其順行之常,而為吐衄。夫血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速宜調服經脈,俾月水流通,庶乎可救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女士,三十七歲,山東郯城縣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患閉經多年,或兩三個月不行,來也點點滴滴,小腹脹滿,疼痛不堪,精神倦怠,面黃肌瘦。民國四十二年八月,求予診治,施針中極及四滿、血海、地機、陰交,先後針治八次,其病痊癒。次年生一男嬰,遍邀友好,設筵以示慶賀。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6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經潮無定 
 
 【歌訣】 
婦女經潮無定期,遲來早到均非宜,中極關元和四滿,須針血海與地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四滿:在石門旁一寸。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膝內側白肉際。 
地機:在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經來或前或後,謂之愆期,皆屬經病,經來往前趕日不足三旬者,屬血熱。若下血多且色深紅而濁,則為有餘之熱;若下血少者。色淺淡而清,則為不足之熱也。經來往後退日過三旬後者,屬血滯。若色淺淡血少不脹痛者,則屬氣虛血少滴滯不足之病,若色紫血多腹脹痛者,則屬氣實血多瘀滯有餘之病也。 
【分析二】:方書,以趲前為熱,退後為寒,其理近似,然亦不儘拘也;假如臟腑空虛,經水淋漓不斷,頻頻數見,豈可使斷為熱?又如內熱血枯,經脈遲滯不來,豈可使斷為寒?必須查其兼症,方知內外理由矣。可知內熱唇焦口燥,畏熱喜冷,斯為有熱,腹冷唇淡口和,喜熱畏寒,斯為有寒,陽臟陰臟,於斯而別。再問其經來,血多色鮮者,血有餘也,血之色淡者,血不足也,經將行而腹疼拒按者,氣滯血凝也,既經行而腹痛,喜手按者,氣處血少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女士,四十歲,河北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經期不正,或一月兩至,或兩月ㄧ來,遲早不定,經至時小腹脹滿,腰酸背痛,四肢無力,頭昏眼花,飲食減退,經王太太介紹,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十二日,來所求治,施針中極、關元、四滿、血海、地機,先後醫治六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7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經期少腹 
 
 【歌訣】 
婦女經期少腹疼,波及腰背痛難容,氣海中極三陰交,地機歸來水道迎。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中極:在臍下四寸。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 
地機:在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 
歸來:在中極旁二寸。 
水道:在關元旁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經行腹痛,註:經來腹痛,在經後痛,則為氣血虛弱,經前痛則為氣血凝滯,若因氣滯血者,則多脹滿,因血滯氣者,則多疼痛,更當審其凝滯作脹痛之故,或因虛、因實、因寒、因熱、而分治之也。 
【分析二】:此病原因,月經困難,亦稱痛經,每逢月經前,或月經來時,下腹疼痛,大多拒按,彎腰捧腹。面色青黃,有波及腰背皆痛,甚則食慾減退,倦怠頭庸,手足發冷,稍重者,則呃心嘔吐,至月經終止,始漸輕快。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 虞君,河北人,住台北市泰順街,其夫人年三十六歲,患月經困難,痛經病。民國五十六年四月二十日,深夜十二時,來診所求治,當予施針中極、關元、三陰交,旋告痊癒。 
【案例二】:錢小姐,二十一歲,江蘇人,住台北市遼寧街,經潮過期,小腹脹痛,民國五十六年元月十四日來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先後醫療兩次,經通而癒。 
【案例三】:楊x嬌小姐。十八歲,福建人,住台北市東園街,患痛經病,每逢經至,只痛得面色青黃,四肢如冰,民國五十九年六月十七日,經楊先生介紹,請予診治,經施針前穴而痛止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8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漏經 
 
 【歌訣】 
婦女氣虛病漏經,終日淋瀝漏不停,交信合陽並血海,地機陰交針最靈。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與共前之復溜一筋之隔。 
合陽:在委中下三寸。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膝內側白內際。 
地機:在膝下五寸,膝內側,輔骨下陷中。 
陰交:在臍下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崩漏總括:淋瀝不斷名為漏。忽然大下謂之崩。紫黑塊痛屬瘀熱。久多緣損任衝經,脾虛不攝中氣陷,暴怒傷肝血妄行,臨證審因須細辨,虛痛瘀消熱用清。註:婦人行經之後,淋瀝不止,名曰經漏。經血忽然大下不止,名為經崩。若其色紫黑成塊,腹脅脹痛者,屬熱瘀。若日久不止,及去而過多,而無塊痛者,多係損傷任衝二經所致。更有憂思傷脾,脾處不能攝血者,有中氣下陷不能固血者,有暴怒傷肝,肝不藏血,而血妄行者,臨證之時,須詳審其因,而細細辨之,虛者補之,瘀者消之,熱者清之,治之得法,自無不癒。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羅女士,二十八歲,雲南人,住台北縣大奇安東路,患漏經病,四個月未止,民國五十四年六月二日請治,施針交信、合陽、血海、地機,先後針療兩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19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赤白帶下 
 
 【歌訣】 
婦女赤白帶下頻,多屬寒熱濕氣侵,中極關元三陰交,氣血二海帶脈針。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氣海:在臍下一寸半。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內側白肉際。 
帶脈:在臍上二分,旁開七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五色帶下,帶下者,由於勞傷衝任,風邪入於胞中,血受共邪,隨人藏氣濕熱,濕寒所化,故色青者屬肝,為風濕,色赤者屬心,為熱濕,色黃者屬脾,為虛濕,色自屬肺,為情濕,色黑屬腎,為寒濕也。共從補、從瀉、從燥、從濇、從寒,則隨證治之;更審其帶久淋瀝之物,或臭或腥穢,乃敗血所化,是胞中病也。若似瘡膿,則非瘀血所化,是內癰膿也。若如米泔兼尿竅不利,乃膀胱白濁病也。若尿竅通利,從精竅出,或如膠黏,乃胞中自淫病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 有少婦,三十一歲,定海人,住台北縣中和鄉大同路,患白帶病多年,終日不斷,身體衰弱,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中極、關元、氣海、血海、帶脈、三陰交,先後針治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0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經多 
 
 【歌訣】 
婦女經多越常規,或因氣虛寒熱虧,血海三陰交四滿,中極關元通里推。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內側自肉際。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四滿:在石門旁一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通里:在手掌後,向上一寸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經水過多,清稀淺紅,乃氣虛不能攝血也,若稠黏深紅,則為熱盛有餘。或經之前後兼赤白帶,而時下臭穢,乃濕熱腐化也。若形清腥穢,乃濕瘀寒虛所化也。 
【分析二】:婦人經水一月ㄧ行,共排泄量,須月月平均,若經水過多或過少,則為病矣。方書以經多屬實,經少屬虛,此言共常也,然經來過多,有由於氣虛者,有由於血熱妄行者,有由鬱怒傷肝者,蓋氣虛則不能攝血,血熱則血液妄行,鬱怒則肝氣橫逆,凡此種種。皆足以造成經水過多之病。(見針灸學有云)。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女士,二十三歲,台灣人,住台化市錦西街,月經每月三至四次不等,歷時四年餘,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六日,求予診治,即取穴血海、四滿、三陰交、中極、關元、通里,繼續施針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1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難產 
 
 【歌訣】 
婦女難產有多般,偏橫倒正非一端,至獨二陰各三壯,合谷陰交母子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獨陰:在足次趾下部,中節橫紋處。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陷中。 
陰交:在臍下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難產之由,非只一端,或胎前喜安逸,不耐勞碌,或過食睡眠,皆令氣滯難產;或臨產驚恐氣怯,或用力太早,則產母困之難產;或胞傷出血,血壅產路,或胞漿破早,漿血乾枯,皆足以致難產;臨證之工不可不審也,慎之。 
【分析二】:難產者,多因產母倉皇坐草太早,或胞漿雖破,兒身未轉,或轉未順,被母用力努責,以致足先來者,謂之逆產;手先來者,謂之橫產,或露共肩與耳額者,謂側產;或被臍帶纏絆,不得下者,謂之礙產;倉卒之間,二命所係,不可無端嚷鬧,更不許穩婆混行動手,總以鎮靜為主,以穩重為要。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楊子建十產論,有正產、催產、傷產、凍產、熱產、橫產、倒產、偏產、礙產、盤腸生,以上十產之分別,言之詳也,而交骨不開,尚未論及。 
【案例二】:民國三十七年古歷九月初七日,在家鄉(山東臨沂),余之前村,劉君之妻,因難產,三日夜未下,腹脹欲絕,閤家惶恐,已無希望,經該村劉先生,係余之同學,邀往診治,抵共處,視情形危殆乃當即施針三陰交、合谷、至陰、獨陰,約一小時許,順利生一男嬰,母子均安。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2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婦女無乳 
 
 【歌訣】 
婦女無乳育兒童,或因虛弱或未通,天井前谷金針刺,少澤膻中艾火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井:在手肘尖上一寸,屈肘拱胸取之。 
前谷: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橫紋端,赤自肉際。 
少澤: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角一分陷中。 
膻中:在兩乳中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驗方新編云:或初產之婦,則乳方長,乳脈未通;或產多之婦,血氣虛弱,乳汁短少,種種不一故皆應早治,不宜遲?。 
【分析二】:醫學新悟:婦人產後,有乳少者,有吹乳者,有妒乳者。乳為氣所化,若元氣虛弱,則乳汁不生倘若乳房掀脹,是有乳而未通也。復有乳兒之際,為兒口氣所吹,致令乳汁不通,壅滯腫疼,若不急冶,則乳癰成矣。亦有兒飲不盡,餘乳停蓄,以致乳疼,名目妒乳,速宜吭通,以免成癖,有婦人乳子鬱怒,而乳腫者。千金云:「天井通乳汁」。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千金云:「天井通乳汁」。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某少婦,二十餘歲,住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六十一巷,產後多日,育兒無乳,經李先生之夫人介紹,於民國四十二年春,求余診治,施針乳根,前谷、少澤、膻中,約治五、六次,乳汁暢通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3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婚久不育 
 
 【歌訣】 
婚久不育求子難,惟恐乏嗣心何安,陰交石關通四滿,中極子宮艾火燃。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陰交:在臍下一寸。 
石關:在建里旁一寸五分。 
四滿:在石門旁一寸。 
中極:在臍下四寸。 
子宮:在中極旁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任脈也。經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若為三陰之邪傷其衝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漏經崩等病生焉。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新血不能成孕,或因胞寒胞熱,不能攝精成孕,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胸中而不孕,皆當細審其因,按證調冶,自能有子也。子嗣者,普通之事,而不得者,則極其難也。或男女之際,調攝未得其方也,男子以保精為主,女子以調經為主,保精之道,莫如寡慾,少勞神,則精氣足矣。或先天不足或精薄不凝,或射精不遠,皆為不育之因,女子調經之道,先在養性,經云:婦女和平,則樂有子,和則氣血不乖,平則陰陽不爭。書云:和平之氣,三旬ㄧ見,或如經事愆期,大抵先期而後至,此血虛也,若後期而先至,此血寒也,若經將行,而腹疼者,是氣滯也,四肢無力,是為血氣虧也,俾其氣特旺,則經脈自調,女子經水不通,或淋漓稀少,或白帶不斷,欲其生子,極其難也。保精之道,責之在男子,調經之道,賣在女子。金鑑又註:聚精之道,惟在寡慾,交接女子,必乘其時,不可失之遲早。蓋婦人一月經行ㄧ度之後,必有一日絪蘊之時,氣蒸而熱,如醉如癡,有欲交接不可忍之狀,乃天然之侯,是成胎生化之真機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沈君,河南人,住台中縣中和鄉,結婚多年,共夫人未曾生育,民國五十二年十月二日,請予診治,經施針陰交、石關、四滿、中極、子宮,先後針治六次,懷孕生一女,次年又產一男。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4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產後惡露 
 
 【歌訣】 
產後惡露不止流,淋瀝不斷痛憂愁,中極關元三陰交,期門血海中都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期門:在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半,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膝內側白肉際。 
中都:在足內踝上七寸,脛骨內側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產後惡露,乃裏兒污血,產時當隨胎而下,若日久不斷,時時淋漓者,或因衝任虛損而血不收攝,或因瘀行不盡,停留腹內,隨化隨行者。 
【分析二】:產後惡露不絕,大抵於生產時,勞傷經脈,或肝氣不和,不能藏血,亦有脾氣虛,不能統血者,亦有氣血兩虛,亦有瘀血停積,阻礙新血,不得歸經者,原因不一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沈君,河南人,住台化縣中和鄉水源路,其夫人二十三歲,產後惡露,月餘未止,面黃肌瘦,疲憊不堪,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求予診治,取穴中極、關元、期門、血海、中都,先後治療七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5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惡露不下 
 
 【歌訣】 
惡露不下少腹疼,風冷氣滯血瘀凝,須針中極合關元,石門重灸莫寬容。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石門:在臍下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惡露不下,惡露不下是何因,風冷氣滯血瘀凝,若還不下因無血,面色黃自不脹疼。產後惡露不下,有因風冷相干,氣滯血凝而不行者,必腹中脹痛,有因產時去血太多,無血不行者,面色必黃白,腹必不痛,以此辨之。此病新產後,因惡露不下,冷滯不行,以致敗血停留,瘀於小腹,凝結成塊,疼痛難忍,甚則汗冷氣絕,確屬危急之險症,倘不用重法治之,恐難挽救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民國三十五年冬,在家鄉山東臨沂時,有同村孫某,結婚年餘,其妻生ㄧ子,產後三天,小腹結血,疼痛之極,有同村孫XX先生邀余前往診治,時值雨雪交加,抵其處視患者氣息微微欲斷,其全家大起恐慌,吾想似比危急之際,祇好用重法治療,始得挽救,乃於中極、關元、各下一針,再以雞卵大之艾炷、灸石門穴,待燒至皮膚呈現黃油,仍繼燒無停,俟患者於不省人事之中,突然將腿一屈並急將艾火除去,並用棉花、連同艾灰按住,藉取溫度,以解小腹內之結血,至此瘀血下流,患者垂危之症,幸得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6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蓐勞 
 
 【歌訣】 
蓐勞骨蒸潮熱盛,臍腹脹痛頭昏迷,屋翳百勞配三里,曲池合谷肺俞宜。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屋翳:在乳上三寸二分,平紫宮。 
百勞:在大椎旁一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簾,兩筋間。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陷中。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產後氣血兩虛,起居不慎,風寒外襲,瘀血內停,更或飲食厚味過傷,憂勞忿怒,及不足之中,挾有餘之證,致生寒熱往來,臍腹脹痛,懶進飲食,喜眠臥,起則頭暈昏迷,骨蒸潮熱,盜汗自汗,痰喘咳嗽,面色萎黃,肌肉削瘦,氣力難支,名為蓐勞,醫治甚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經診治者,此病初起,產後二三日,全身發生疼痛,自感皮似火燎,疼甚時,衣難近身,身難移動,此症最為難治,此若失冶,惟恐後果不良矣。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臧先生,山東人,住台北縣板橋鎮婦聯一村,其兒媳年二十歲,生一男嬰,產後三天,竟患蓐勞病,衣物不能近身,全身疼痛,皮似火烤,痛苦萬分。民國四十八年十一月十八日(即農曆十月十八日),適逢颱風過境,大雨傾盆,臧君請余前往診治,抵其處,視病情甚是險惡,當即施針屋翳、百勞、三里、曲池、合谷,次白復針前穴,先後診療兩次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7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子宮痙攣 
 
 【歌訣】 
子宮痙攣少腹疼,突然如絞痛難容,中極關元合照海,湧泉陰交循陰陵。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兩筋間。 
湧泉:在足掌中,屈足捲趾宛宛中。 
陰交:在臍下一寸。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屈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舊稱小腹衝痛,子宮內發生痙?,初起有下腹膨脹、隱痛之前驅現象,骨盤內或突然發生痙?性之劇痛,似有一球狀物,向上腹逆昇,甚則昇至心窩部,引起嘔吐,其痛如絞如刺,往往陷於人事不省,四肢厥冷,極形嚴重,有一日反覆發作數次者。(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胡太太,四十歲,湖北人,住台北縣內湖鄉,民國四十年秋,患子宮痙?月餘之久,陣疼如絞,飲食少進,骨瘦如柴,極形嚴重,其同鄉黃先生,請余前往診治,經取穴中極,關元、陰陵、陰交等穴,先後診治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8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子宮出血 
 
 【歌訣】 
子宮出血有重輕,忽然大下謂之崩,中極關元三陰交,血海大敦合陽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輕骨後陷中。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內側白肉際。 
大敦:在足大址外側,去爪甲角如?葉,及三毛中。 
合陽:在委中下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問陰陽別論:「陰虛腸搏謂之崩。」張石頑曰:崩之為患,或脾胃處損,不能攝血;或肝經有火,迫血妄行;或怒動肝火,熱血沸騰;或脾經鬱結,血不歸經;凡此皆足造成血崩。此外復有悲哀過度,尤為血崩之大因。蓋吾人平日暇逸,氣和平而血安靜,若猝遇不如意事,而起悲哀,則氣機鬱結,隨乃起變化,以致血行之秩序凌亂,甚則血管破裂而成血崩之患。雖然血崩之原因固多,當崩不止,生命之虞,在指顧間,危險殊甚,若不亟為制止,而欲探本求源,未有不誤事也,當以止血為第ㄧ要務。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女士,二十三歲,河南人,住台北縣中和鄉水源路,患子宮出血,月餘不止,民國五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求予診治,施針中極、關元、血海、三陰交、大敦、合陽,先後針灸三次,血止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29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陰中痛 
 
 【歌訣】 
陰中疼痛苦無休,多因鬱熱數頻溲,陰交照海有奇效,中極陰陵疾可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陰交:在臍下一寸。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兩筋間。 
中極:在臍下四寸。 
陰陵: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婦人陰中作痛,名小戶嫁痛,痛極往往手足不仲舒,由鬱熱傷損肝脾,濕熱下注所致使然也。 
【分析二】:本症,由淋毒而致者最多,其他有手淫,或異物插入,自感有壓痛,此為本病之主徵,或惡寒發熱,小便頻數,疼痛發燒,排出白液似膿,曰白帶,甚則並發頭昏,食慾減退,體力不支等。(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太太,二十九歲,福建人,住台北縣汐止鎮橫科路。患陰戶內疼痛,連結兩大腿內部,拘緊抽筋,晝不得行動,夜不得安眠,小便刺痛,半年之久,面黃肌瘦,疲憊不堪,遍求醫治,毫無轉機。後經李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六日求予診冶,當即施針陰交、照海、陰陵泉、中極,而疼立止並從此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0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陰癢 
 
 【歌訣】 
陰癢多屬濕熱侵,瘙癢難熬暗吟沉,中極關元三陰交,太衝少府蠡溝循。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連處。 
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與無名指之骨縫間。 
蠡溝:在足內踝上五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婦人陰癢,多因濕熱生蟲,甚則支體倦怠,小便淋漓。(中極主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 
【分析二】:陰癢,或因糖尿病,或子宮發熱,帶下過多,局部不潔,陰門初感灼熱,次則瘙癢難堪,或局部濕疹,或局部糜爛,癢極時,甚至失眠,坐臥不寧,此種類似疾患頗多,有陰腫、陰瘡、陰挺、下脫等。(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金鑑,註:中極主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趙女士,四十一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患陰中瘙癢症,暴躁心煩,走坐欠安,睡臥不寧,民國五十五乍八月二十三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中極、關元、少府、太衝、三陰交、曲泉、先後診治,兩次而癒,因屬婦女隱疾,不便表名。 
【案例二】:孫女士,六十三歲,浙江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患陰中瘙癢症,寢食不安,坐臥弗寧,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七日,求予診治,即取上穴,先後針治七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1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陰痔 
 
 【歌訣】 
陰痔茄疾並無疼,堅硬墜脹心不寧,中極關元三陰交,太衝照海百會靈。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擠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連處。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兩筋間。 
百會:在頭之正中,兩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婦人陰中有物突出者,名曰陰痔,俗稱茄子疾也。流黃水者易治,流白水者難治。」此病行動甚不方便,影響心理不安,終日濕潮淋瀝,雖無很大痛苦,實最為煩人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肘後歌;陰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真可駭。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民國三十六年春,在家鄉,山東臨沂縣城裡菱角汪堐,有王太太年約四十歲,患陰痔墜下月餘,形似雞卵,服藥數劑無效,求予診治,施針中極、太衝、照海、關元、百會、三陰交,繼續治療而告痊癒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2 
 
 【案例分類】  婦女部 
 
 【主治病症】熱入血室 
 
 【歌訣】 
熱入血室屬傷寒,胸?脹滿?語繁,曲池支溝透間使,期章二門合谷連。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曲池:在手肘外輔骨內側,屈肘橫紋頭,拱胸取之。 
支溝:在陽池後三寸。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期門:在不容旁一寸五分,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ㄧ寸半。 
章門:在季肋之端,臍上二寸,旁開六寸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傷寒論: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然?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又陽明病,下血?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癒。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圖翼:一婦人患傷寒熱入血室,醫者不識,許學士(許叔微,字可知,宋真州人)曰: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予不能針,請善針者針之,如言而癒。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胡太太,三十六歲,湖北人,住台北縣內湖鄉,患熱入血室病,潮熱惡寒,胸口脹悶,語無倫次,飲食大減,疲憊不堪,於民國四十一年秋,經黃先生介紹,邀余前往診治,施鈷陽谿、支溝、間使、期門,合谷、霍然告癒,癒後曾邀友好,設筵慶賀。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3 
 
 【案例分類】  小兒部 
 
 【主治病症】小兒臍風 
 
 【歌訣】 
小兒初生中臍風,臍臌青筋向上衝,吮乳口鬆啼喘啞,速刺然谷有奇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然谷: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臍者小兒之根蒂也,名曰神闕,穴近三陰,喜溫惡涼,喜乾惡濕,如斷臍悉遵前法,臍風自何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水濕風冷之氣入於臍中,兒必腹脹臍腫,日夜啼叫,此臍風之將作也,須急用驅風散治之。若寒邪深入,已成臍風者,又當視其所兼之形證治之。如肚腹脹硬,大便不通者,風兼實也,黑白散主之。面青肢冷,二便不賣者,風兼虛也。理中湯主之。痰涎壅盛,氣高喘急者,風兼痰也,辰砂殯蠶散主之。身體壯熱,面赤口乾者,風兼熱也,龍膽湯主之。面青嘔吐,曲腰多啼者,風兼寒也,益脾散主之。撮口脣青,抽搐不止者,風兼驚也,撮風散主之。若臍邊青黑,口襟不開者,是為內抽不治。臍風見於一臘者,亦不治,一臘者七日也,兒生於七日,血脈未凝,病已屯臟,醫之無益。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金鑑,註:臍風以致水濕風冷之氣入於臍中,兒必腹脹臍腫,日夜啼叫,此臍風之將作也,須急用驅風散治之。 
若寒邪深入,已成臍風者,又當視其所兼之形證治之。如肚腹脹硬,大便不通者,風兼實也,黑白散主之。 
面青肢冷,二便不賣者,風兼虛也。理中湯主之。 
痰涎壅盛,氣高喘急者,風兼痰也,辰砂殯蠶散主之。 
身體壯熱,面赤口乾者,風兼熱也,龍膽湯主之。 
面青嘔吐,曲腰多啼者,風兼寒也,益脾散主之。 
撮口脣青,抽搐不止者,風兼驚也,撮風散主之。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余之長孫,生於民國四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即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曰,出生八天,突發臍風,肚臍臌起,啼哭喘啞,痰聲如鋸,喉中吱吱,嗚似水雞,是夜十時許,余見共情形危險,即取然谷兩穴,各刺一針,極其惡除之病,竟霍然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4 
 
 【案例分類】  小兒部 
 
 【主治病症】小兒中風 
 
 【歌訣】 
小兒中風四肢瘲,仰頭直視不轉睛,百會風池與身柱,尺澤金門合谷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金門:在申脈之前寸許,骨下陷中。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取之。 
百會:在頭之正中,兩耳尖直上取之。 
風池:在腦空之下,髮際陷中。 
身柱:在第三椎下。 
尺澤:在手肘約紋動脈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反張身仰頭向後,引狀兩手若開弓,竄則目直常似怒,視則靦物不轉睛。註:八侯謂搐搦掣顫反引竄視是也。搐謂肘臂伸縮,搦謂十指開合,掣謂肩頭相撲,顫謂手足動搖,反者身仰向後,引者手若開弓,竄則目直而似怒,視則睛露而不活。其搐以男左手女右手,男大指在外,女大指在內為順,反是為逆,此候急驚慢驚同見之,虛實無所異焉,治者宜切記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丁小姐,八歲,浙江人,住台北縣新店鎮大坪林寶斗厝,患中風病,角弓反張,二目上視,牙關緊咬,?體發燒,昏迷不醒,四肢抽筋,口吐涎沫,人事不知,於民國五十六年元月二日,適有徐老太太,六十歲,江蘇人,請余前往診治,並用生南星ㄧ個、全喝一個,共研成粉,再用其父母之口涎沫調和,敷患者?門上,霍然而癒矣。 
【案例二】:鍾小弟,九歲,湖北人,住台北縣蘆洲鄉溪乾村,患中風病,二目上視,牙關緊咬,反張仰臥,四肢抽擺不停,歷經九天,?求中西名醫治療,均屬罔效,經沙發店陳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百會、風池、身柱、金門、尺澤、合谷等穴,繼續針治亡一十餘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5 
 
 【案例分類】  小兒部 
 
 【主治病症】小兒驚風 
 
 【歌訣】 
小兒驚風多屬熱,搐搦上視痰盛作,神庭印堂連百會,金門行間腕骨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神庭:在鼻尖直上,入髮際五分。 
印堂:在兩眉之中。 
百會:在頭之正中,兩耳尖直上取之。 
金門:在申脈前寸許,骨下陷中。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處取之。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聶久吾曰:急驚之侯,身熱面赤,搐搦上視,牙關緊閉,口鼻氣熱,痰涎潮湧,忽然而發,發過容顏如故,有偶因驚嚇而發者,有不因驚嚇而發者,然多是身先有熱,而後驚搐,未有身涼而發者也因此陽症也,蓋生於痰,痰盛生驚生風,以除熱而化其痰,則驚風自除也。當其搐搦大作時,但可扶持,不可把捉,恐風痰流入經絡,或致手足拘攣也。又不可驚惶失措,輒用艾又火灸之,燈火燒之,此陽症,大不宜於火攻,曾見有以火攻而壞事者,戒之戒之。此症雖急,若從容整理,自可平安,不可聽信時醫,峻用攻擊之類,以取速效,傷害不小。古諺云,急驚風慢醫,此理言之切當,幼兒將要生痘,有發熱二三日,全無痘點形影,而忽然驚搐狀,與急驚風一樣,醫者不知,而誤作急驚風施治,必致難救,遇有此症,宜留心辨別,以免誤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x文,男,初生五個月,住台北市敦化路,突患驚風。反張頭仰,身體直挺,二目上視,兩手緊握,四肢拘攣,牙關緊咬,口吐白沫,民國五十四年十月九佃,求予診治,旋即施針印堂、百會、行間、腕骨、神庭、金門等穴而癒矣。 
【案例二】:林君,三十餘歲,浙江大陳島入,住台北縣永和鎮新生路二四三巷,其子出生十二天,忽然中風四肢軸筋,兩足縮至肛門,兩小腿肚,形似鴨卵,堅硬如石,二臂抽縮,雙手失靈,歷串三日夜,嚎叫不停,叫經西醫檢查,中醫查看,均云,因兒幼小,無法施治,均表束手。斯時全家惶恬恬不安,無所適從,幸有其同鄉陳先生介紹,於氓國五十九年六月七日,請余軋往診治,使抵期處,旋即取穴施針、承山、陽陵、合陽、尺澤、內關,病情減輕,啼聲已止,次日其祖母抱來診所,仍針扎穴,先後醫療五次,而完全復原,其病如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6 
 
 【案例分類】  小兒部 
 
 【主治病症】小兒暴喘 
 
 【歌訣】 
小兒暴喘胸高脹,鼻竅搧動?作坑,針從魚際後谿透,喘止氣乎可保嬰。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魚際:在手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馬脾風,暴喘傳名馬脾風,胸高脹脅作坑,鼻竅煽動神悶亂,五虎一撚方最靈。註:馬脾風俗得之名,即暴喘是也。因寒邪客於肺俞,寒化為熱,閉于肺經,故胸高氣促,肺脹喘滿,兩脅煽動,陷下作坑,鼻竅握張、神氣悶亂,初遇之急服五虎湯,繼用一燃金下之,倘得氣開,共喘自止倘如兒生百日內見此者,病多不救。 
【分析二】:馬脾風,病名,一歲至七歲之小兒常患之,初起輕咳,發熱不安,越三五日,呼吸急促,咳聲如雛嗚犬叫,仁苦悶搔胸,磚身不息,逐漸衰弱。至將危時,反若安眠,而無苦痛。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民國三十二年九月在家鄉(山東臨沂縣),有鄰村殷君之小兒,年方兩歲許,突患暴喘病,胸高脹滿,氣喘迫促,牙關緊閉,二目上翻,兩手緊握,仆跌之後,昏迷無知,即用毫針,從魚際穴直透後谿,停針待氣,約一小時許,漸漸喘止氣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7 
 
 【案例分類】  小兒部 
 
 【主治病症】小兒面黃 
 
 【歌訣】 
小兒面黃隱白?,食多肌瘦腹脹堅,臍凸青筋常啼泣,稜針四縫莫教偏。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四縫:在手四指內中節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小兒面黃:凡小兒面黃,或有隱約之自斑出現,此多因乳汁不足,食物雜亂,或口渴飲水,或貪食不飽,或食泥土雜物而得,肌瘦腹脹,臍凸青筋浮露,時常啼泣,大便有時溏瀉,印堂有紫筋浮露者此是疳積也,最可憑證的,頭髮萎黃乾焦,前頂心髮,輕輕一提,隨手脫落,此特徵矣,用三稜針平挑四縫穴,擠出膠粘液體,此粘液可拉成絲狀,達二三寸長,如是二三次,即可痊癒。(見驗方) 
【分析二】:按小兒疳積症,名稱頗多,古人有肝心脾肺腎五疳,及蛔蟲疳、晡露疳之稱,皆以其症狀稍有差異,而殊共疳名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小兒疳積症,用三稜針平挑四縫穴,擠出膠粘液體,此粘液可拉成絲狀,達二三寸長,如是二三次,即可痊癒。(見驗方)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在家鄉,山東臨沂縣,有本村李家之男童,約三歲餘,喜食泥土,面黃肌瘦,腹脹臍凸,青筋浮露,時常啼哭,求予診治,用稜針挑四縫穴,擠出自粘液,約過數日,再刺一次,先後共針三次,身體復原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8 
 
 【案例分類】  中風部 
 
 【主治病症】中風不語 
 
 【歌訣】 
中風不語醫治難,二目直視口流涎,?門風府連百會,並加合谷共廉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門:在項後督脈入髮際五分。 
風府:在項後督脈人髮際一寸。 
百會:在頭之正中央,以兩耳尖直上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廉泉:在頷下,喉結上,歧骨處是。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風不語辨,或問不語,有心、脾、腎,三經之異,又風寒客於會厭,亦令不語,何以辨之,愚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若心經不語,必昏冒全不知人,或兼直視搖頭等症,蓋心不受邢,受邪則殆,此敗症矣。若胞絡受邪,則時昏時醒,或自喜笑。若脾經不語,則人事明白,或唇緩,口角流涎,語言蹇澀。若腎經不語,則腰足痿痺,或耳聾遺尿,以此為辨。至若風寒客於會厭,不過喊風聲啞之屬,口能收、舌能轉,樞機皆利,但不發音耳。(見醫學心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五十三歲,山東人,住台北市環河北街,患中風不語,二目緊縮直視,順口流涎,經王先生邀余前往診冶,於民國五十五年八月十六日,開始施針、啞門、百會、合谷、風府、廉泉,繼續針治三次,而發音如常。 
【案例二】:姚君,六十五歲,河南人,住台北市越南新村,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十六月,突患中風不語,牙關緊閉,二目緊縮、口向左扭,氣不能出,經友人送來本所,視其病情危急,當即施針前穴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39 
 
 【案例分類】  中風部 
 
 【主治病症】中毒不語 
 
 【歌訣】 
中毒不語非一端,音啞似呆苦難堪,舌橫風府連百會,合谷廉泉築賓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舌橫:在項後入髮際五分(即啞門)。 
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 
百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正坐從兩耳尖直上。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廉泉:在頷下,結喉上,中央陷中。 
築賓:在內踝上五寸,脛骨後約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毒,凡因物質之化學的作用,使身體發生障礙者,謂之中毒,其物質謂之毒物,毒物之種類,或為食物,或為藥品,種種不一,中毒大概可分腐蝕毒,神經毒、血液毒三種,腐蝕毒,多嘔吐、泄瀉,神經毒,多眩暈,譫語,及瞳孔異常,血液毒,多呼吸促迫,面色發青、頭痛、眩暈、昏睡,失神等。惟有中毒不語無此病例。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羅x知,男,四十八歲,四川人,住新竹山崎,於七年前因患病服藥中毒啞吧,至今八年之久,民國六十年四月二十四日,有友人池君介紹同來本診所用針炙治療,施針舌橫、風府、百會、合容、廉泉、另加築賓,先後醫治三次,其病霍然言語正常講話為昔,真奇蹟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0 
 
 【案例分類】  中風部 
 
 【主治病症】半身不遂 
 
 【歌訣】 
半身不遂真可駭,手足難?口眼呆,肩井曲池並環跳,三里陽陵用針揣。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取中指下陷中。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之。 
環跳:在臀部大轉子骨後陷中是穴。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風謂虛邪賊風從外而中,傷人四肢軀體,故名曰中風。痰火,謂痰火從內而發,病人心主之官,故名目痰火。體中風邪,輕則頑麻不仁,重則癱瘓不用。心病痰火,輕則舌強難語,重則痰壅神昏。此證或內或外,單病輕,兼病重,當細辨其中絡、中經、中府、中藏、及中經絡,兼中府藏,併細審其兼虛、兼實、兼寒、兼熱、兼痰,與夫脫證閉證之淺深緩急而治之。(中風有卒然仆倒而人事不省,便尿自遺者有之,或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攣,或左癱右瘓,若一邊有病,則為半身不遂,病於左者名曰攤,病於右者名曰瘓,實則半身不遂,不過分別左右之稱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史老太太,七十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三張犁吳興街五八三巷,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二十七日,忽然跌倒,右半身失去知覺,呼不知應,其子看急萬分,請余前往診治,始抵其處,視形情昏迷,人事不省,甚是嚴重,當即施針肩井、曲池、環跳、三里、陽陵等穴,繼續針療月餘,而告痊癒,身體強健勝前。 
【案例二】:曹君,江蘇人,住台北市中正路,其夫人四十九歲,患半身不遂月餘,右半身毫無知覺,經殷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請余前往診治,經施針上穴,先後針療月餘而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1 
 
 【案例分類】  中風部 
 
 【主治病症】中風五臟 
 
 【歌訣】 
中風五臟把位移,縮嘴扭項苦難提,根結流注配八法,五門十變顯針奇。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根結: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大包也,少陰根於湧泉,結於廉泉也,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堂也,太陽根於至陰,結於目也,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鉗耳也,少陽根於竅陰,結於耳也,手太陽根於少澤,結於天窗支正也,手少陽根於關沖,結於天牖外關也,手陽明根於商陽,結於扶突偏歷也。 
流注:井榮俞經合,井榮俞原經合也。 
八法:內關相應是公孫,外關臨泣總相同。 
五門十變:取其合穴針之,合者,甲與已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行醫多年,稀見此病,依目前情形看,縮嘴扭項,五臟移於?下,或係受風邪侵襲,中於臟腑而傳入經絡所致,乃用針法疏散風邪,流通血液,致全身內臟始可復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石君,四十歲,河南人,住台北縣新化投光明路,患中風病、縮嘴、難進飲食、扭項、面向後轉其兩目緊縮,視物不?,身體起立則扭轉難支,終日臥床四肢縮成一堆,五臟移向右?下,好似挾帶大包裏,言語萬分困難,經中西醫治療,曾住院多次,反而加劇,益形嚴重,後經友人介紹,於民國五十二年五月二日,前來診治,當時視其病情,係五臟中風,已甚嚴重,非用重法疏導化解,不克挽救危亡,乃用子午流注根結標本,靈龜八法,原絡諸?等施針,漸漸告癒,現仍在警界服務。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2 
 
 【案例分類】  中風部 
 
 【主治病症】中風眼珠投鼻梁 
 
 【歌訣】 
中風眼珠投鼻梁,山根之下黑珠藏,只刺至陰然谷穴,運針誘導復其常。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然谷: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經患此病者,眉頭緊皺,口鼻緊縮,兩眼黑珠,轉入鼻梁內,絲毫不見,白眼球暴凸,腹若板硬其身體直挺,神識昏迷,呼吸迫促,詢不知答。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標幽賦云: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 
楊註:依據靈樞根結篇,詳列十二經之根結,足太陽膀胱經,根于至陰,結於月也,探究根結之理,依標本之法刺之,則疾無不癒也。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于君,山東沂水縣人,住台北市松江路三十八巷,其夫人年三十歲,突然兩眼黑珠不見,完全轉入鼻梁山根之下,而白眼珠暴凸,身體直挺,口不能言,已呈昏迷狀態。時在民國四十八年十月間,于君急忙送來求治,當即針取至陰、然谷、針過第一次,黑眼珠顯露一半,次日復針,即告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3 
 
 【案例分類】  厥部 
 
 【主治病症】厥症 
 
 【歌訣】 
厥症較多各種形,忽然暈仆便不醒,薑?蓋臍薰百壯,氣海丹田百會靈。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 
丹田:在臍下二寸(即石門)。 
百會:在頭之正中,兩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厥症有二:四逆謂之厥,忽然暈仆,不省人事,亦謂之厥。故張介賓曰,厥症起於足者,厥發之始也,甚至卒倒暴厥,忽不知人,輕則漸蘇,重則即死。後世不知詳察,但以手足寒熱為厥,又以腳氣為厥,謬之甚也。雖仲景有寒厥熱厥之分,亦以手足為限,蓋彼自辨傷寒之寒熱耳,非內經之所謂厥也。張氏之言,蓋亦分厥為四逆,暈厥二種,四逆之厥,有寒厥、熱厥、暈厥之症,則有痰厥,食厥,氣厥等之不同也。(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詹女士,四十二歲,江蘇人,住合北市溫州街,於民國五十七年九月八日晨六時許,卒然仆倒,人事不省,氣息微微,昏迷不知,家人觀狀,極其看急,隨送來本所就診,當時視其病情危急,即施針百會、丹田、氣海、豐隆,置針約兩小時許,精神復原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4 
 
 【案例分類】  厥部 
 
 【主治病症】卒厥 
 
 【歌訣】 
卒厥病發危而急,昏迷無知氣如絲,人中隱白連百會,中極湧泉金門刺。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人中:在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隱白:在足大趾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百會:在頭之正中,以兩耳尖直上取之。 
中極:在臍下四寸。 
湧泉:在足掌心中趾後屈趾陷中。 
金門:在申脈前寸許,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風:病名,亦名卒厥,中醫謂其病因為中風,故名。西醫謂因腦出血而起,亦間有由於腸胃出血、心包出血者,其症,人事不省,呼吸微弱,半身之感覺消失,而終至於死,輕症,於一晝夜內,可望回復,但多留半身不遂(即偏枯)之症。 
【分析二】:素問六節藏象論:凝於足者為厥,是氣逆也,凌上也,倒行不順也。素問五常政大論:共病厥。 
【分析三】:卒倒,謂卒然眩暈而倒也,由腦貧血,或腦出血而起,若顏面蒼白,必為腦貧血,顏面潮紅,必為腦充血症。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邱君,二十歲,台灣人,住台中市中正路三七六巷,民國五十四年元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時許,在台北市承德路,正在工作時,突然仆倒,口眼緊閉,人事不省,全身失去知覺,余之表侄姜先生,為患者之姑丈,適睹其狀,惶恐萬分,請予診治,於是日下午九時,開始針治,迨至四十八小時後,患者甦醒,漸有知覺,然語無倫次,又繼續針療,先後共施針三次,始告痊癒。 所取各穴、時間如後。 元月二十三日,人中、百會、神門、間使。 元月二十四日,復針前穴,另加隱白、金門。 元月二十五日,復針前穴,另加中極、湧泉。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5 
 
 【案例分類】  厥部 
 
 【主治病症】痰厥 
 
 【歌訣】 
痰厥殭仆吐沫涎。神昏肢冷噤口箝,中脘豐隆合谷針,間使三里百會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脘:在臍上四寸。 
豐隆:在足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 
合谷:在手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間使:在大陵上三守。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百會:在頭之正中,以兩耳尖直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痰厥,多由積痰:本病發作,殭仆卒倒,神昏肢冷,目閉不語,口吐涎沫,人事不省,多由其人素有濁痰,然痰多亦不致成昏厥,可能由痰多之人,體不堅實,易招外界之邪,如六淫之侵,七情暴發,而引動其固有之痰濁,故有昏仆卒倒之危像。痰厥一症,主因在痰,或有其他感觸,亦為其誘因也。(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胡君,五十歲,江蘇人,住台北市安東街七十三巷,患痰厥病,跌倒昏迷,不省人事,神昏肢冷且口噤不言,於民國五十二年十月二十九日,經其友人,邀余前往診治,至其家,視患者昏迷不省,口吐涎沫,情況急迫,刻不容緩,即時施針中脘、豐隆、合谷、三里、百會,間使等穴,漸而恢復健康。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6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霍亂 
 
 【歌訣】 
霍亂風寒暑飲成,卒然吐瀉腹心疼,天樞內關上中脘,曲澤刺血病得寧。(另一版本為:霍亂多由食不潔,腹痛吐瀉或轉筋,天樞內關上中脘,曲澤刺血病離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樞:在臍旁二寸。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霍亂者,乃風寒暑飲之雜邪為病,卒然揮霍變亂,心腹大痛,吐瀉交作也,其能吐能瀉者,謂之濕霍亂,夫暑飲雖盛,若已經吐瀉,其邪即解,故易治也,若欲吐不能吐。欲瀉不能瀉者,謂之乾霍亂,蓋寒盛則凝,既不吐瀉,則邪無去路,故多不救也。濕霍亂者,乃暑飲寒邪也,其證吐瀉不已,肚腹疼痛,口渴引飲,胸脯膨悶,乾霍亂者,乃寒暑凝結,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腹中絞痛,俗名絞腸痧病也,如煩渴大飲者為熱,若厥逆不渴者屬寒也。 
【分析二】:霍亂,病名,傳染極烈,以其病情揮霍撩亂,故曰霍亂,見傷寒論注。患者初覺嘔吐、腹痛、腸嗚而瀉,故俗亦謂之絞腸痧,又四肢厥冷,手指之螺絞凹陷,故俗又稱癟螺痧,多由夏秋飲食不潔而起,共病菌侵入血管,繁殖甚速,致血液不能循環則死,其甚者僅數小時,即已不救。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勝玉歌:霍亂心疼吐痰涎,巨闕?艾便安然。又霍亂中脘可入深。馬丹陽,承山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馬君,四十四歲,河南人,住台北市紹興南街,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十二日,突患霍亂病,上吐下瀉,腹內絞痛,兩腿轉筋,由人扶持,驅車前來就診,下車仍大吐特吐,臭穢難近,情形甚急危,即施針曲澤刺血,承山等穴,吐止痛消而癒。 
【案例一】:羅君,三十五歲,浙江人,住台北縣士林鎮蘭雅里,患霍亂病,滿腹絞痛,大吐不止,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一日,請予診治,依用上法施針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7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鐵痧脹 
 
 【歌訣】 
鐵痧脹病頭面黑,手足十指黑如墨,曲澤靜脈兼諸井,委中放血效可測。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 
諸井:在手十指去爪甲角如?葉。 
委中: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症發起,滿腹脹痛難忍,漸至頭面手足十指皆黑如鍋煤色,此因血凝也,若不急治,恐難挽救危亡。服藥不濟急,不若施針立即見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韓君,六十二歲,山東大店人,住台北縣木柵鄉,患鐵痧脹病,四肢僵硬,一無所動,大小便不知,頭面均呈黑色、民國五十三年二月四日,共子邀余前往,抵其處,視病情嚴重,旋即施針,手足十指、委中,均出血,當時即見好轉,以後未來復診。 
【案例一】:陳女士,三十歲,山東平度人,住台北市建國南路二一五巷。患鐵痧脹病,顏面青黑,四肢如冰而滿腹陰痛,呼吸迫促,乾噦欲吐不得,渾身戰抖,偏體發麻,言語困難,病情險惡,於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十三日,即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夜晚十時許經人送來,求予診治,當即施針曲澤等穴,用稜針放出惡血,旋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8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銅痧脹 
 
 【歌訣】 
銅痧脹病週身黃,目瞪口呆肢體僵,委中曲澤十宣刺,血滴如墨即時昌。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委中:在膝膕窩中。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 
十衝:在手十指尖端,去爪甲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病發現,渾身上下,頭面眼珠,盡如薑黃色者,皆因邪熱攻乎脾胃,而土之本色現乎外也。凡遇此病,急於委中靜脈,十衝,刺出惡血即安。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君,五十五歲,山東人,住台北市通化街。患銅痧脹病,滿腹脹痛似絞腸,寒熱不均,面身黃色,民國五十二年六月二十一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委中、曲澤、十衝,均出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49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陰痧脹 
 
 【歌訣】 
陰痧脹病危而惶,腹內攪痛四肢涼,中脘曲澤委中刺,但能出血可轉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腕:在臍上四寸。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 
委中:在膝膕窩之正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病發起,腹痛難忍,手足如冰,或因食不潔、及生冷之物、或感受時疫不正之氣,以致驟然發生此症,先於曲澤、委中,放出惡血,即可轉危為安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黃君,三十八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滿腹及小腹急疼難忍,渾身戰抖,四肢冰涼,民國五十二年五月三十日,求予診治,即於曲澤、委中,均刺血而癒。 
【案例一】:周先生,七十二歲。山東臨沂人,住台化市敦化北路一段,民國五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患陰瘀症,面色發青,四肢冰冷,心內嘈雜難忍,欲吐不得,欲瀉不能,往返入廁,所下少許,其病時漸劇,求予診治,取穴依上法治療,旋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0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陽痧脹 
 
 【歌訣】 
陽痧脹病四肢熱,腹痛鬱氣不通徹,靜脈刺血有奇效,上中二脘針便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靜脈:在委中曲澤均有靜脈流通。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病初起,滿腹疼痛,手足發熱,或因鬱氣不通而成也。經診治患此病者很多,患者腹內悶痛,不吐不瀉,急於曲澤刺血,上脘、中脘施針,均可收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君,四十歲,北平人,患陽痧脹病,滿腹悶痛,四肢發熱,腹似火燒,不吐不瀉,民國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當時視其病情迫急,施針、曲澤、委中,放出惡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1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烏痧脹 
 
 【歌訣】 
烏痧脹病面黑紅,嘔吐翻胃並腹疼,上中二脘針有效,曲澤委中刺血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 
委中:在膝膕窩之正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症初起,?體脹痛,面色黑紅,腹痛堅硬,身現紅色,繼而翻腎嘔吐,甚則吐瀉交加,凡遇此病者,應針上脘、中脘,並用稜針就曲澤、委中、出血即安。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黃君,二十歲,台灣人,住台灣省嘉義縣民雄鄉復興村,患烏痧脹病,?體脹痛,面色紅紫,腹痛堅硬,吐瀉交加,四小時未止,民國五十三年七月四日,求予診治,即施針、上中脘、曲澤、委中均刺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2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白痧脹 
 
 【歌訣】 
白痧脹病急又迫,週身之血化為水,委中靜脈將血放,清血變紅病始已。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委中:在膝膕窩之正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此為少見之奇症,原因不明,民國二十八年在家鄉山東臨沂縣,有同村段君二十三歲,某日早四時許,突然腹痛如絞,?體顫抖,汗毛直?,惶急險惡,請求診治,斯時視其皮似白紙,顏面無色,蓋所患為白痧病,急以三稜針刺委中靜脈。放出者盡是清水,清水流至一杯許,始見紅血液,即停止外流,幸得挽救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3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癟螺痧 
 
 【歌訣】 
癟螺痧病指甲翻,胸悶吐瀉心不安,天樞內關上中脘,靜脈十宣稜針穿。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樞:在臍旁二寸。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十宣:在手十指尖端,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中醫病名解釋】:霍亂:病名,霍亂,霍亂在中國古代又叫『癟螺痧』,這是在形容患者在極度脫水的情況下,十指螺紋皆扁而命名。霍亂是一種猝然發作的急性細菌性腸病,是由霍亂弧菌(Vibriocholerae)引起,症狀為無痛性大量水瀉,雙腿抽筋、大量和持續的嘔吐、及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嚴重未治療的患者可在數小時內死亡,致死率可超過百分之五十,但如加以適當治療,則可降至百分之一以下。自十九世紀以來,霍亂曾造成多次世界大流行,其流行範圍之廣和造成的感染死亡人數之多,實使人大為恐慌。霍亂譯名為「虎列拉」,又謂「絞腸痧」、「癟螺痧」、「弔腳痧」等。通常分為「真性霍亂」與「假性霍亂」兩大類。而真性霍亂,又謂之「寒性霍亂」、「濕霍亂」,假性霍亂又謂之「熱性霍亂」、「乾霍亂」。症狀為上吐下瀉,兩層發青,瀉出殆如淘米,所淘之白色「米泔」,瑞金土語謂之「米汁」。此為霍亂最大之特徵。他如腹痛或不痛,體溫下降,脈細聲嘎,螺紋驟癟,四肢厥冷,兩目深陷,肌肉頓消,亦能顯而易見之病象。一晝夜間,連瀉數十次,水乾即死。死時其神不昏,辭書謂之神昏而死者,謬也。以上所述,醫家謂之「真性霍亂」。若乃胸腹悶脹,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者,是之謂「乾性霍亂」,中醫稱為痧脹。霍亂春冬皆有,夏秋特甚,都市人口集中,傳染最易,尤不可不嚴防而速治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症乃霍亂病之俗稱,因失水膚枯,指甲螺癟而有此名也。發作時,胸悶吐瀉,心中攪亂不安,十指爪甲,齊向上翻,神識昏迷,四肢冰冷。凡遇此病,急用稜針刺十宣出血,指甲之翻,即時停止又再於曲澤,委中出血,即得挽救,嚴重失水,勢近虛脫者,應以艾炷加灸、神闕、關元,可救危亡也。患此病者,常見不鮮。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民國三十五年夏,在家鄉(山東臨沂),有鄰村王先生,四十餘歲,患癟螺痧病,十指爪甲上翻覺胸悶腹痛,吐瀉交加,四肢冰冷,神識昏迷,由共本族,請余前往診治,始抵其處,視病情危急,即用稜針、靜脈、十宣,均出血,神情痛止而癒,惟十指爪甲上翻,時過好久,方復原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4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噤口痧 
 
 【歌訣】 
噤口痧病默無言,欲言無音氣阻痰,腿彎三針血如注,更將曲澤合谷砭。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腿彎:在膝後膕窩中,是指委中而言。 
曲澤:在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噤口痧症,噤口痧,初發默默不語,言亦無音,此乃痧氣壅塞,盛痰上升,阻礙氣管,咽喉閉塞所致也。(見驗方)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女士,三十七歲,山西人,住台北縣士林鎮蘭雅里,患噤口痧症,腹脹如鼓,默默不言,兩日夜未食,經陳先生介紹,民國五十三年五月十九日,請予診治,當即施針,委中、曲澤、合谷等穴,旋即而癒。 
【案例二】:楊女士,三十八歲,四川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民國五十六年十日月五日上午十時許,患噤口痧病,先感?體發麻,繼則牙關緊咬,二目急瞪,氣息不通,身軀直挺,四肢如冰,人事不知,其子請余前往診治,至其處,視病情已至危亟,當即施針,合谷等穴,旋即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5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絞腸痧 
 
 【歌訣】 
絞腸痧病腸如翻,腹內絞痛似錐剜,建里天樞與天應,靜脈刺血疾自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建里:在臍上三寸。 
天樞:在臍旁二寸。 
天應:在疼痛之處下針,即是天應穴也。 
靜脈:在曲澤,委中,均有靜脈可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即俗稱乾霍亂,與近稱之盲腸炎相類似,欲吐不得吐,欲瀉不得瀉,腹內絞疼,肚腸如翻,如錐如刺,四肢厥冷,若不急治,恐脹滿至極,而死不治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四十歲,江蘇徐州人,住台北市長安東路,於民國五十五年八月三十一日,突患絞腸痧病覺腹內絞疼,如錐如刺,肚腸如翻,疼痛劇烈,是日早三時許,來人叩門急邀前往診治,余至其處,視病情急迫,顏面發青,四肢冰冷,問不知應,極其嚴重,當即施針、建里、天樞、天應,再就曲澤刺血,其病立癒矣。 
【案例二】:劉君,六十歲,遼寧人,住台北縣新店鎮七張路,於民國五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晨,突患絞腸痧覺在臍左下方,肚腸如絞,脹痛難忍,四肢發涼,面色青黃,呼母抱肚,進入本所,請予診治,當施針天應,並刺曲澤放血,約半小時,昏昏入睡,醒後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6 
 
 【案例分類】  霍亂部 
 
 【主治病症】羊毛痧 
 
 【歌訣】 
羊毛痧病腹如填,腹似板硬呼吸難,胸前背後尋紅點,挑斷痧筋病絕緣。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把胸前背後之紅點,用稜針挑破即可。即是痧筋。 
【經驗二】:此病初起腹脹,連背心腰瞎如芒刺,腹似板硬,如物填滿,查看前後心窩,倘有紅點顯現,此為痧筋之處,急用稜針挑斷即安。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柳君。五十三歲,山東平度入,住台北市八德路,民國五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即農曆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晨五時許,突感?體發僵,腹痛難忍,肚如板硬,呼吸困難,請予診治,視其病情係屬羊毛痧,即於前胸後背,尋覓紅點顯現處,是汗毛孔脹大,發現紅色便是,用針挑刺,擠出惡血,其病霍然如失。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7 
 
 【案例分類】  傷寒部 
 
 【主治病症】傷寒病 
 
 【歌訣】 
傷寒病發汗惟艱,昏迷不分晝夜天,期門通里循腕骨,復溜合谷得汗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期門:在乳旁一寸半,又直下一寸半。又不容旁一寸五分。 
通里:在手掌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與後之交信一筋之隔。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分析二】:傷寒有汗出而癒,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癒,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癒。 
【分析三】:寒熱之病,侯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痛。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殷君,四十五歲,山東臨沂入,住江蘇新浦市鐵道旁,民國三十四年秋,患傷寒病,?體紅紫,呼吸追促,目球紅赤,神識昏迷,人事不知,身熱如火,病勢危極,依前法施針,汗出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8 
 
 【案例分類】  傷寒部 
 
 【主治病症】傷風 
 
 【歌訣】 
傷風鼻塞憎寒臨,咳嗽流涕頭昏沉,曲池合谷連肺俞,三間百勞大椎循。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問陷中。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三間: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 
百勞:在大椎上二寸,外開一寸。 
大椎:在項後轉頭不動之脊骨上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傷風者,風邪傷衛也。衛主皮毛,內合於肺,故令身體發熱憎寒,頭痛有汗,嚏涕鼻塞聲重,不時咳嗽也。 
【分析二】:此病俗稱感冒,鼻息不通,咳嗽流涕,可以傳染他人,又曰,流行性感冒。此病之傳染,不拘年齡、壯者與老弱,皆易受染,本病之初起,每甚驟突,病入一至三日內,即微有寒熱,頭眼腰背四肢皆痛,同時噴嚏頻作,咳嗽聲啞,痰不易吐,鼻涕不止,或有惡心嘔吐,頭痛腦重,?體無力,關節痛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于君,四十九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患感冒病,?體高燒,關節疼痛,頭腦昏沉,噴嚏連聲,涕淚直流,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六日,求予診治,即施針、曲池、合谷、肺俞、大椎、百勞、針療兩次而癒。 
【案例二】:曹君,浙江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感冒病,熱似火烤,飲食不思,民國五十七年九月二十一日晚請余前往診治,經針上穴兩欠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59 
 
 【案例分類】  傷寒部 
 
 【主治病症】瘟疫 
 
 【歌訣】 
瘟疫悶煩熱忽寒,頭暈咽痛面赤顏,神門大椎兼諸井,曲池內關合谷連。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大椎:在項後轉頭不動之椎骨上。 
諸井:在手十指側端,去爪甲再如?葉。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瘟病之傳變,與傷寒無異,有冬感於寒而即病者,名曰傷寒。有冬傷於寒而末即病者其寒邪藏甲肌膚之內,伏於榮衛之間,至春復感春風,發為瘟病。至夏復感暑熱,發為熱病。若逐戶闔門老幼相傳,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應煖熱而反寒,秋冬應寒涼而反熱,此為四時不正之氣,名曰時氣相感為病,亦與傷寒同其治也。其間或發斑、發痧、發疹,要當詳明其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林君,二十三歲,台灣人,住台北縣新店鎮七張路,患發熱頭暈,心煩嘔吐,顏面紅赤,咽喉疼痛,經趙先生介紹,民國五十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施針大椎,神門、尺澤、內關、合谷、幵各井穴放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0 
 
 【案例分類】  傷寒部 
 
 【主治病症】上熱下寒 
 
 【歌訣】 
上熱下寒苦難堪,風吹火烤一身擔,先針四關莫遲誤,後刺曲池三里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連處。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病真理不詳,經此患者,自腰以上,熱似火烤,尤如籠蒸,腰以下似冰水洗浴;又如雪地當風其上身風吹扇煽,仍不解熱,下體看重棉,總不知暖。上身熱用透天涼瀉之,下體寒用燒山火補之,確有奇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譚君,四十歲,湖南湘鄉人,住台北市三張犁嘉興街,數年前從汽車上跌下來,經醫院檢查,發現腦部受震盪,肺部傷氣,以致形成上熱下寒之症,上身熱似火烤,風吹扇煽,總不解熱;下體如雪地當風,夏日仍?棉褲而不知暖。面黃肌瘦,頭暈目眩,行動則需入扶持。痛苦之狀,無法形容也。經住醫院數次,及遍求各大名醫,服藥注射,均屬罔效,好轉絲毫皆無,萬分痛苦在身,延遲十一年之久,於民國五十一年古歷五月端陽節,適逢勞軍義診期間,前來本所就診。經詢共病之來由,當即施針曲池、合谷,此兩穴用透天涼,太衝、足三里,用燒山火,先後診治數次,其病如失也。癒後遷居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二坑路,以至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十七日,譚君復來本所面謝。並親筆錄述其致病之原因,患病數年中,所受之痛苦,及遍求各大名醫之經過,留作醫案,藉供參考云云。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1 
 
 【案例分類】  傷寒部 
 
 【主治病症】瘧疾 
 
 【歌訣】 
瘧疾暴發有寒熱,每日連發或間歇,大椎陶道循間使,提前半時用針揭。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大椎:在第一椎上。 
陶道:在第一椎下。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瘧疾:在未發以前半小時下針,約留針一小時許。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經曰:痎瘧皆生於風。謂四時病,瘧未有不因風寒外束,暑邪內伏者也。又曰:瘧者風寒之氣不常也,此言此時病瘧者也。又曰: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又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謂夏傷於暑,其邪甚者節病暑,其邪微者則含於榮,復感秋氣寒風,與衛?居,則暑與風寒合邪,始成瘧病也。其不節病傷寒者,亦以有暑邪預伏於榮中也。蓋有風無暑,惟病風;有暑無風,惟病暑;必風暑合邪,始病瘧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秦君,四十七歲,山東日照縣人,住台北市泉州街,患瘧疾病,每晚九時開始發冷,繼而轉熱,高燒發到四十度,人事不知,至明晨五時許,冷熱全部解除,每夜如是,連發十三次,以致精神疲憊,倦怠無力。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求予診治,在未發前半小時施針大椎、陶道、間使,經過一小時後起針,其病若失。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2 
 
 【案例分類】  傷寒部 
 
 【主治病症】忽熱忽冷 
 
 【歌訣】 
忽熱忽冷類似瘧,體態怯弱神氣缺,合谷間使金針刺,熱瀉寒補病可瘥。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寒而熱,熱而寒,寒熱相因不已,故名曰往來寒熱,為少陽主證,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謂之瘧,屬雜病也。寒熱而無作正之常,日三五發,謂之如瘧。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傳君,四十六歲,四川人,住台北市中華路,患病經醫生檢查名為虛怯症,忽冷忽熱,顫動不止,四肢亂縱,兩手捧心,惕惕然志忑怯弱,精神倦怠,形體萎靡,食欲不振,將近兩月之久,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四日,由孔先生陪來求診,經施針合谷、間使、用熱瀉寒補之法,旋節小睡,所患霍然而癒。 
【案例二】:陳君,年四十三歲,湖北人,住台北縣新店鎮稻子園,患忽熱忽冷病,歷經兩年,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求予診治,先後診治前穴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3 
 
 【案例分類】  汗部 
 
 【主治病症】自汗 
 
 【歌訣】 
自汗原謂表陽虛,晝夜淋漓透羅襦,復溜合谷連陰?,後谿百勞外關除。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復溜:在足內踝上二寸,與後之交信一筋之隔。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陰邢:在神門後五分。 
後谿:在小指外側,本節後,握拳取之。 
百勞:在大椎上二寸,旁開一寸。 
外關:在陽池上兩寸,與內關相對。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無因汗出,謂之自汗,自汗謂表陽虛,汗出則惡寒冷,若蒸蒸發熱。汗出不惡寒,則為裏陽實。睡則汗出,覺則汗止,謂之盜汗,盜汗為陰虛,當分心處不固,心火傷陰矣。(汗隨氣泄又經謂陰勝則身寒汗出,若服汗劑,汗出不止,則為亡陽危侯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翟君,四十六歲,山東人,住台化市博愛路,患自汗病,身不動而汗自流,動則更甚,民國五十二年五月七日,請予診治,取穴復溜,命谷、陰?、後谿、百勞,施針而癒。 
【案例二】:周先生,七十一歲,山東人,住台北市敦化北路一段,患自汗病,不動自流,每至天明更甚,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求冶,施針前穴,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4 
 
 【案例分類】  汗部 
 
 【主治病症】盜汗 
 
 【歌訣】 
盜汗陰虛內熱陳,夜寐淋漓最損人,復溜外關迎膈俞,後谿陰?然谷循。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復溜:在足內躁上二寸,與後之交信有一筋之隔。 
外關:在陽池上二寸,與內關相對。 
脯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 
陰?:在神門後五分。 
然谷:在足內踝前之高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睡則汗出,覺則汗止,謂之盜汗,盜汗主陰虛,然當分心虛不固,心火傷陰。陰虛弱則生內熱,而迫腋外泄,若兼咳嗽顴赤,潮熱等症,則已入損門,甚為難治,汗出如珠不流者,此為絕病,不治之症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女士,二十九歲,安徽人,住台北縣社仔,患盜汗病年餘,以致身體疲憊不堪,顏面無色,民國五十二年三月五日,求予診治,經針鬲俞、外關、復溜、後谿、陰?、然谷,先後針治四次,汗止而癒。 
【案例一】:劉先生,六十四歲,江蘇人,住台北市通化街,患盜汗病多日,於民國五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一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5 
 
 【案例分類】  汗部 
 
 【主治病症】手足出汗 
 
 【歌訣】 
手足出汗胃熱盛,淫雨滂沱順指流,經渠二間循少府,三里內關陽谷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經渠:在手拇指內側,腕後五分。 
二間:在食指本節前,橫紋尖端,赤白肉際。 
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間。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陽谷:在手小指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今熱聚於胃,蒸其津液,傍達於四肢,故手足濈濈然汗出,且小便自利,胃中津液必乾,大便必鞭,若中寒胃陽土虛,脾不約束,津液橫溢、四肢猶如陰盛淫雨滂沱,故汗出而冷也。陽虛失運,中寒不化,故小便不利也,今雖便鞭,而手足汗出,非為越熱者比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蔡君,二十九歲,台南人,在石油公司服務,兩手出汗不止,日夜疲憊睏盹,每屬公文,執筆輒睡,勉力書寫,不及三行,紙已盡濕,遍求中西醫罔效,如此十年,甚為痛苦,經人介紹於民國五十八年四月九日來診,經施針上穴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6 
 
 【案例分類】  癢部 
 
 【主治病症】遍體瘙癢 
 
 【歌訣】 
遍體瘙癢痛悲慘,輾轉亂抓不得眠,至陰屋翳配風市,偶針曲池疾便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屋翳:在紫宮外旁開四寸、乳上三寸二分。 
風市:在膝上外廉兩筋間,立正姿式,中指盡處取之。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諸癢為虛,火微則癢」。有週身癢,雖癢在皮膚,亦有發於臟腑者。起於外者易治,發於內者難療。輕者不紅不腫,重者難解難耐,所謂痛可忍,癢不可忍,有甚於癢癬之為患考。針灸對此症固可適應,然有可癒,亦有不可癒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百病賦云: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 
考正穴法:曲池,治舉體痛癢如蟲嚙。風市,治渾身搔癢難熬。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呂女士,四十四歲,廣東人,任台北市通化街,患週身搔癢,使得坐臥不安,寢食弗寧,民國五十二年七月ㄧ日,來所診治,即取至陰、屋翳、風市、曲池,先後施針三次而癒。 
【案例二】:劉君,四十九歲,山東膠縣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體搔癢,心神煩躁,睡臥弗寧,時已三年之久,民國五十六年十月二十日,求予診治,施針前穴,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7 
 
 【案例分類】  癢部 
 
 【主治病症】風疹塊 
 
 【歌訣】 
風疹塊起似豆高,猝然瘙癢皮發燒,屋翳風門兼肺俞,曲池血海三陰交。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屋翳:在紫宮外開四寸,乳上三寸二分。 
風門:在第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拱手取。 
血海:在膝臏上二寸半,膝內側白肉際。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風疹塊症,此病初起,忽然搔癢入骨,發熱口渴,?體狀如紅雲片片,與斑疹相同 但斑並無頭粒,而疹有頭粒,如蟲咬之狀,抓破見血,此病原屬風熱也。(見驗方) 
【分析二】:風疹塊,今稱為皮膚病,?身有赤色,或淡赤色之硬塊隆起,發生搔癢或及灼熱,其來也速,亦有用手抓之,紅杠暴起,少頃即消,其癢稍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何君,五十五歲,山東莒縣人,住台北市六張犁,患?體風疹塊病,自發此病至今,歷十五年之久,每日夜峙發時止,發時疹塊零零,皮現白色,形似梅花,漸變紅色,繼則結成一塊,大如核桃高似豆,其癢難熬,皮膚抓爛,其癢難解,有時無,痛苦之狀難言也。民國五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屋翳、風門、肺俞、曲池、血海、三陰交,先後診治數次而癒。 
【案例二】:曾君,四十一歲,四川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體風疹塊,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六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8 
 
 【案例分類】  癢部 
 
 【主治病症】骨癢 
 
 【歌訣】 
骨癢之疾最難熬,皮膚抓不忍焦,束骨?連然谷刺,至陰屋翳疾漸消。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然谷:在足內踝前之高骨下陷中。 
至陰: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屋翳:在紫宮外開四寸,乳上三寸二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素問六節藏象論,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於冬氣。故骨癢之疾,屬腎可知,出於賢主骨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太太,五十六歲,東北人,住台北市八德路,患骨癢病,自感骨癢,心情焦燥,?體抓得皮破肉綻,共癢毫無所解,晝不得安坐,夜不得安枕,飲食減退,面黃肌瘦,苛癢之苦難熬,扶杖跮踱不停,民國五十四年三月六月,求予診治,經施針束骨、然谷、至陰、屋翳,繼續診治四次而癒。 
【案例二】:姜女士,二十四歲,山東人,住台北縣木柵鄉。患骨癢病,自腰至足,時時發癢,坐立不安,睡臥弗寧,晝抓夜搔,難解難耐,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十六日,經張太太介紹,前來就診,依照上穴施針共先後治療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69 
 
 【案例分類】  癢部 
 
 【主治病症】骨熱 
 
 【歌訣】 
骨熱如燒身似癱,?體無力兩腿痠,束骨然谷循大杼,膈?膏盲俞穴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中。 
然谷:在足內踝前之高骨下陷中。 
大杼:在第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膈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膽俞:在第十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膏盲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真理不詳,患者骨如火燒,?體無力,兩腿痠?,行動艱難,自感骨熱難熬,心燥發熱,頭昏眼花,晝不得穩坐,夜不能安眠。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徐君,三十八歲,山東昌邑縣人,住台北市泉州街,患骨熱病,八月有餘,於民五十六年九月二十一日求治,經施針束骨、然谷、膈俞、膽俞、大杼、膏盲,續醫治五次,其病霍然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0 
 
 【案例分類】  貧、吐、充血部 
 
 【主治病症】貧血 
 
 【歌訣】 
貧血至極情可懼,虛弱無顏體力虧,山海邱陵並谿谷,五門八法流注推。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貧血症,紅血球缺少之病,由飲食起居不良,休息不足而起,患者多面色蒼白,肢體倦怠,婦人患此症尤多,亦名血虛。 
【分析二】:今稱白血球過多,血液中白血球的正常數,值為每立方厘米七千個左右。如果異常的增加至數萬或甚至數十萬,就是「白血病」,又稱為「白血球過多症」。白血球為骨髓及淋巴組織所製造,有時體內血液中的白血球並沒有增加,但在骨髓或淋巴組織內的白血球?增加的特別快,這也稱為「白血病」。翻者稱為「骨髓性白血病」。後者稱為「淋巴性白血病」。而白血液白血球過多者,則稱之為「本態性白血病」。均可由骨髓的檢驗而得知。 
【分析三】:慢性骨髓性的「白血病」,發病慢,四肢感覺無力,倦怠、食慾不振等。持續一段時間過後,貧血現象明顯,就是呼吸急促、悸動、上腹部脹大,並有部份硬塊,齒齦出血及全身淋巴腺腫脹。 
【分析四】: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症狀一開始就是淋巴腺腫,而外表皮膚正與青蛙類似。 
【分析五】:急性白血病的症狀則與慢性有顯著的不同,立刻變成巖重的狀態,感到寒冷而發高燒。早期即有貧血病,齒齦出血,咽喉腫並有潰瘍。與「敗血症」相似。 
【分析六】:白血病ㄧ向是醫學界感到困惱的問題。根據美國紐約的「普魯克哈文國家實驗館」的統計,每年約有一千萬人口裡患此症,數目雖然不多,但治癒者?很少,僅佔有患者的百分之一左右,與心臟病及癌病同為構成人類生命的天威脅。(見民國五十年三月二日新生報刊載)。 
【分析七】:此病通稱為「血癌」即西醫所謂「白血球過多症」,患者常感頭痛、眩暈、倦怠、心悸、氣促、食少、皮膚鬆弛、蒼白、脾臟腫大、胸部常隱隱脹痛、各部容易出血。患者之紅血球,被過多之異常白血球所吞噬,而迅速減少,終至被吞噬淨盡,雖大量輸血,亦無濟于事,僅可稍延其短暫時日之生命而已。此症病因不詳,通常偏食者,似較易患此病,尤其不肯吃青菜或水果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南韓僑生賈君,二十歲,河北入,住南韓大邱市,民國四十四年在台求學期間,突患白血球過多症,住醫院治療,經檢查認定為「貧血不再生」,脈細微欲絕,面色蒼白,週身皮膚猶如粉壁被?薰之相,病勢日漸加劇,每日僅靠輸血以延殘喘,終至宣稱已無法挽救,經宮先生以及眾位同學等之主張,為勉盡人事,再三強余試為診治,乃於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十二日,求予診治,經運用子午流注,五門八法,統括俞募標本,原絡交會,兼取山海邱陵溝池谿谷三部等穴,輪流施針,歷時將近三月,針治四十餘次,(其針法說明於後)對此垂危之絕症,幸獲痊癒。賈君終得畢業於大學,早已返同僑居地矣。時隔數年,明牧師,為闡揚針灸學術,曾親到醫院,查出賈君之病歷表,抄寄留美之女公子(在教會醫院服務),囑據實刊登該院之醫學雜誌,同信云:該院根據病歷加以研判,謂此症即名「血癌」。認為以中國古典醫學,能治癒此種絕症,真屬奇蹟。此症施治之經過,約分三期:開始之初期,患者血枯氣微,不能移動,必須照常輸血,並妥作安排送夾本所,法取通經接氣,滋陰活血,隨針效之進度,逐次遞減輸血數量,以至無須再輸。繼而患者遷出醫院,寓本市泉州街,已能乘車自來就診,復取週身主要穴道,作整體疏導運行之調治,針效有益顯著。最後體力既復,行動自如,施針時異常敏感,惟上身皮膚普現深紅色,而四肢厝色仍灰暗蒼白,截然不同,乃用靈龜飛騰法,依八脈配八卦之次第,按日施針,兼用交正繆刺之法,使其氣血暢通,而軀體四肢,完全恢復正常矣。 賈君每次診治記錄表如下所示: ■第1次:公孫(八法)、內關(八法)、大敦(肝經井穴)、陽谷(配穴)、通里(心絡)。 ■ 第2次:臨泣(八法)、外關(八法)、少府(滎火穴)、足臨泣(配穴)、支正(小腸絡)。 ■第3次:後谿(八法)、申脈(八法)、太白(配穴)、三里(配穴)、蠡溝(肝絡)。 ■ 第4次:列缺(八法)、照海(八法)、經渠(配穴)、商陽(大腸經)、光明(膽絡)。 ■第5次:丘墟(甲)、太衝(乙)、陰谷(配穴)、通谷(配穴)、大鐘(腎絡)。 ■第6次:腕骨(丙)、神門(丁)、支溝(配穴)、勞宮(配穴)、飛揚(膀胱絡)。 ■第7次:衝陽(戊)、太白(己)、申脈(陽蹻)、外關(陽維)、公孫(脾絡)。 ■第8次:合谷(庚)、太淵(辛)、照海(陰蹻)、內關(陰維)、豐隆(胃絡)。 ■第9次:京骨(壬)、陽池(癸)、陰陵(二陵)、陽陵(二陵)、外關(三焦絡)。 ■第10次:太谿(癸)、大陵(癸)、陰交(二穴)、陽交(二穴)、內關(心包絡)。 ■第11次:公孫(乾)、中脘(腑會)、中府(肺募)、湧泉(地)、經渠(肺經金穴)。 ■第12次:內關(艮)、章門(臟會)、巨闕(心募)、璇璣(人)、商陽(大腸井金穴)。 ■第13次:臨泣(巽)、陽陵(筋會)、期門(肝募)、百會(天)、支溝(溝)。 ■第14次:外關(震)、絕骨(髓會)、章門(脾募)、大包(上)、風池(池)。 ■第15次:列缺(離)、膈俞(血會)、京門(腎募)、天樞(中)、後谿(谿)。 ■第16次:照海(坤)、大杼(骨會)、肺俞(配穴)、地機(下)、合谷(谷)。 ■第17次:後谿(兌)、太淵(脈會)、心俞(配穴)、足三里(四總穴)、承山(山)。 ■第18次:申脈(坎)、膻中(氣會)、肝俞(配穴)、委中(四總穴)、照海(海)。 ■第19次:太衝(開四關)、合谷(開四關)、脾俞(配穴)、列缺(四總穴)、商丘(丘)。 ■第20次:通關(配穴)、血海(配穴)、腎俞(配穴)、合谷(四總穴)、陰陵(陵)。 ■第21次:太淵(配穴)、後谿(配穴)、丘墟(甲)、太衝(乙)、血海(配穴)。 ■第22次:曲池(配穴)、曲泉(肝經母穴)、腕骨(丙)、神門(丁)、氣海(配穴)。 ■第23次:解谿(配穴)、公孫(八法)、衝陽(戊)、太白(己)、通關(配穴)。 ■第24次:大都(脾經子穴)、內關(八法)、合谷(庚)、太淵(辛)、曲池(配穴)。 ■第25次:少衝(心經井穴)、足臨泣(八法)、京骨(壬)、陽池(壬)、足三里(配穴)。 ■痊癒停針。 
【案例二】:黃X琴小姐,二十歲,住台北縣主重市,患白血病年餘,遍求中西各大小醫院,照片及各種詳細檢查,藥物每日不斷,年餘並無結果,該女士得病在身,萬分焦慮,向院方提出詢問,所得到的答復更令人可怕,白血球多是絕症,該女士聞此無精打彩,只有等待絕望而已。後經滕先生介紹,求予診治,經施針二十次而告痊癒。 黃X琴小姐白血球過多病輪流施針記錄表(民國五十七年一月十日): ■ 第1次:少府(心經本穴滎火)、臨泣(八法)、內關(陰維)、支正(心絡)、外關(陽維)、公孫(衝脈)、神門(心經子穴) ■第2次:神門(丁)、腕骨(丙)、丘墟(膽經原穴)、太衝(肝經原穴)、內庭(胃經滎穴)、太白(脾經原穴)、足三里(胃經本穴)。 ■第3次:列缺(離)、照海(坤)、光明(膽絡)、足三里(胃經本穴)、太衝(肝經原穴)、通里(心絡)、少府(本)。 ■第4次:腕骨(丙)、神門(丁)、通里(心絡)、內庭(胃經滎穴)、太白(脾經原穴)、丘墟(膽經原穴)、太衝(肝經原穴)。 ■第5次:陰?(?)、築賓(?)、養老(?)、通里(心絡)、公孫(脾絡)、梁丘(?)、內關(心包絡)。 ■第6次:足臨泣(八法)、太白(脾經原穴)、陽谷(小腸經本穴屬火)、通里(心絡)、少府(心經本穴滎火)、京骨(壬)、太谿(癸)。 ■第7次:丘墟(甲)、太衝(乙)、腕骨(丙)、神門(丁)、太白(己)、合谷(庚)、太淵(辛)。 ■第8次:丘墟(甲)、太衝(乙)、腕骨(丙)、神門(丁)、太白(己)、合谷(庚)、太淵(辛)。 ■ 第9次:大包(上部)、天樞(中部)、地機(下部)、公孫(乾)、內關(艮)、後谿(兌)、申脈(坎)。 ■ 第10次:丘墟(甲)、太白(乙)、神門(丁)、京骨(壬)、衝陽(戊)、太谿(癸)、中脘(腑會)。 ■第11次:承山(山)、血海(海)、丘墟(丘)、陽陵(二陵)、蠡溝(溝)、太谿(谿)、陽谷(谷)。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1 
 
 【案例分類】  貧、吐、充血部 
 
 【主治病症】氣血上衝 
 
 【歌訣】 
氣血上衝頭昏暈,腦脹惟恐溢血侵,丘墟太衝循陽輔,內庭三里合谷針。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丘墟:在足外踝下從前陷中。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歧骨間。 
陽輔: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 
內庭:在足次趾,中趾,合縫處。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合谷:在手大拇指、食指歧骨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氣血上衝,頭昏腦脹,耳紅面赤,頸部漸熱,此症俗稱腦充血,亦稱腦溢血,患者年齡,在五十歲以上之人較多,由於平素嗜酒,或肥胖之人,有時勞力過度,或氣忿不平,與人爭論,ㄧ時氣惱,而引起氣血上衝,重則猝然仆倒,人事不知,順口流涎,大便失禁,小便自流,倘若失治,惟恐致成半身不遂,或不語等症矣。 
 
【生理分析】 
腦,頭髓也,形橢圓,正中有溝,分為左右兩半。其色灰白,充滿頭蓋腔之全部者,為大腦,主知覺、運動。在大腦後下方,形如小球者,曰小腦,專主運動。在大腦之底,與大腦結合者,為中腦其下連脊髓者,為延髓。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孔君,五十二歲,南京人,住台北市中華路,民國五十三年秋,突患腦充血病,昏迷不省,人事不知,由友人送來本所求治,經施針丘墟、太衝、陽輔、內庭、三里、合谷等穴,繼續診冶而癒。 
【案例二】:侯太太,四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中華路,民國五十三年夏,某夜十二時三十分,猝然仆倒乃中風不語,半身不遂,昏迷人事不知,其夫即來本所叩門,請余前往診治,當即依前穴施針,繼續診療二十次,其病痊癒,身體強壯如昔。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2 
 
 【案例分類】  貧、吐、充血部 
 
 【主治病症】吐血 
 
 【歌訣】 
吐血連口邪熱盛,腐臭內潰為不良,中脘尺澤足三里,膈肝心肺俞穴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脘:在臍上四寸。 
尺澤: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簾,兩筋間。 
膈俞:在第七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傷寒吐血,皆因失汗失下火逆,以致邪熱熾盛,沸騰經血故也。若血從口鼻耳目而出,小便難,此為強發少陰汗,名曰下厥上竭,為難治也。三陽熱盛,血瘀胸滿痛,若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內潰,內潰者死。若吐血過多,面唇無紅色,名曰血脫。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雜病歌,吐血尺澤功無比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四十歲,山東臨沂人,住台北市敦化路。民國四十年秋,突然吐血連口不停,以致昏迷不省,仍是不止,眾同鄉視其情形危急,推予診治,當即施針中脘、尺澤、三里、膈俞、肝俞、肺俞,竟霍然而癒矣。 
【案例二】:何君,五十七歲,山東莒縣人,住台北市七號水門外,患吐血症,每日數次,連吐數日之久,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先後治療六次,吐止而痊癒。 
【案例三】:王太太,四十八歲,山東平度人,住台化市信義路三段,民國五十三年農曆五月初一日,深夜十二時許,突然吐血連口不止,其夫邀余前往診治,經針上穴三次,即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3 
 
 【案例分類】  疔部 
 
 【主治病症】疔瘡 
 
 【歌訣】 
疔瘡之發速而凶,?體明暗均可生,先針督脈名身柱,後循其經子穴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身住:在第三椎下。 
此後,細察疔瘡位於何經?以該經之穴針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驗方有云,疔毒之發最速,有朝發夕死,有三五日不死,至一月或半月而終死者,其毒最烈,或發寒熱,或感麻木,或嘔吐,或煩躁,或頭暈眼花,或舌硬口乾,或手足青黑,或胸腹脹悶,或精神沉困,或言語顛倒,此皆生疔瘡之症狀。其形或大或小、或長或圓,其色或白或黃、或紅或紫,或有紅絲,名色甚多。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治法則一。倘辨別不清,以生黃豆,令病人嚼之,如無豆腥之味,即是疔瘡。疔瘡多生暗處,或疼或不疼,或癢或不癢,發時人多不覺,若不早冶,最易誤事。有發寒熱數日而後生者,有當時生者。初起如粟米大,或大小不一,如發寒熱、及癢麻、嘔吐等症,即於?身留心尋認,凡鬚髮眼耳口鼻,肩下兩腋、手足甲縫、肛門陰戶等處,更宜細看,一日須數次查看,有則急冶。若前心坎、後心窩,有紅點者,即照羊毛疔方治之。如尋覓不見,取〈曾瓦〉中氣垢少許,納於口中,必有ㄧ處疼甚,即知疔毒所在,急宜刺出惡血,以見好血而止。刀鎌疔忌用刀針,餘疔不忌。如毒甚者,急服菜子油、或真麻油一碗,免毒攻心。 
驗方;ㄧ人口唇生疔七個,頭腫如斗,心悶神昏,百樂不效,後有一人云,此名七星趕月,用蛔蟲搗亂敷之,頃刻瘡口出黃水,腫消神情,次日痊癒,如無蛔蟲,以五穀蟲一錢,瓦上焙乾研粉,白礬三分,蟾酥三分,以燒酒溶化,調勻敷疔上,少刻疔亦破,流出毒水而癒。 
驗方:凡口唇生疔,看大腿彎中,如有紫筋,用銀針刺出血扣癒。有人不知疔在何處,但唇內癢極,須臾半面腫硬痛甚,見腿後有紫筋,刺之立效。疔瘡出血不止,飲真麻油ㄧ大碗及止,或飲菜子油更妙。 
另附一驗方,令患者平?一臂向側方,使背部肩胛骨隆起,從肩胛骨下方,橫量至近脊處五分許現有一或紅或黑之小點,以毫針刺五分至七分深,以知痛為止,治一切疔毒,患左針右,患右取左,如小紅黑點不見,用大蒜擦之則現,刺之立刻止痛,轉危為安,屢試屢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六十二歲,山東福山縣人,住台北市圓山新村,左足太谿穴、及解谿穴,各生一疔,腫大破爛開花,全足以至膝蓋黑似炭。民國五十二年九月九日,適逢葛樂禮颱風過境,風大雨急,王君自下午六時起,連赴三處大醫院求治,均云須在膝蓋上二寸處鋸去,方保安全,否則生命有關,然王君寧願犧牲生命,不作殘廢人,於是離院,是夜十時十分,叩門求治,斯時電線被風吹斷,大雨不停,視王君病情嚴重,乃不忍拒而弗治,即施針、身柱、內庭,然谷、次日已能步行,足上腫消黑褪,先後針冶三次,共病復原而癒。 
【案例二】:賈女士,四十歲,山東日照縣人,住台北縣景美鎮二十張路江陵新村,右手神門穴、及左足照海穴,各生一疔,心如針刺,疼痛難忍,牙關緊咬,二目呆痴,民國五十四年九月十三日,深夜十二時許,求予診治,施針身柱、然谷、道里,先後針療四次而癒。 
【案例三】:陳君,四十歲,安徽人,住台北市忠孝路三段四十九巷,民國五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晨六時許,左顴?部,突感癢麻,約數分鐘,忽然腫起,頭昏眼花,言語困難,求予診治,取穴身桂、小海、次日復針,共兩次痊癒。 
【案例四】:洪君,十六歲,台灣人,住台灣省彰化縣芳苑鄉芳苑村,左地倉穴生ㄧ疔,名?ㄧ疔,痛癢牙緊又頭昏眼花,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十日,求予診治,當即施針身柱、內庭、痛止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4 
 
 【案例分類】  疔部 
 
 【主治病症】紅絲疔 
 
 【歌訣】 
紅絲疔毒速而疾,生於足者走至臍,生於手者絲至心,速將絲頭用針提。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刀鎌疔,疔形如?菜,寬長一二寸,肉色紫黑者是,忌用針刺,用?礬散服之,並用雞溏糞敷之即效,遲則毒歸心肺致命。(見驗方)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紅絲疔,此疔流走最快,生於足者,其紅絲漸長至臍,生於手者,紅絲漸長至心,生於脣面者,紅絲漸長至喉間,則不可救矣。手足兩處可用頭髮、離絲一二寸遠,緊緊捆住,並將絲頭刺破,或用燈火,或艾火在絲頭燒之,絲即退散而癒,不散再燒,以散為度,其效如神。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君,四十二歲,松江人,住台北市鄭州路,左足行間部生一紅絲疔,足背紅腫高大,一條紅絲直達血海部,疼痛難忍,心躁不安,經羅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四年五月十八日,請予診治,經施針身柱、太衝,在紅絲頭微出血,先後診治兩次而癒。 
【案例二】:民國三十四年農曆九月初,余住南京洪武路,有蔣君四十餘歲,山東臨沂人,亦住該路,左足照海生一疔瘡,有一條紅線,直達箕門穴,?體發燒,痛不可忍,經劉先生介紹,請予診治,經施針身柱、然谷、並於紅絲頭刺出血,先後診治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5 
 
 【案例分類】  疔部 
 
 【主治病症】牙疔 
 
 【歌訣】 
牙疔脾胃火攻成,生在牙根似豆形,畏熱怕涼唏唏痛,稜針點破即安寧。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外科,註:此證由胃經火毒,或太陽經濕熱皆可致之,每生於兩旁牙縫,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痛連腮項,若兼麻癢,破流血水,疼痛異常者,即黑疔也,屬腎火毒,俱用銀簪尖挑破,以見血為度,倘若失冶,毒反攻心令人煩躁昏慣者逆。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金鑑外科,註:此證用銀簪尖挑破,以見血為度,倘若失冶,毒反攻心令人煩躁昏慣者逆。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范先生,六十歲,山東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牙根生疔,形如大豆,右腮腫起,只疼得坐立不安,於民國五十六年元月二十一日夜十二時許,至所叩門,即稜針點破,流出膿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6 
 
 【案例分類】  疔部 
 
 【主治病症】螞煌疔 
 
 【歌訣】 
螞煌疔毒微白疼,生在上?似?形,雖發寒熱肉不腫,排刺患部自然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此疔生於上?,形如?葉,皮肉不腫,微現白色,初起發寒潮熱,須於患部,用稜針排刺,放出惡血,其病自然平復。(見驗方)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先生,六十六歲,定海人,住台灣省基隆而東明路,患上?生ㄧ螞惶疔,自感頭面胸脹。上?感有微痛,民國五十五年四月二十曰,求予診治,即予上?發自處,用稜針點刺,微出血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7 
 
 【案例分類】  疔部 
 
 【主治病症】唇疔 
 
 【歌訣】 
唇疔原由唇邊生,或麻或木並不疼,甚則寒熱及嘔吐,合谷身柱有奇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合谷:在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陷中。 
身柱:在脊骨第三椎下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疔由唇邊與鼻下,或口角旁,起一白泡,或紅色,或白色,小如米粒,中央有一小黑點,奇痒難忍,殊不可抓破,甚者寒熱嘔吐,或麻木不疼,此是疔毒也,身柱屬督脈,在脊骨第三椎下,主治疔毒,以鋒針刺破放血三四滴,頗有奇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君:男六十四歲,山東臨沂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患唇疔病,上嘴唇生一疔,來勢凶凶,發生不到一刻時,講話艱難,嘴唇腫起,麻木不疼,心中難過,於民國六十年六月二日,求余診治,當即施針合谷,身柱刺出毒血,漸漸全消而癒。 
【案例二】:吳X琪,女四歲,台灣人,住台北市長安西路一四五巷,患唇疔症,在上唇生一疔,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十五日,求予診治,經施針身柱,三間二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8 
 
 【案例分類】  疔部 
 
 【主治病症】蛇頭疔 
 
 【歌訣】 
蛇頭疔生無毛處,或在關節狀如丁,先封身柱把疼止,再尋子穴及委中。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身柱:在督脈第三椎下。 
委中:在膝膕窩正中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疔。生於無毛之處,根深形小,生發甚速,初發寒熱,嘔吐神昏者有之,疔色有白黃紅紫,亦有起時起紅線者,名曰紅絲疔,於紅絲上端,以鋒針刺破,放血二三滴即退,即以生黃豆嚼之,若豆腥味,即是疔無疑,飲生豆油四個月,能免疔毒攻心,並能驅毒外出。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于君,男,五十四歲,山東寰台人,住台北市安東街,在陷谷穴生一疔,發生約有四個小時,發寒潮熱,疼痛難忍,戰抖不艾,六十年十一月二十日,求予診治,經施針、身柱、委中、內庭,先後計針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79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腹瘤 
 
 【歌訣】 
腹瘤滿肚皆膨脹,煩嘔隱痛兩肋?,期章二門穴可用,五門配合流注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期門:在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云,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 
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各開六寸,脾之募,難經曰,臟會章門。又曰,肘尖盡處是穴。 
商丘: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 
二間:在手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橫紋尖端,赤白肉際取之。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小腸脈所行,為經火。 
然谷:在足內踝前,大骨下陷中,別於足太陰之?,足少陰腎脈所溜,為榮火。 
束骨: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赤白肉際陷中。足太陽脈所注,為俞木。 
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足少暢所行,為經火。 
行間:在足大趾次趾,合縫後五分,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榮火。 
少府:在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榮火。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發生,原理不詳,其徵狀為肚腹膨脹,硬塊纍纍,先於肝臟發起,漸漫延至滿腹,大的似拳,小的如豆,痛苦萬分,據古書記載,雖似有此症,亦似是而非,亦無識其名者,但亦無此病例,誠偽奇症,因別無適當病名可起,故姑稱之為「腹瘤」。如有不適之處。敬盼同業先進賜予指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X珍女士,五十三歲,江蘇人,住台北市吳興街十八巷,於六年前,身感不適,左右兩?,日漸膨脹,各處延醫求治,經各醫師研判,似為瘤病,先於肝臟引起,其症狀,大的似拳,小的如豆,連連纍纍不計其數,經各處中西醫治療,均屬罔效,至今日漸加劇,肚腹之大,難以形容,肋骨?的上翻成彎形,高約三指餘,夜不成寐,飲食難進,食入即吐,每日嘔吐數次不等,並多為黑血塊,氣不接續,呼吸困難,四肢消瘦,面色青黑,大小便阻塞不通,苦不堪言,痛不欲生,行動需人扶持,共發生原因不詳,據台中某醫院醫生云,昔年日本,會發現此病ㄧ人,動手術中當時死亡,嗣後罕有此病,又據台北某大醫院醫師云,查古書記載,雖似有此症,但亦似是而非,而無識其名者,並無此病歷云云、誠為奇絕之症,該女士,於民國六十一年五月五日,來本診所求治,經取上穴施治後,是日即能進飲食,約五日後,即能睡眠,大小便亦漸暢通,而病症亦遂漸消退,痛苦日減,施針十餘次以後,行動自如,宛如常人,施針三十次以後,腹中硬塊,逐漸消失。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0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背痛 
 
 【歌訣】 
背痛難熬咳更甚,不在?肋不在脊,先針陽陵合中渚,次循申脈後谿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陽陵:在膝下一寸,胻骨外廉陷中,足少陽所入,為合土。難經曰:筋會陽陵泉。 
中渚: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液門下一寸,手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 
申脈: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前後有筋,其穴居中。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握拳取之,手太陽小腸脈所注,為俞木。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背痛:疼點不在?肋,也不在脊,在脊肋兩者之間作痛,呼吸咳嗽都痛,倘遇陰雨,隱痛難忍,展轉痛得更甚,多因扭轉挫閃得者,或亦有無故作痛者,大概屬氣不流通。或經絡受損所致。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大成云:筋會陽陵泉。 
肘後歌:肩背諸疾中渚下。 
勝玉歌:脾疼背痛中渚瀉。 
蘭江賦:後谿專治督脈病。 
雜病穴法歌:?痛只須陽陵泉。 
八脈交會八穴歌:後谿督脈內皆頸,申脈陽蹈絡亦通。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黃君,年二十七歲,台灣人,住宜蘭縣,冬山鄉樹林村,患背痛多日,疼點不在?肋,不在脊,在脊肋兩者之間疼,身不能轉,咳不得高聲,呼吸喘氣都痛,於民國六十一年四月十五日,求予診治,當即施針,陽陵,中渚,申脈,後谿,當時痛止而癒。 
【案例二】:陳女士,年五十三歲,江蘇人,住台北市吳興街一一八巷,背部右邊疼,疼點在脊肋兩者之間,只疼得氣不能喘,身不能動,於民國六十一年五月廿三日,求予診治,即取上穴,施針兩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1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肩前疼痛 
 
 【歌訣】 
肩前疼痛難?臂,病在雲門天府間,先把太淵針瀉動,後取尺澤即時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太淵:在寸口前橫紋頭,緊接經渠,動脈中。 
尺澤: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因筋骨二部份作痛或拘攣,或遊行走痛而無定處。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氣盛者為行痺,血氣盛者為痛痺,濕氣盛者為著痺。」都為經絡受風,寒濕受各邪氣之襲擊,而發生疼痛拘急等症,而雲門天府間作痛,此屬氣者多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孟君,男,四十七歲,山東人,住於士林外雙溪,得此病多年,於六十年十二月七日來所求診。余只針太淵一次,以瀉法針之當時見效。計針兩回全癒。 
【案例二】:郝君,男,六十歲,山東章邱縣人。現住於北市金華街。得此症十多年,於六十年十二月六日來所求診。余以上穴針之,計三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2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渾身痛 
 
 【歌訣】 
渾身疼痛分周眾,周痺不動眾痺移,須於患部用針驅,穴稱天應阿是提。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周痺,或痛或腫,或手或足,患有定處,痛無歇止,或從上病及於下,或從下病及於上,而不似眾痺痛有歇止,左右相移流走也。周痺或兩手或兩足,或隻手足,或偏廢不仁,不用而似中風,但不口眼喎身有疼痛也。痺在筋骨則受邪深,故痛久難己,痺在皮脈則受邪淺,故易治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五十九歲,遼寧人,住台北縣新店鎮七張路,患風濕痛病,頭疼、腰疼、頸疼、手腕疼、?腕疼、胃疼、痔瘡疼、目疼生眵,民國五十八年十月十二日,請予診治,經施針天應,約數次而疼痛全消。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3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肩胛痛 
 
 【歌訣】 
肩胛腿臂忽作痛,輾轉不便動弗寧,申脈後谿循中渚,二間陽陵收效弘。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申脈:在足外踝下五分,兩筋間。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握拳取之。 
中渚: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 
二間:在食指本節前,橫紋尖端。赤白肉際。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發生於臂及肩痛,多因身心過勞,不避寒暑,夜宿濕地,或受風霜雨露之苦,或氣血不流通者亦有老傷復發者,如遇陰雨,則疼更甚。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雷君,五十一歲,湖北人,住台北而松江路,患左肩疼痛不能舉動,赴日本及美國治療,往返半年餘,仍未生效,民國四十二年六月,經于將軍(山東人,住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一0五巷)項將軍(山東人,住松江路均余之同鄉)之介紹,針治十數次,取中渚、後谿、支溝、曲池、合谷、天應等穴,即告痊癒。雷君曾遍邀友好開筵誌慶,並親書「術精利溥」中堂中幀惠贈留念。 
【案例二】:卡君,二十六歲,菲律賓人,住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患肩臂疼痛,不得舉動,於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日,來所診治,照上法施針,共病立失。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4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脊痛 
 
 【歌訣】 
脊痛勿分上中下,堅靠十二俞穴邊,認明該經瀉其子,金針收效捻指間。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厥陰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肝俞:在第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膽俞:在第十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脾俞:在第十一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胃俞:在第十二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大腸俞:在第十六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小腸俞:在第十八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督詠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繫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臀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嶺,上人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人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繫兩目之下中央,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嶺,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為病也,脊強而厥,主脊膂強痛,背心熱,大椎骨痠痛。(見大成)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脊骨痛,疼點在脊之正中央,上至大椎,下至?骨,勿論何節,如發生疼痛,查係何經,再尋其子穴針之,當湊奇效矣。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崔君,現年五十六歲,廣東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一三三巷五弄,患脊骨疼痛症,一年又九月,痛點在第十八椎,行動須人扶持,於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十三白,來所求予診治,經診小海,五次,而告痊癒。 
【案例一】:江君,現年五十六歲,台灣人,住台北市樟州街九巷五弄,患脊骨疼痛,痛點在第九椎,年餘,到處延醫無效,經宋君介紹,於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十六日(農曆正月初二日)。經來所診治,施針行間,陽輔,三次,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5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脊膂強痛 
 
 【歌訣】 
脊膂強痛病纏綿,舉止不便輾轉難,患部施針倘無效,崑崙須配陽陵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脊。背脊也,脊骨為諸骨之幹,以支全體者也,共二十四節,凡居高而當中者,皆謂之脊,如屋脊、山脊。 
生理學名詞,一名椎骨,為構成脊柱之小骨,計二十四枚,各枚之近腹者一面,曰椎骨體,近背者ㄧ面有椎孔ㄧ及突起形三,各椎骨相疊,以椎孔合成一長管,其中滿貯與腦連接之脊髓,此骨分三類,一曰頸骨(在頸部共七枚)、次曰胸椎(在胸部共十二枚)、又次曰腰椎(在腰部共五枚),較為粗大,若受風寒邪等之侵襲,或經氣凝滯,則脊膂或兩旁近脊處乃作疼痛,或受跌撲,或負重物傷損,惡血內留,則痛不可忍,倘遇陰雨則更甚,疼痛不能轉側者有之。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吳君,四十歲,湖南人,住台南市保安市場,脊髓骨及兩旁疼痛三月餘,民國五十六年九月十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崑崙、陽陵,其病若失。 
【案例二】:軒君,四十六歲,河南入,住桃園縣中壢鎮,患脊膂痛月餘,身不能轉,腰不能伸,民國五十六年十月十八日,適逢解拉颱風來襲,冒風雨來所就診,施針上穴兩次,其病如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6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脅肋痛 
 
 【歌訣】 
脅肋痛痛怒傷肝,或因挫閃不一般,支溝太衝章門效,肩井陽輔針便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支溝:在陽池上三寸。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之歧骨相接處。 
章鬥:在季肋之端,臍上二寸,旁開六寸。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下,中指陷處是。 
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少,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兩心,肝木或從乎陽,或從乎陰者故云兩心。金鑑註:?痛,因氣血瘀滯,干犯肝經,在左多屬血,在右多屬氣痛也。 
【分析二】:此症?痛,多屬於肝膽之病,有內傷外感之不同,內傷者如暴怒,悲哀氣結,或痰積流注於?,與血相結,皆能為痛。惟因於怒氣,或怨哀而痛者,則痛而且膨,得噯則解,其痛有時止。因痰積者或則痛無已時,或?下高起作痛。此外更有跌仆,或被歐打被撞,內傷乎血,積於肝經,則腕下作痛但痛而不膨,按之則劇,綿綿無已時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三十二歲,江蘇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患?肋痛月餘,身不得轉動,咳則息氣,痛苦之極於民國五十五年二月九日,求予診治目經施針支溝、太衝、陽輔、章門,兩次而癒。 
【案例二】:馬君,七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左?下疼痛難忍,身體不能轉側,咳時其疼更甚旋琉童先生(江蘇海州人)之推薦,民國五十六年二月二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先後仁療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7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腰痛 
 
 【歌訣】 
腰痛腎?風濕寒、起立轉身?步難,法取腎俞透志室,金針收效捻指間。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腎俞: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志室:在第十四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腰痛腎虛風寒濕,痰飲氣滯與血瘀,濕熱閃挫凡九種,面忽紅黑定難醫。註:腰痛之證其因不同,有腎虛,有風、有寒、有濕、有痰飲、有氣滯、有血瘀、有濕熱、有閃挫。凡患腰痛極甚而面色忽紅忽黑,是為心腎交爭,難治之證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四十歲,山東萊陽人,住台北市建國南路,患腎寒腰痛,多日不能起床,民國五十年元月二日,求予診治,即取腎俞,用臥針平刺透志室,其痛若失。 
【案例二】:陳君,四十二歲,江蘇人,住台北市永春街,患腰痛病,腰部不能轉側,隱隱作痛,身體疲倦,民國五十六年一月十九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二次即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8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尻骨至腰痛 
 
 【歌訣】 
尻骨至腰一片痛,風冷氣滯血瘀凝,合谷二間針有效,再循承山崑崙行。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合谷: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二間:在手食指本節前內側焰中。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間陷中。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大成云,足太陽令人腰痛,引項脊尻骨如重狀,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釘刺其皮中,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廉,厥陰令人腰痛,腰中如張弓弩絃,腰痛屬腎病或人房過度,損其真氣,腎臟虛弱,則腰部作痛,惟多腰支痿弱,隱隱作痛,身體疲倦,?膝痠軟,此外更有風濕,寒濕,濕熱,閃氣,瘀血,痰積等之不同,風濕者腰部重痛不能轉側,或痛無定處,牽引腿足,或兼寒熱,多由感受風濕之邪而成之也,寒濕者共腰如冰,拘緊疼痛,得熱則減,得寒則增,或兼頭痛身痛等症,多由感受陰寒雨濕之邪而成之也,濕熱者腰部疼痛沉重,小便赤澀,或兼發熱口渴等症,多由感受濕熱之邪而成之也,閃氣者,閃挫跌仆,勞動損傷,忽然腰部疼痛不可俯仰,瘀血者,日輕夜重,痛無定處,不能轉側,痰積者痛部重滯,一片作痛,或一片如冰,喜得熱按,凡此種種,皆腰痛之原因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應女士,五十九歲,河北人,永和環河西路四巷,尻骨至腰一片疼痛,月餘未癒,轉身困難,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六日,求予診治,經施針合谷、三間、承山、崑崙,先後計針三次,共痛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89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挫閃腰痛 
 
 【歌訣】 
挫閃腰痛難移步,或因扭轉舉重傷,先針外關足臨泣,後刺肉里天應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外關:在陽池上三寸。 
臨泣: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 
肉里:在絕骨之後,太陽之外,靠近胻骨,(肉里是經外奇穴,在足太陽之外,絕骨之後取之)。 
天應:在疼痛之處。又名阿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腰痛原因眾多,有閃氣、瘀血、痰積、風濕,寒溫等。閃氣者,咳則息氣,痛不可俯仰。瘀血者則曰輕夜重,痛有定處,不能轉側。痰積者,一片作痛,或一片如冰。風濕者,或痛無定處,重痛不能轉動,牽引腿足,或兼寒熱。寒濕者,其腰如冰,拘緊疼痛,得寒則增,得熱則減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吳先生,四十四歲,安徽人,住台北市空南ㄧ村,腰疼閃傷,十餘日未能轉動,民國五十八年二月九日,求予診治,施針外關,足臨泣、天應、先後針治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0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尻骨痛 
 
 【歌訣】 
尻骨?端忽作痛,行動不便坐不寧,崑崙兩穴有奇效,運用金針疾自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金鑑,註:尾?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寬下窄,上承腰脊諸骨,兩旁各有四孔,名曰八膠,其末節名曰尾閭,一名?端,一名撅骨,一名窮骨。俗名尾樁,若蹲墊壅腫,必連腰跨。(脊骨盡處也)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胡君,十八歲,山東人,住台北縣三重市重陽路四段,尻骨疼起坐不便,舉步艱難,三月之久,民國五十七年八月十五日,當即施針崑崙,痛止而癒。 
【案例二】:李女士,四十七歲,山東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因尻骨被撞,只疼得走坐不安,睡臥弗寧於民國五十八年九月三日,請予醫冶,即針上穴ㄧ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1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兩腿痿軟 
 
 【歌訣】 
兩腿痿?難支撐,行動坐臥似衰翁,肩井三里風陰市,承山陽陵效可徵。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肩井:在肩上陷中,以三指按下,中指下陷處即是。 
三里:在膝恨下三寸,胻骨外簾兩筋間。 
風而:在膝上外廉,兩筋間以手?腿,中指盡處。 
陰市:在膝上三寸,伏免下三寸。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間。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五痿、心肝脾肺腎之悽也。痿屬燥病,故皆因肺熱而生也。陽明者,五臟六肺之海,主潤宗筋,陽明無病,則宗筋潤,能束骨而利機關,雖有肺熱,不能成痿也。肺熱葉焦,陽明虛弱,津液不化,筋骨失養,皮毛猝痿,發為痿躄不能行也。因而心氟熱為脈痿,則脛節縱而不任地,肺兼心病也。因而腎氣熱為骨痿,則腰脊不能興?,肺兼腎病也。因而肝氣熱為筋痿,則筋失所養,拘攣不伸,肺兼肝病也。因而脾氣熱為肉痿,則胃燥而渴,肌肉不仁,肺兼脾病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裘君,浙江人,住台北市臨沂街。其夫人三十七歲,抗戰時期在重慶,患兩腿痿?,不能站立,行動須入扶持,光復後,乘飛機來台灣;其病己歷十餘年,迭經中西醫治療,均已失望,後經楊先生介紹,民國四十五年秋,求予診治,即施針肩井、風市、陰而、足三里、陽陵泉、承山等穴,輪流針治月餘,全部復原矣。 
【案例二】:程先生,六十歲,山東文登人,僑居南韓漢城市,患兩腿痿?無力,歷經三年有餘,起坐須人扶持,名醫求遍,均屬罔效,民國五十七年十月十九日,乘飛機來台灣,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2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曲池骨端痛 
 
 【歌訣】 
曲池之端骨頂痛,伸屈不便物難提,二三間與手三里,任選一穴效最奇。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二間:在食指本節前,橫紋尖端,赤白肉際。 
三間:在食指木節後,內側陷中。 
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大成云: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此病生花曲池邊的骨稜尖上痛,患部施針,效力太小,須針二間三間,或手三里,均有奇效。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四十四歲,江蘇人,住台北縣新店鎮太平路,患曲池骨尖痛,伸亦痛,屈亦痛,杯箸皆不能舉,於民國五十二年三月二日,來所就診,經施針二間、三間、手三里而癒。 
【案例二】:趙君,四十二歲,河南人,住台北市和平東路二段,患曲池骨尖痛年餘,百治無效,民國五十三年七月二日來診所,經就上穴施針,旋即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3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拇指疼痛難 
 
 【歌訣】 
拇指疼痛難執物,筋縮欠屈豈易伸,穴取尺澤與海口, 一用金針免災侵。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尺澤: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海口:在太淵陽谿之間,緊靠大指第一掌骨之後,大筋分叉中。(是經外奇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手大拇指,筋縮疼痛,多因筋骨受風寒,氣血不流通,筋骨缺乏濡養,屈而不能伸,伸而不能屈,甚則屈伸須用手板,動則有響聲。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包先生,年六十歲,湖北人,住花蓮縣,右手拇指疼痛多日,難以伸屈,伸屈靠用手板,動則帶響聲,苦不堪言,幸有友人劉女士,年四十五歲,湖南人,住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二四八巷十三弄,以長途電話介紹,於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廿一日來所求治,即施針尺澤、海口,先後共計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4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青春痘 
 
 【歌訣】 
青春痘起似瘡形,纍纍連連面改容,曲池合谷針有效,再加築賓疾自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以手拱胸取之。 
合谷:在手拇指與食指歧骨間之陷中。 
築賓:在足內踝上五寸,脛骨後約二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青春痘:肺經血熱而生,發於面鼻,形似黍如粟,色赤腫痛,破出粉汁,此症多出現於男女青春發育期,乃由上焦火盛,傳於孫絡之血分。風邪相搏而發,有時會搔痒,抓破後並不潰瀾,疤乾而成斑痕,面容頗不雅觀,但不傳染他人,如不早治,遺憾終身矣。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男,年廿六,山東聊城人,住台北市八德路四段四五三巷。患青春痘,滿臉瘡瘍纍纍,高似豆,故名青春痘。自發生此病,至今已九年之久,時輕時重,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十四日。經施針,合谷,曲池,築賓六次而癒。 
【案例二】:彭X言小弟:年十六歲,浙江平陽人,住板橋鎮文化路四十六巷,患青春痘,滿臉形似瘡,於六十一年二月七日來所求治,針上穴計七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5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登高墜跌 
 
 【歌訣】 
登高墜跌幸未殘,神志昏迷身似癱,然谷骨端尋紫脈,稜針出血災厄蠲。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然谷:在足內踝躁起大骨下陷中,一云:內踝前,在下一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針灸大成卷十一註:「損傷,」內經云:人有所墜,惡血留於腹中,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若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當刺足內踝下然骨之前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各一痏如見血立己。左刺右,右刺左,其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高君,東化人,住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六十一巷。其子,六歲,於民或四十三年十月九日晨六時許,矇朧中,由雙人床上層跌下,幸無傷損,?昏迷不省,肢體癱?,心窩處僅微微有氣,是日下午九時許,由同鄉李先生(山東萊陽人,係高君之右鄰)推薦,邀余前往診治,抵其處,視病情甚危,不能按一般用針,乃就兩足然谷上之骨端紫脈,以三稜針刺廿黑血,仍任其昏睡,次日晨六時,其病若失,翌日再詢及時該童已去培英幼稚園上課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6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手足十指痛 
 
 【歌訣】 
手足十指痛痠痲,舉止不便行動差,按病循經應手取,鍼兼背俞效可誇。(另一版本為:手足十指患痠痛,舉止不便行動差,按病循經應手取,鍼兼背俞效可誇。)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手筋,生理學名詞,上肢筋之一,主要者有二:一、拇指筋,二、小指筋,任拇指及小指之外轉者,三、骨間筋,填充於掌骨之間隙,所以屈伸各指之指節者。 
足筋,下肢筋之一,主要者有二:一、足背筋,分伸拇筋、伸指筋等,為伸直足肚之用;二、足蹠筋,分伸拇筋、屈趾筋等,為屈曲足蹠之用。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手足在手足十指、或痛、或痠、或麻、勿論何指,發生此症,須向背部,尋該經俞穴針之。 
【經驗二】:臟肺十二經:心、肝、脾、肺、腎、包絡、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諸俞穴,皆在背脊兩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倘手足有任何一指痛者,須按病循經,取其俞穴針之,確有奇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曾君,四十九歲,山東濰縣人,住台化縣北投鎮文化路,患足十指冷痛,民國五十四年二月十七日,來所請治,詳查所患之部位,循經審穴,並取背部俞穴,施針之後,確有顯明之功效,繼續診治三次,漸告而癒。 
【案例二】:沈君,五十七歲,安徽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患右手次指痛,歷經月餘,纏綿不已,痛無歇止,寢食弗寧,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二十日,來所就診,視其次指,屬大腸經,即於大腸俞穴施針後其痛霍然而止。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7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虎口掌骨痛 
 
 【歌訣】 
虎口掌骨忽作痛,屈指不便握拳難,尺澤太淵針有效,兼刺肺俞疾應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尺擇: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太淵:在手腕後橫紋,寸口動脈陷中。 
肺俞:在第三椎下,去脊旁一寸五分。 
掌骨:一名地神,是經外奇穴,在手拇指與掌交界之橫紋中央。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症靠近大指裏邊,按之有一高骨似豆,倘若發生疼痛,屈指不便,握拳艱難,用別法施治無效,惟針尺澤,太淵,肺俞方可有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太太,年四十八歲,台灣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患虎口掌骨痛,數日之久,民國六十一年二月五日,求予診治,施針尺澤,太淵,肺俞三次而癒。 
【案例二】應女士,年五十九歲,河北人,住永和鎮環河西路四巷得虎口掌骨痛二個多月,於六十一年二月四日來所求治,施針前穴計兩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8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週身片片瘀血 
 
 【歌訣】 
週身片片瘀血?,熱毒盛時色更殷,先針湧泉後諸井,靜脈刺血病離身。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湧泉:在足掌中,屈中趾凹陷處。 
諸井:在手十指、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痧白疹紅如膚粟,斑紅如豆片連連,紅輕赤重黑多死,淡紅稀暗是陰寒。 
【分析二】:瘀血斑:斑症多見於溫毒,良由熱盛,而成溫熱之邪,溫毒伏於血液,血液不潔,得熱而沸騰,藉肌表,以為透發之地,於是乎斑點出焉,色鮮紅,有跡無形,多發於胸肢部,以為熱盛之徵,色紫者熱毒甚也,若色黑則為熱極,不治之症,古人謂斑黑胃爛者是也,冶斑之法,則惟清泄血熱,為不二法門。(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所經驗,瘀血斑病,初起發大熱,?體疼痛,次於手心足心,失去知覺,捏之不疼,撓之不癢又似腫非腫,繼則足不知?地,全身?體,瘀血片片,大如銅錢,又如指肚,有跡無形,連連相接。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小姐,八歲,浙江定海人,住台北縣中和鄉永和鎮大同里二一五巷四弄。突發大熱,?體疼痛又繼之週身片片,瘀血斑點,連連相接,大如銅錢,呈現黑紫色,似脹非腫,身體直挺,昏迷不省,喚不知應,至為惡險,民國五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深夜十二時許,前夾叩門求治,急施針湧泉、曲澤、委中、關衝、少衝等穴均刺出血,先後針治兩次,此危極之重病,幸得挽救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199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四肢懈惰 
 
 【歌訣】 
四肢懈惰倦怠疾,疲備無力行動遲,豐隆商丘連照海,復溜陽綱病自離。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 
商丘:在足內踝骨下。微前陷中。前有中封。後有照海。其穴居中。 
照海:在足內踝下五分。 
復溜:在足內踝上兩寸,與後之交信一筋之隔。 
陽綱:在第十椎下,去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針灸大成:照海,主咽乾、心不樂、四肢懈惰。 
通玄指要賦: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商丘穴主腹脹腸嗚、脾虛,令人不樂,舌本強,怠惰嗜臥。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四十五歲,河化人,住台化縣永和鎮安樂路,患懈惰病,歷經兩月餘,中西醫求偏,並無好轉,民國五十七年六月十一曰,求予診治,經施針照海、商丘、豐隆、復溜,陽綱,兩次而癒。 
【案例二】:王君,四十二歲,山東海陽人,住台化市臥龍街,患懈惰病,四肢無力,二目難睜,倦怠嗜臥,飢不欲食,渴不欲飲,民國五十七年七片五日,求予診治,施針上穴兩次,而精神復常。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0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飲食不納 
 
 【歌訣】 
飲食不納口吐沫,二目直視步如梭,補土瀉水助心火,金木相平定除?。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補土:補脾與胃。 
瀉水:瀉膀胱與腎。 
助心:補心與小腸。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蘭江賦:流住之中分造化,常將水火土金平,水素虧兮宜補肺,水之氾濫土能平。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趙君,十歲,河南籍,住台灣省新竹市,口吐白沫不止,日夜遊走不停,且不眠不休,百餘日不思進食,如非確悉共詳,余亦難信,先在新竹後至台北,經過幾大醫院檢查,多認為腦神經錯亂,連日奔走治療,均屬罔效,復經數十中醫治療,亦無轉機。民國四十六年農曆正月初七旺始由余診治,詳研其病因,先屬中風,拖延失治,漸至脾土虛不能剋水,故腎水氾濫也。藥石既難以克制,乃運用子午流注,輪流施針,每日針二次:針到第十天,共針二十次,其病大見轉機,欣然能進粥食,所針之穴,為解谿、大都、束骨、然谷、行間、丘墟、陽輔、小海、後谿。如此嚴重之怪病,停針之後,略事調養,即得恢復健康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1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食物中毒 
 
 【歌訣】 
如人食物身中毒,吐瀉昏迷腹不舒,築賓兩穴疾可解,上下中脘病即除。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築賓:在足內踝上五寸,脛骨後約二寸取之。 
上脘:在臍上五寸。 
下脘:在臍上二寸。 
中脘:在臍上四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凡食不潔之物,或食有毒之物中毒者,或吐或瀉,或吐瀉交加,或腹內絞痛,或悶痛,重則頭痛而昏迷不醒,甚則人事不知,極則?體黑紫色,熱氣騰騰,均為中毒之徵,宜從速急救。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高君,三十六歲,山東臨沂縣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民國四十四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結婚宴客,因食物不潔,中毒者五十餘人,中毒輕者,感覺發熱,腹內隱痛、頭痛昏重不安,甚則或吐或瀉,或吐瀉交加者,有腹內絞痛者,有?體紅紫發燒者,種種不一,經施針築賓、上脘、中脘、下脘,因及時診治,均已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2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腎臟結石 
 
 【歌訣】 
腎臟結石或膀胱,便尿刺痛最難當,中極關元氣照海,神關兼灸病即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極:在臍下四寸。 
關元:在臍下三寸。 
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 
神闕:即肚臍。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藏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故知腎上有一也。此症有易治者亦有不易治者。 
【分析二】:腎臟結石,或稱膀胱結砂,舊稱石淋、砂淋,大可如?卵,同時往往合併腎石,因結石之大小,症侯各異,其主徵則會陰部疼痛,尿意頻數。或尿血,如勞動或運動,致疼痛更甚。在排尿時,尿道俄然歇止,其因體位之變換矣。(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腎臟結石排石驗方:梔子仁錢,生白芍二錢,滑石四錢,當歸二錢,茯苓二錢,甘草梢一錢,川紅花五分,正琥珀一錢五,用布包煎服。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葉君,四十一歲,貴州人,住台化縣關渡,患膀胱結石經羅先生介紹,於民國五十五年十二月三日來本所求冶,經施針中極、關元、氣海、照海、神關用灸繼續診治而癒。 
【案例二】:王君,四十六歲,台灣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民國五十六年六月十六目突患腎結石病,由右腎連結小腹,刺痛難忍,三日夜未能安枕。經余施針上開各穴,次日又服中藥,早晚空腹時,連服二劑(附藥方)砂石隨尿而出,形如大豆,其狀似稜,堅硬如石,持來示余,可駭也。附腎臟結石排石驗方:梔子仁錢,生白芍二錢,滑石四錢,當歸二錢,茯苓二錢,甘草梢一錢,川紅花五分,正琥珀一錢五,用布包煎服。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3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卒然作痛 
 
 【歌訣】 
卒然作痛名鬼箭,?體流竄無定?,該經俞原子穴取,或兼八脈交會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俞原:甲出丘墟,乙太衝。 
子穴:十二經的子穴。 
八脈: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谿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蹻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蹻照海膈喉嚨。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鬼箭,按今俗謂身體之某部分,卒然作痛,曰,中鬼箭。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此症,卒然發作疼痛,流走不定,倘若流竄至任何一經,或痛或脹,取其該經子穴或原穴針之,若走至骨節處,取俞穴針之,如竄至不屬十二經之部位,或咽喉心胸脊骨等處,須用八脈交會針之,即: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後谿督脈內皆頸,申脈陽蹻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係,陰蹻照海膈喉嚨。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王君,四十六歲,四川人,住台北市木柵區開元街,患遍體流走疼痛,竄主咽喉,食難吞嚥,氣息不通,竄至心胸,心跳不安,走至牙齒,嚼物困難,忽至腿、忽至肩、忽至胸、忽至背,刺痛難忍其如此之俑口,歷經年餘,名醫求遍,並無好轉,以致面黃肌瘦,疲憊不堪,民國五十九年九月五日來求予診治,依前【歌訣】之法,先後施針六次,其痛如失矣。 
【案例一】:谷君,五十一歲,河南入,住台北市西園路,患?體流走疼痛,忽至脊、忽至胸、咽喉、耳根、?肋、缺盆、肚臍等處,痛苦難忍,民國六十年元月六日,來所請予診治,即依上法施針,先後針治三次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  【案例編號】  204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黃疸 
 
 【歌訣】 
黃疸病因不一般,陰黃陽黃分熱寒,中脘後谿勞宮刺,腕骨至陽針便安。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中脘:在臍上四寸。 
後谿:在手小指,外側。木節後陷中,握拳取之。 
勞宮:在手掌心,屈中指無名指之間取之。 
腕骨: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至陽:在第七椎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黃疸一證,乃濕熱鬱久,外發肌膚而然也,其侯?身面目皆黃,甚則深黃,面如?薰之狀。其中又有陰陽之別,如面紅口渴尿赤,色亮身熱者,乃脾家濕熱,此陽黃也,口不渴而色暗黃其身冷如冰者,乃脾腎寒濕,此陰黃也。陽黃一證,原因濕熱而成。陰黃者,乃脾濕腎寒,兩虛而成者此最為危侯。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董先生:六十一歲,江蘇海州人,住台北市愛國東路,患黃疸病,眼珠變黃,所著內衣,均成黃色。於民國五十五年秋,來所求治,經施針上穴,漸次而癒。 
【案例一】:沈小姐,五歲,河南人,住台北縣永和鎮水源路,患黃疸病,面黃、身黃、小便黃赤,於民國五十六年元月十八日,邀余前往診冶,經施針上穴,只ㄧ次霍然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5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癲病 
 
 【歌訣】 
癲病如癡形似醉,精神恍惚衍默無言,通里神門循間使!十三鬼穴選針痊。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鬼宮:即人中,鼻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鬼信:即少商,在大指內側第一節,去爪甲如?葉。 
鬼壘:即隱白,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如?葉。 
鬼心:即大陵,在掌後骨下橫紋兩筋間陷中。 
鬼路:即申脈,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 
鬼枕:即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 
鬼?:即頰車,在耳下稍前,曲頰端近前陷中,側臥開口有空。 
鬼市:即承漿,在下唇之下宛宛中。 
鬼窟:即勞宮,在掌心,屈中指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 
鬼堂:即上星,在鼻尖直上,人髮際一寸。 
鬼藏:即陰會,在兩陰間,男子由陰囊橫紋與肛門之間,女子由大陰唇後,與肛門之間。 
鬼腿:即曲池,在肘外輔骨之陷中,屈肘橫紋頭,以手拱胸取之。 
鬼封:即海泉,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仍橫安針一枚。 
通里:在腕側後二寸陷中。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兩筋間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多曲用情太過,中懷悒?,或所欲不遂,好貪不願,或時勢逼迫,或情場失戀,終則不能償其所願,中心?僨,久則耗液灼津,古人謂五志之火內燔,陰分虧損,以致肝木生風而為癲疾。蓋人身之滋養料缺乏,神經失共濡養,不能如常人靈動活潑,故如醉如癡,精神恍惚,行動舉止,不能自主,故或喜或歌,或悲或泣,忘言忘動,古人謂之魂不守舍也。故治此症,先要暢共心志,解其所欲,然後如法施治,則事半而功倍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患者,或歌或笑,或哭或吟,或多言,或久默,或朝夕嗔怒,或晝夜妄行,或言見鬼神,如此之類,可在十三鬼穴中,選取適當者施針,無不應也。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段小姐,年廿七歲,河南開封人,住永和鎮豫溪街,十年前,同其父母赴廟燒香,見神像受驚,精神失常,知覺全無,形似癡呆,生活失去常軌,時輕時重,最近加劇,形似木人,ㄧ語不發,身軀直挺,雙目緊閉,緊咬牙關,舌向後縮,問不知答,飲食不進,月餘之久,經赴西醫院檢查治療,係精神分裂症,於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廿六日,求予診治,經詳診後,係久默癲症,施針通里,神門,間使,按孫真人十三鬼穴,選擇適用之穴道,計針廿二次,精神漸甦,知覺恢復,已知飲食,嗣加調養,而漸痊癒也。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6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癇病 
 
 【歌訣】 
癇病始發痰上壅,昏仆瘛瘲直瞪睛,後谿鳩尾與長強,中脘神門豐隆攻。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後谿:在手小指本節後,屈指握拳取之。 
鳩尾:在臍上七寸,歧骨下一寸。 
長強:在脊?骨端下三分處取之。 
中脘:在臍上四寸。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豐隆:在足外踝上八寸,下胻外廉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陰?屬陰,藏寒之病也,多因慢驚風之後痰入心包而得,發時手足厥冷,偃臥拘急,面色青白,口吐涎沫,聲音微小。陽?屬陽,府熱之病也,多因急驚,去風下痰不淨,久而致成此證其發時身熱自汗,仰臥面赤,牙關噤急,或啼?不已,口吐涎沫。驚?,小兒小肝熱盛,偶被驚邪所觸,因而神氣潰亂,遂成?證,發時吐舌急?,面色乍紅乍白。痰?者,因小兒平素痰盛,或偶因驚熱,遂至成瘠,發時痰涎壅塞喉間,氣促昏倒,口吐痰沫。食?者,其病在脾,因小兒乳食過度,停結中脘,乘一時痰熱壅盛,遂致成?,其初面黃腹滿,吐利酸臭,後變時時發搐。風?因汗出脫衣,腠理開張,風邪乘隙而入,發時目青面紅,手如數物。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山東人,住台北市,其夫人二十四歲,患羊?瘋病,民國四十二年秋,求予診治,經詢其病之經過,據云,自患此病已歷數年,遍訪許多名醫治療,均末見效,甚至每日發過十三次之多,只跌得頭破血流,?體傷痕累累,李君身係軍人,無力擔負醫療費,給予免費治療,施針後谿、鳩尾、中脘、神門等穴,約繼續針治數十次,共病漸告痊癒。 
【案例二】:王X梅,女,十四歲,四川人,住台北縣中和鄉景平路四十巷,自從患羊?瘋病,三天一發,五日ㄧ發,亦且有一日二、三次發,或三、四月一發,發則連續數次不等,繼續纏綿數年之久,?體鱗傷,虛弱不堪,於民國十月十二日,經滕先生介紹來本診所求予診治,經針前穴,先後計針廿五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7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登高而歌 
 
 【歌訣】 
登高而歌笑無常,棄衣而走言語狂,人中隱白逢間使,神門大陵與少商。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人中:在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大陵:在手掌後。橫紋中,兩筋間取之。 
少商:在手拇指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難經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肌,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員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病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經曰:重陽者狂,重陰者癲。狂病屬陽,癲病屬陰。陽主動,陰主靜。不肌邪在內也,倨傲不支也,僵仆不能立而傾倒也。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初君,三十二歲,河北人,住台北市安東街七十三巷,其夫人年三十歲,患狂病歷經三月,經中西醫治療數次罔效,均束手無策,不分日夜,爬牆上屋,胡言亂語,三次服毒,兩次跳河,均被救起使全家為共不寧,有魏先生亦住該巷內,視患者求各大名醫無效,遂介紹,於民國四十四年十月二日來求予診治,即擇用十三鬼穴、人中、隱白、間使、後谿、大陵、少商等穴,針入後,問病者,何妖作怪,病者曰,我是一人,非妖也,距比以北,百公尺處,我有房屋,被人拆掉,時下無處安身,詢請來由,即著人查看,查看之人回報,謂所云處,並無房屋被拆,祇有骨灰罐被人打碎,露出骨灰一堆,遂請眾人,將骨灰整理好,埋於地下,買紙箔僥祭之後,將針起下,病者曰:我去也,精神漸漸復常,可見孫真人,十三鬼穴之妙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8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悲喜哭笑 
 
 【歌訣】 
悲喜哭笑歌欲狂,精神恍惚語無常,通里神門大陵刺,間使陽谿復安康。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通里:在手掌後,腕後一寸陷中。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大陵:在手掌後,腕部橫紋中,兩筋間。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陽谿:在手腕,橫紋上側,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病初起,忽東忽西,遊走不定,語無倫次,狂笑不休,或因用情太過,所欲未遂,或被人事刺激,致成喜怒無時,歌笑無常,穢潔不知,精神不定,睡臥不寧,心中似有抑鬱未解,終日如醉如痴致心神不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高先生,六十二歲,江蘇入,住台北市哈密街,患此怪病,或哭或喜,歌笑不常,遊走不定,睡臥不寧,精神恍惚,不知飢飽,如醉如痴,經其至友張先生介紹,民國五十四年三月三日,請予診治余當即施針通里、神門、間使、陽谿、先後針冶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09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舞蹈病 
 
 【歌訣】 
舞蹈病發戰顛顛,二目失常言語艱,肩井尺澤並環跳,三里陽陵到承山。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肩井:在肩上,以三指按下,中指陷處是。 
尺澤:在肘中約紋動脈中。 
環跳:在臀部,大轉子骨後陷中。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按本病原因不一,以風濕熱為主,發作時感覺精神異狀,全體不舒,身不能自主,四肢跳動不安使全身運動不協調,所謂不隨意的,非共同的,孿縮運動,口角傾斜,容貌奇特,眼珠旋轉不正常,言語澀滯,嚼嚥不順,手指腕運動呆笨,伸牽不利,步行蹣跚,或作動搖,如此病熊,每因感動而增劇,在睡眠中可能消失。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高先生,六十一歲,山東黃縣人,住台北市安東街,患此舞蹈病,坐不得安,臥不得寧,夜晚更甚,高君年高體弱,苦難忍受,民國五十五年六月三十日來所求冶,經施針肩井、尺澤、環跳、陽陵及三里、承山等穴,四次而癒。並親筆敬撰孫公針灸歌頌一篇以作紀念。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0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神經衰弱 
 
 【歌訣】 
神經衰弱體力差,身感疲勞病多加,風池神門連百會,合谷身柱三里扎。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風池:在髮際,腦空之下。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百會:在頭之正中,兩耳尖直上取之。 
合谷:在手大拇指與食指歧骨間。 
身柱:在第三椎下。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廉,兩筋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多因於身心過勞,近稱神經衰弱病,常因些微之精神感動,顏面呈潮紅之狀,常感頭痛腦重而記憶不足,忘事有餘,易患不眠,感情劇變,常抱恐懼,食慾不振,利尿頻數,晨起身體甚感疲勞如步行疲勞更甚,常有腰痠頭昏背重,耳鳴目黑,口乾舌燥等。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君,四十四歲,遼寧人,住台北市北投鎮陽明山水源地,患神經衰弱病,心跳四肢戰抖,?體無力,民國五十五年八月十七日,求予診治,經施針神門、百曾、合谷、身柱、風池、足三里,繼續診治而癒。 
【案例一】:柴君,三十七歲,江蘇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患神經衰弱病,?體無力,精神恍惚,行動困難,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來所求治,施針上穴,漸漸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1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倦言嗜臥 
 
 【歌訣】 
倦言嗜臥呵欠頻,疲憊昏迷似失神,通里大鐘挎照海,太谿飛揚厲兌循。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通里:在手腕外側,腕後一寸陷中。 
大鍾:在足後跟踵中,大骨上,兩筋間。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 
太谿:在足內踝,後五分。 
飛揚:在足外踝上七寸。 
厲兌:在足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按多寐症,四肢無力,倦怠不堪,呵欠頻頻,反復昏睡,如在醉鄉,此症多由大勞大病之後,脾陽虛憊,精神不振,以致倦怠多寐,亦有不花此限者,或濕邪內戀,蒙蔽清陽,神志不清,以致昏迷好睡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四十歲,河南人,住台灣省台北市,患嗜臥症,甚至三句話未講完,可以呼呼睡熟,經年累月,如在夢中,民國五十一年秋,經其同事陳先生介紹,前來診治,經施針道里、大鍾、照海、太谿、飛揚、厲兌,先後針冶三次而癒。 
【案例二】:張女士,四十五歲,四川峨眉人,住台北市臨沂街六十巷,患失眼症年餘,夜不得安眠,精神恍惚不定,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廿一日,式予診治,經針上穴六次,而告痊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2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失眠 
 
 【歌訣】 
失眠多因思慮勞,反覆難寐心意焦,內關神門循間使,太衝隱白三陰交。(另一版本為:失眠多因思慮勞,反覆難寐心意焦,內關神門循間使,太衝隱白針效高。)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內關:在大陵上二寸。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太衝:在足大趾次趾歧骨相接處。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三陰交:在內踝上三寸,體骨後陷中取之。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內經所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是也。他如邪念叢生,慾火上衝,雜念交感,致成心理之失眠者,則惟靜養可能收功,針藥所難及也。 
【分析二】:此症,輾轉難寐,精神恍惚,四肢懈怠,心煩焦急,頭旋眼花,少氣不支,多由思慮太過,傷及心陰,神不守舍,或病後血虛火旺,心神不寧,乃成煩而不寐,然亦胃有積熱,則心煩不寐者。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周君,四十二歲,河南入,住台北市南機場,患失眠病,已數年之久,精神恍惚,疲憊不堪,民國五十四年十二月八日,求予診治,施針內關、神門、間使、太衝,先後針治數次而癒。 
【案例二】:陳君,四十歲,浙江人,住台北市松江路,患失眼病月餘,心煩焦躁,精神恍惚,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七日,求予診治,經取上穴施針,三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3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夢魘 
 
 【歌訣】 
夢魘不安心氣虛,神魂顛倒難安舒,隱白厲兌大敦灸,神門間使針可驅。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隱白: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葉。 
厲兌:在足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葉。 
大敦:在足大趾外側,去爪押角如?葉及三毛。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間使:在大陵上三寸。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夢,睡眠中意識矇攏之時,依身體內外種種刺激,而喚起意識,其時應於其人心境之狀況,而與其所有之觀念,互相聯合,現快樂或悲傷,及驚懼種種幻象,謂之夢,夢由各種刺激,各種觀念聯合而成,故其內容,常不統一,而無系統。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百病賦:夢魘不安,厲兌相偕於隱白。凡氣窒心懼神亂,入夢成魘,皆因思索太過,以致睡中受魘,一合眼,神魂恍惚,不知所往。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吳君,五十二歲,山東泰安縣人,患夢魘驚悸病年餘,自感神魂顛倒每逢睡覺必有惡夢驚醒,日常疲倦,身體不舒,民國五十七年一月十四日來診所診治,經針上穴三次而癒。 
【案例二】:許君,二十六歲,台灣人,住台北市,現任軍職,患夢多病,兩眼一合,輒被惡夢驚醒,以致精神不安,纏綿半年之久,於民國五十六年十二月ㄧ日,求予診治,經施針神門、間使。而隱白、厲兌及大敦三穴用灸。繼續療冶數次而告痊癒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4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健忘 
 
 【歌訣】 
健忘多因憂慮愁,心腎不交病有由,天府湧泉膏盲應,神門心俞列缺求。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天府:在腋下三寸,肘宛上五寸,動脈中,用鼻尖點墨到處是穴。 
湧泉:在足掌,屈中趾凹陷處。 
膏肓俞:在第四椎下,去脊三寸。 
神門:在掌後銳骨端下陷處。 
心俞:在第五椎下,去脊一寸五分。 
列缺:在手腕內側上一寸五分。用兩手交叉,食指盡處是穴。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善忘前言曰健忘。……志傷神心膽弱,痰飲九氣火相乘。註:健忘失志等病,皆因心虛膽弱,諸邪得以乘之,善忘前言。經云:「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腎主智,腎虛則智不足,故善忘其前言。又心藏神,神明不充,則遇事遺忘也。健忘之症,大概由於心腎不交所致也。 
【分析二】:針灸大成曰,健忘失記,多由憂愁思慮,內動於心,外感於情,或有痰涎灌心竅,七情所感,故有此症。 
【分析三】:健忘,謂易於遺忘也。司空圖詩:齒落傷情久,心驚健忘頻。按今心理學上,謂為精神缺陷之一種病症。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陳君,二十九歲,湖北人,住台北市撫順街,患健忘病多年,民國五十五年八月二日,經其同鄉石先生之介紹,前來診治,郎施針膏肓、湧泉、列缺、神門、心俞、天府,漸漸而癒。 
【案例二】:杜君,三十六歲,台灣人,住台北市上海路,患健忘病,忘得出奇,剛說過的話,再問即不知,念過第一字,接念第二,則第一字亦復忘記,於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二十日,其夫人偕同來所求診,針上穴五次,記憶力亦由漸而復甦,其病如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5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行步如飛 
 
 【歌訣】 
行步如飛?體輕,自感飄颻似在空,絕骨陽陵承山刺,厥陽鍼到有奇功。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凹處。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間。 
厥揚:在足外踝上七寸,脛骨後兼。(即是飛揚)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此症真理不詳,初起時,不痛不癢,心裡明白,身不能自主,起身欲走,提腿就跑,跑不知停步且自感如在雲端,搖搖不穩。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李先生,八十歲,江蘇邳縣人。住台北市寧安街。患行走如飛病,起身站立不穩,自感如在空中且舉步如飛,不能自主,民國五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求予診治,經節施針絕骨、陽陵、承山、厥陽(即飛揚),先後診治兩次而癒。 
【案例二】:周先生,七十歲,山東臨沂縣人,住台北市敦化路一段。患行走如飛病,民國五十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求予診治,經施針上穴,先後診療兩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6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膝陽二關痛 
 
 【歌訣】 
膝陽二關痛似燒,行動困難苦心焦,外針陽輔並陽陵,內刺中都三陰交。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陽輔:在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 
陽陵:在膝下外側,尖骨前之陷下處。 
中都:在足內踝上七寸,脛骨內面之陷中。 
三陰交:在足內踝上三寸,脛骨後陷中。 
陽關,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此穴屬足少陽膽經部位,倘然發生疼痛,須針陽輔、陽陵泉。實有奇效如神。 
膝關,在犢鼻下二寸,向裡橫開寸半之間陷中,此穴屬足厥陰肝經部位,如發生疼痛,當刺中都及三陰交,確有奇效。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慎重:倘見有千奇百怪之病,須要細心,觀查其所患部位,屬何經或屬何病症,須要小心用針,用針,不要荒疏,慎之,慎之。 
【經驗二】:膝部怪症,余行醫近三十年,於四十二年春,始第一次見比奇病。經詳查先賢醫學,均無記載。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沈君,二十八歲,台灣人,僑居日本東京都板橋區蓮沼町,患陽關部疼痛,約有年餘,行動困難於民國五十六年三月三十一日,同台灣求予診治,施針陽輔、陽陵、先後醫療五次而癒。 
【案例二】:陳君,北平人,住台北縣永和鎮竹林路四十七巷,其母年六十餘歲,患左腿膝關部疼,一月之久於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六日,求予診治,即施針中都、三陰交,先後針冶四次而癒。 
【案例三】:陳君,六十一歲,安徽人,住台北市中正路,患右腿陽關部痛,六年之久,民國五十六年九月二十三日,求予診治,經施針數次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7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膝部筋骨疾 
 
 【歌訣】 
膝部突起筋骨疾,行動痛苦步難移,倘然取穴當慎重,妙用金針效最奇。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慎重:倘見有千奇百怪之病,須要細心,觀查其所患部位,屬何經或屬何病症,須要小心用針,用針,不要荒疏,慎之,慎之。 
【經驗二】:膝部怪症,余行醫近三十年,於四十二年春,始第一次見比奇病。經詳查先賢醫學,均無記載。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劉君,四十歲,廣東人,住屏東縣,左膝蓋頂正中處忽生一鼓泡,形似麥粒,生在皮裏,外面凸起,觸之則疼痛難忍,中西醫診斷,均感束手。適有台北市謝先生見其苦況,特偕同來所求治,經細心研判,在患者絕骨及胻骨之間,用手搯之,該鼓泡即收縮入內,鬆手則又出現,乃重搯之用針迎刺使針人後將針ㄧ轉,該泡縮入,加力拔針帶出白色筋狀一條,長有尺餘,自此霍然而癒。 
【案例二】:于君,三十八歲,山東安邱縣人,住台北市基隆路,民國四十二年秋,右腿外膝眼內,生ㄧ硬骨塊,形似大棗越長越大,且脹痛難忍,數度照片檢查,均稱骨瘤,須從膝上二寸處動手術鋸去,否則不堪設想云。于君恐懼萬狀,張先生(山東費縣人)介紹就診於余。經在其膝眼角刺一針,直透委中穴,針下後發覺內裏似有亂絲一縷纏針,將針撚動加力拔之,似有響聲出於其中,次日又針仍如故,連續施針六次,其硬骨塊竟消失矣。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8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腿遊風 
 
 【歌訣】 
腿遊風病遶腿生,赤腫如雲焮熱疼,榮衛風熱相搏滯,宜砭出血立時輕。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腿遊風,在兩腿忽裏忽外,或上或下不定,此症兩腿裏外忽生赤腫,形如堆雲,發熱疼痛,皆由榮衛風熱相搏,結滯而成,凡遇此症,先施砭石,放出惡血即癒。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砭刺:古名用砭刺,今以稜針在患部刺血即解,或針二間,及尺澤均有效。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孫君男,卅五歲,山東臨沂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三段,於民國五十五年七月二十日,患腿遊風病已多日,求予診治,即於患部刺出惡血,先後施治兩次而癒。 
【案例二】:薛君,男,四十二歲,江蘇江都人,住台北市敦化南路三十五巷,患腿遊風病,右小腿肚腫發熱,痛苦難忍,民國六十一年元月廿八日求予所治,經用稜針點刺,放出毒血五次即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19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腿足紅腫 
 
 【歌訣】 
腿足紅腫痛無休,形如泥沼臭水漚,須從患部將毒放,烏血毒汁淨可瘳。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腿足紅腫,或因勞役過度,被污泥臭水浸洗,久而氣血凝聚不散,變成此症,以致紅腫疼痛,甚則腐爛破皮流水,臭不可近。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患部:或腿,或足,無一定之處,倘有瘀血,須於患部,用稜針,頻頻放出惡血,腫消色變,漸漸而癒。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張君,三十六歲,安徽人,住宜蘭絲,左足紅腫,黑紫腐爛,臭氣難聞,黑至膝下,行動困難,熱燒上沖,心中煩躁不安。民國四十四年夏來診,每日在患處放出臭水烏血,凡二十餘次,腫消黑褪而癒。 
【案例二】:夏女士,六十三歲,浙江人,住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左足至膝下色黑如炭,疼痛年餘,行動困難,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七日,經張先生介紹來診,當於患處用稜針放出烏血,僅數次痛止病除。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20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腳氣 
 
 【歌訣】 
腳氣病生有多般,乾濕寒熱腫痛痠,絕骨陰交連三里,更加風市配承山。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絕骨:在足外踝上三寸。 
陰交:在內踝上三寸。 
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側兩筋間。 
風而:在膝上外廉,兩筋間,以手?腿,中指盡處是穴。 
承山:在腿肚下,分肉間。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註:腳氣乃內有濕熱,外感風寒,相合為病,故往來寒熱,狀類傷寒,兩?腿疼痛腫,熱如火者,是火盛也,不腫不熱而痛者,是寒盛也。 
【分析二】:濕腳氣浮腫先見於足部,軟弱光亮,漸延兩股,不便行走,甚則破皮流水,痠重難動。因寒而發者,面黑、惡寒、足冷如冰,是為寒濕腳氣。濕鬱化熱者,面黃口渴,便閉溺赤,足如火燒,是為濕熱腳氣。若惡心嘔吐,煩渴異常,氣短喘息,胸悶心跳,或腹部衝脈跳動震手,則為腳氣衝心之危侯倘若舌紫黑,或舌苔焦,其人昏沉不語,兩鼻孔煽者則不治。腳氣病,內經名厥,分痺厥、揍厥、厥心逆三種,頑麻腫痛為痺厥,即濕腳氣也。縱緩不收為痿厥,即乾腳氣也。腳氣衝胸為厥逆,即腳氣攻心也。濕腳氣原因,多由居低濕之地,濕邪襲入足脛,經絡皮肉而致腫脹,或飲污穢之水,及腐敗食物,化生濕熱下注兩足而得者,濕毒上攻,則成腳氣衝心之症。乾腳氣,兩?乾瘦,不腫而痛,或萎弱攣急,或日見枯細,步履惟艱,面色枯燥,舌多紅、甚則亦能衝心,而心悸氣促。本病多起於病後營養缺乏,或寒熱足三陰受傷,津液為熱所灼,以致枯細瘦弱,而為乾腳氣也。(見針灸學)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楊君,四十七歲,山東榮城人,住基隆市水產路,患濕腳氣,右足小指,爛得光滑無肉,日夜嚎叫,疼痛難忍,經醫院數度治療,據云:非割去不可,否則爛無止境,甚則上衝心胸,後果堪虞也。經其友人介紹,於民國五十五年七月二日,來診所求治,即予施針絕骨、風而、三陰交、三里、承山凡先後針治數次而癒。 
【案例二】:李君,六十歲,河南人,住台北市南陽街,兩足生熱腳氣,紅腫發燒,行動困難,於民國五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來診。經施針上穴五次,腫消而癒。 
 
 治療醫師 
孫培榮 
 


-------------------------------------------------------------
【案例編號】 221 
 
【案例分類】  雜病部 
 
 【主治病症】足跟疼痛 
 
 【歌訣】 
足跟疼痛站立難,行動不便苦心煩,只刺一穴名足踵,當時蠲疾自安然。(另一版本為:足跟疼痛站立難,行動不便苦心煩,只刺後踵女膝穴,當時蠲疾自安然。) 
 
【特效主治】 
 
【特效穴道】 
 
【穴位說明】 
足踵:在足後跟骨下,赤白肉際陷中。 
 
 【病因病理分析】 
【分析一】:金鑑,注:「足跟乃督脈發源之地,足少陰腎經從此所過,若三陰虛熱,則足跟疼痛。」 
 
【生理分析】 
 
【古人治療經驗】 
 
 孫培榮臨床經驗 
【經驗一】:余曾經患者足跟底下疼,須刺後踵女膝穴,效力甚著。女膝穴是經外奇穴,在足後踵白肉際跟骨下,用寸五毫針,向前直刺,使雞爪針法,三進三退,瀉罷出針,共疼痛立止。 
 
【孫師治療經驗】 
【案例一】:徐小姐,十七歲,台灣人,住台北市信義路三段五十六巷,患兩足跟底疼,雙足不能觸地,站立極感困苦,於民國五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其母背負來診,當針女膝穴而癒。 
【案例二】:彭君,六十一歲,河南人,住台北市仁愛路二段,患足跟底疼,歷經兩年之久,深感欲行不得之苦,民國五十六年四月十日來診,施針女膝穴,其疼立止。 
 
 治療醫師 
孫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