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例整理


  
上焦篇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第二節:暑溫
第三節:伏暑
第四節:濕溫、寒濕
第五節:溫瘧
第六節:秋燥
第七節:補秋燥勝氣論
中焦篇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第二節:暑溫、伏暑
第三節:寒濕
第四節:濕溫(痺疸瘧痢附)
第五節:秋燥
下焦篇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第二節:暑溫、伏暑
第四節:濕溫
第三節:寒濕
第五節:秋燥


xxx


[top]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脈象:不緩不緊而動數,或兩寸獨大

證狀:身熱,尺膚熱,午後熱甚,頭痛,微惡風寒,自汗,囗渴,或不渴而咳

惡風寒

桂枝湯

不惡寒(但熱,渴)

銀翹散──平

不甚熱,微渴,咳

桑菊飲──輕

惡熱,渴甚,脈浮洪, 大汗, 舌黃,面赤

白虎湯──重

脈浮大芤,汗大出,微喘,鼻孔扇

白虎⊕人參湯

脈散大

白虎倍人參

口渴甚

雪梨漿

吐白沫

五汁飲

血從上溢

犀角地黃湯⊕銀翹散

血從上溢,七八至,面黑

清絡育陰法(死不治)

吐粉紅血水

清絡育陰法(死不治)

氣血兩燔

玉女煎Θ牛膝⊕元參湯

熱在營中(寸大,舌絳乾,當渴反不渴

凊營湯Θ黃連

 

膈熱

心煩懊憹,起臥不安,欲嘔不得嘔,舌微黃,寸脈盛

梔子豉湯

心煩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嘔

瓜蒂散

※ 二者均無中焦證

 

誤汗

汗不出

發斑

化斑湯

發疹

銀翹散Θ豆豉,⊕細生地,丹皮,大青葉,倍元參

禁升麻,柴胡,當歸,防風,羌活,白芷,葛根,三春柳

汗出多

神昏譫語

清宮湯、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

 

邪入心包

舌謇肢厥

牛黃丸、紫雪丹

神昏譫語

先與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繼以清宮湯

 

大頭瘟

咽痛喉腫,耳前耳後腫,頰腫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腫,甚則耳聾

普濟消毒散Θ升麻,柴胡

初起一二日再去芩,

溫毒外腫

 

水仙膏(並主一切癰瘡

敷水仙膏後,皮間有小黃瘡如黍米

三黃二香散

 

[top]

第二節:暑溫

脈象:右脈洪大而數,左脈反小於右

證狀:形似傷寒,囗渴甚,面赤,汗大出

汗大出

白虎湯

誤治

誤汗

惡寒甚

汗出虛

清暑益氣湯

溫針

發熱甚

汗不出

新加香薷飲

數下

淋甚

脈洪大

白虎湯

洪大芤

白虎人參湯

散大

生脈飲

身重

白虎湯⊕蒼朮

頭微脹,目不了了

清絡飲

但咳無痰聲清高

清絡飲⊕甘草,桔梗,麥冬,甜杏仁,知母

咳而且嗽聲重濁

小半夏加茯苓湯⊕厚朴,杏仁

 

心包

時有譫語

清榮湯

時時譫語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

暑瘵

寒熱,舌白不渴,吐血

清絡飲⊕杏仁,薏仁,滑石湯

暑癇

身熱,卒然痙厥

小兒

清榮湯、紫雪丹

大人

亦同上法

熱初入榮,肝風內動,手足瘛瘲

清榮湯⊕鉤籐,丹皮,羚羊角

 

[top]

第三節:伏暑

病因:長夏受暑,過夏而發

脈象:濡數

證狀:頭痛,微惡寒,面赤,煩渴,舌白

氣實

口渴,舌白無汗

銀翹散Θ牛蒡 ,元參,  ⊕杏仁,滑石

氣虛

口渴,舌白有汗

銀翹散Θ牛蒡子,元參,芥穗⊕杏仁,石膏,黃芩

血實

口渴,舌赤無汗

銀翹散⊕丹皮,麥冬,赤芍,生地

血虛

口渴,舌赤有汗

加減生脈散

脈洪大───→白虎法

脈虛大而芤─→人參白虎法

[top]

第四節:濕溫、寒濕

脈舌:弦細而濡,舌白不渴

證狀: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

預後:病難速已

濕溫

三仁湯

誤治

汗之

神昏耳聾

甚則目瞑不欲言

喉阻咽痛

銀翹馬勃散

喘促

千金葦莖湯⊕杏仁,滑石

下之

洞泄

氣分痺鬱噦

宣痺湯(輕宣肺痺)

潤之

病深不解

心包神昏肢逆

清宮湯Θ蓮心,麥冬⊕銀花,赤小豆皮,煎送至寶丹、紫雪丹

 

中暍

身熱疼痛脈微弱,夏月傷冷水行皮

一物瓜蒂湯

寒濕

形寒脈緩,舌淡或白滑,不渴,經絡拘束

桂枝薑附湯

 

[top]

第五節:溫瘧

溫瘧

但熱不寒,骨節疼煩,時嘔,其脈如平

白虎加桂枝湯

癉瘧

但熱不寒,或微寒多熱,舌乾囗渴,陰傷陽獨

五汁飲

肺瘧

舌白渴飲,咳嗽頻仍,寒從背起,伏暑所致

杏仁湯

心瘧

舌赤中黃,脈弱而數,熱多昏狂,譫語煩渴

加減銀翹散

⊕兼穢,舌濁,口氣重

安宮牛黃丸

 

[top]

第六節:秋燥

傷肺氣

秋感燥氣,右脈數大

桑杏湯

感燥而咳

桑菊飲

傷肺胃陰分

或熱或咳

沙參麥冬湯

燥氣化火

清竅不利

翹荷湯

諸氣膹鬱

諸痿喘嘔之因於燥

喻氏清燥救肺湯

 

[top]

第七節:補秋燥勝氣論

燥傷本臟

頭痛惡寒,脈弦無汗,咳嗽稀痰,鼻塞嗌塞

杏蘇散

如傷寒太陽證,有汗,不咳不嘔,不痛

桂枝湯

燥金司令

頭痛身寒熱,胸脅痛,甚則疝瘕痛

桂枝柴胡各半湯

⊕吳,楝,茴,木香

燥入中焦

脈短濇,無表無下證,胸腹脅脹痛

苦溫辛甘以和之

裏實堅,未從熱化(脈短濇,面必青黃)

苦溫下法

裏實堅,已從熱化(脈數堅,面赤舌黃)

苦寒下法

燥入下焦

延入下焦,搏於血分而成癥,無論男婦

化癥回生丹

久伏下焦,不與血搏,老年八脈空虛

復亨丹

 

[top]

中焦篇


[top]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舌苔:舌苔老黃甚黑芒

證狀:面目赤,呼吸粗,語聲重濁,大便閉小便濇,但惡熱不惡寒,日哺益甚

浮洪躁甚

白虎湯

浮促

減味竹葉石膏湯

沉數有力,甚則反小而實

大承氣湯

不浮(悉證俱有而微)

小承氣湯

小不利

無汗,實證未劇,不可下。小便不利,甘苦合化

冬地三黃湯

譫語

無汗,小便不利,譫語

⊕不大便

先與牛黃丸;

再與調胃承氣湯

汗多譫語,苔老黃乾

小承氣湯

下利譫語,脈實滑疾

小承氣湯

下利譫語,脈不實

牛黃丸、紫雪丹

神昏譫語

安宮牛黃丸

不大便

神昏肢厥,脈沉伏或厥,小赤面目赤

大承氣湯

純利稀水,無糞者,謂之熱結旁流

調胃承氣湯

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

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

增液湯;

合調胃承氣湯

渴不渴

三焦俱急熱渴,不浮躁甚,燥色金黃,痰涎壅甚

承氣合小陷胸湯

乾嘔囗苦而渴

黃連黃芩湯

舌黃燥肉色絳,不渴者,邪在血分

清榮湯

渴甚者

雪梨漿沃之

發黃

無汗,小便不利,不甚渴,腹不滿,心中懊憹

梔子柏皮湯

無汗,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腹滿,舌燥黃

或但頭汗出,身無汗

茵陳蒿湯

中焦篇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下後

汗出

益胃湯

無汗   脈浮

銀翹湯

無汗   脈浮洪

白虎湯

無汗   脈浮芤

白虎⊕人參湯

無汗   脈數(不浮)

清燥湯

熱不退  脈沉有力

護胃承氣湯

熱不退  脈沉弱

增液湯

下證   脈沉無力,或不甚沉

增液   承氣

身不熱  脈靜  不大便

增液益胃 承氣

微熱日淺 脈微數 囗微渴,面微赤,苔未盡退

增液

微熱日深     舌微乾

下焦復脈 承氣

微熱       舌苔不退

薄荷末拭之

心中懊憹,反覆巔倒

少氣者/若嘔者

梔子豉湯

⊕甘草/薑汁

 

下之不通

其證有五

應下失之,正虛不能運藥,不運藥者死

新加黃龍湯

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肺氣不降

宣白承氣湯

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

導赤承氣湯

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

牛黃承氣湯

津液不足,無水舟停,間服增液,再不下者

增液承氣湯

 

斑疹

陽明斑

化斑湯

下後疹續出

銀翹散Θ豆豉⊕細生地,大青葉,元參,丹皮湯

外出不快,內壅特甚

調胃承氣湯微和之

禁忌

用升提則衄,或厥、或嗆欬、或昏痙

用壅補則霧亂

不可令大泄,大泄則內陷

痘瘡

發痘者,如斑疹法,隨其所在而攻之

楊梅瘡者,以上法,隨其所偏而調之;重加敗毒,兼與利濕

 

溫病之禁

淡滲

溫病小便不利者,淡滲不可與也,忌五苓八正輩

苦寒

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乾,不可純用苦寒;

服之反燥甚

下後暴食

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復。周十二時後,緩緩與食,先取清者,勿令飽;飽則必復,復必重

數下亡陰

下後,勿輕與承氣。輕與者,肺燥而咳,脾滑而泄,熱反不除,渴反甚也,百日死

 

[top]

第二節:暑溫、伏暑

脈象

洪滑

水結在胸

小陷胸湯⊕枳實

滑數

濁痰凝聚

半夏瀉心湯Θ人,,,草⊕杏,

沉實

熱結獨存

小承氣湯各等分

蔓延三焦

邪在氣分

舌滑微黃

三石湯

熱搏血分

舌絳苔少

加味清宮湯

熱閉內竅

神識不清

先與紫雪丹,再與清宮湯

三焦均受

 

杏仁滑石湯

 

[top]

第三節:寒濕

痞結胸滿,不飢不食

半苓湯

大溏不爽,若欲滯下

四苓⊕厚朴,秦皮湯、五苓散

舌白灰滑,自利目黃,邪阻脾竅,舌蹇語重

四苓⊕木瓜,草果,厚朴湯

舌 灰滑,中焦滯痞,面目俱黃,四肢常厥

茵陳四逆湯

舌 灰滑,中焦滯痞

草果茵陳湯

舌白灰滑,脈遲,不食不寐,大便窒塞

椒附白通湯

舌白 腐,肛墜痛,便不爽,不喜食

附子理中湯Θ甘草⊕廣,厚

濕傷

脾胃

寒熱不飢,吞酸形寒

苓薑朮桂湯

霍亂:

吐且利

寒熱身痛

或不寒熱

但腹中痛

寒多 不欲飲水

理中湯

熱多 欲飲水

五苓散

吐利 寒熱汗 拘急厥冷

四逆湯

吐利止 身痛不休

桂枝湯

轉筋

五苓⊕防己,桂枝,薏仁

轉筋 寒甚脈緊

五苓⊕防己,桂枝,薏仁,附子

乾霍亂

眩冒欲絕腹絞痛,脈沉緊遲甚則伏

欲吐不得利不得,甚則轉筋肢欲厥

蜀椒救中湯、九痛丸

語亂→先至寶丹,再湯藥

[top]

第四節:濕溫(痺疸瘧痢附)

◎ 濕溫

募原直走中道

不飢不食,機竅不靈

三香湯

裏虛內陷

神識如蒙,舌滑,脈緩

人參瀉心湯⊕白芍

三焦分布

神識昏迷,舌白,渴不多飲

熱蒸頭脹,身痛嘔逆小不通

先:安宮牛黃丸

繼:茯苓皮湯

氣壅

新製橘皮竹茹湯

不渴

小半夏加茯苓湯

嘔甚

半夏瀉心Θ人,乾,棗,草⊕枳,薑

升降中焦

三焦濕鬱,升降失司,脘連腹脹,大便不爽

一加減正氣散

急宣經隧

濕鬱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二加減正氣散

化氣利濕

穢濕著裏,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

三加減正氣散

急運坤陽

穢濕著裏,邪阻氣分,舌白滑,脈右緩

四加減正氣散

香開運脾升胃

穢濕著裏,脘悶便泄

五加減正氣散

脈緩身痛,舌淡黃滑,渴不多飲或不渴,汗出熱解繼復熱;

內不運水穀之濕,外復感時令之濕 發表攻裏,清熱袪濕

黃芩滑石湯

 

◎ 痺

經絡(濕痺)

寒戰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痿黃

宣痺湯

經絡藏府

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

薏苡竹葉散

風寒暑濕

氣不主宣,咳嗽頭脹,不飢舌白,肢體若廢

杏仁薏苡湯

治痺祖方

暑濕痺者

加減木防己湯

 

◎ 疸

由黃疸而腫脹

濕熱氣蒸,外干時令,內蘊水穀

二金湯

諸黃疸

小便短

茵陳五苓散

病屬三焦裏證

黃疸脈沉,中痞惡心,便結溺赤

杏仁石膏湯

勞倦濕溫治逆

身面俱黃,不飢溺赤

連翹赤豆飲,煎送保和丸

 

◎ 瘧

痞結心下氣分

舌白渴煩躁自利,初身痛繼心下痛

瀉心湯

邪漸入陰

背寒,胸中痞結,瘧來日晏

草果知母湯

濕瘧

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

厚朴草果湯

瘡家濕瘧,忌用發散

蒼朮白虎湯⊕草果

中焦瘧

寒熱久不止,氣虛留邪

補中益氣湯

瘧傷胃陽

不飢飽食便,渴不欲飲,味變酸濁

加減人參瀉心湯

瘧傷胃陰

不飢飽 便,潮熱食煩熱,津不復

麥冬麻仁湯

太陰脾瘧

熱證

寒起四末,不渴多嘔,熱聚心胸

⊕煩躁甚

黃連白芍湯

另服牛黃丸一丸

虛寒

寒熱脈濡來日遲,腹微滿四肢不暖

露薑飲

虛寒甚

寒戰脈弦緩,嘔吐噫氣,腹鳴溏泄

加味露薑飲

少陽瘧

熱重

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

青蒿鱉甲湯

寒重

如傷寒證

小柴胡湯

寒更甚

脈弦遲

小柴胡⊕乾薑,陳皮

內燥

渴甚

小柴胡Θ夏⊕蔞根

 

◎ 痢

滯下

腹不和滯下

風寒暑濕雜感,寒熱作表盛裏急

活人敗毒散

欲作滯下

腹中拘急,小便短

四苓合芩芍湯

將成滯下

熱利下重,腹痛,脈左小右大

加味白頭翁湯

滯下已成

腹脹痛

加減芩芍湯

滯下痞昏

濕熱內蘊,中焦痞結,神識昏亂

瀉心湯

滯下紅白

舌色灰黃,渴不多飲,小溲不利

滑石藿香湯

下利

脫肛

五苓散⊕寒水石

久痢

陽明不閤

人參石脂湯

太陰自利

自利腹滿,小便清長,脈濡小

加減附子理中湯

自利不渴,甚則噦,衝氣逆

附子粳米湯

熱氣內陷變痢

久延時日,脾胃氣衰,面浮腹膨

裏急肛墜,中虛伏邪

加減小柴胡湯

春溫內陷

下痢最易厥脫

加減黃連烏膠湯

氣虛下陷

 

加減補中益氣湯

內虛下陷

熱利下重,腹痛,脈左小右大

加味白頭翁湯

 

[top]

第五節:秋燥

燥傷胃陰

五汁飲、玉竹麥門冬湯

胃液乾燥,外感已淨

牛乳飲

氣血兩燔

玉女煎

 

[top]

下焦篇


[top]

第一節:風溫、溫熱、溫疫、溫毒、冬溫

陽明久羈

身熱面赤,囗乾舌燥

甚則齒黑唇裂

脈沉實

仍可下之

脈虛大,手足心熱

加減復脈湯

溫病誤表

津液被劫,心中震震,舌強神昏

復脈法

汗自出,中無所主

救逆湯

溫病耳聾

病係少陰,與柴胡湯者必死。六七日以後

復脈輩

復脈法

兩感治法(內傷⊕溫病)

復脈法

誤用升散,脈結代甚則兩至

重與復脈

汗下,脈尚躁盛

重與復脈湯

汗下,咽乾欲眠

與復脈湯

熱深,少陰厥陰

宜復脈

大便溏

下後大便溏甚,周十二時三四行,脈數

一甲煎

服一二曰,大便不溏

一甲復脈湯

下焦溫病,但大便溏

一甲復脈湯

陰虧邪盛

真陰欲竭,壯火復熾,心中煩,不得臥

黃連阿膠湯

邪氣伏陰

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

青蒿鱉甲湯

痙厥

急防痙厥

脈沉數,舌乾齒黑,手指但覺蠕動

二甲復脈湯

熱深厥甚

脈細促,心中憺憺大動,甚則心中痛

三甲復脈湯

神昏痙厥

舌短煩躁,手少陰證未罷

先牛黃紫雪輩

再復脈湯,三甲

邪陷發痙

經水適來,脈數耳聾,乾嘔煩渴

竹葉玉女煎

甚則痙厥

燥久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晝涼夜熱

三甲,定風,專翕

定風珠

既厥且噦(俗名呃忒),脈細而勁

小定風珠

神倦瘛瘲,脈氣虛弱,舌絳苔少時欲脫

大定風珠

諸方之禁

壯火尚盛

定風、復脈

邪少虛多

黃連阿膠湯

陰虛欲痙

青蒿鱉甲湯

肌膚甲錯,戰汗

欲作戰汗

復脈湯熱飲

虛盛

復脈湯熱飲⊕參

肌肉盛

但令靜,勿妄動

血證

瘀血

時欲漱囗不欲嚥,大便黑而易

犀角地黃湯

蓄血

少腹堅滿,小利大閉,夜熱晝涼脈沉實

桃仁承氣,抵當湯

下痢

熱撤裏虛

脈反不數而濡小,下痢稀水便膿血

桃花湯

完穀不化

脈虛數舌絳苔少,下痢日數十行

桃花粥

少陰咽痛

 

甘草湯

不差者

桔梗湯

下利,胸滿心煩者

豬膚湯

嘔而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聲不出

苦酒湯

婦人

邪陷發痙

經水適來,脈數耳聾,乾嘔煩渴

竹葉玉女煎

瘀熱在裏

經水適至,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

加減桃仁承氣湯

熱入血室

醫與兩清氣血,邪去其半,脈數

護陰和陽湯

邪去八九,右脈虛數,暮微寒熱

加減復脈湯用參

愈後

不寐 不咳

半夏湯

得寐 舌滑 食不進

半夏桂枝湯

身冷 冷汗 脈遲

桂枝湯

不食 不飲 脈弦遲

小建中湯

不食 思飲 脈數

五汁飲、牛乳飲

不食 小便溺 管痛

益胃五汁輩

 

[top]

第二節:暑溫、伏暑

少陰消渴

連梅湯

厥陰麻痺

連梅湯

心煩神迷

紫雪丹→連梅湯

厥陰消渴,上下格拒

椒梅湯

邪結內踞,清濁交混

來復丹

陰液元氣兩傷(不安不甘神不清)

三才湯

脅痛咳不咳,寒熱無寒熱

久不解

香附旋覆花湯

間用空閒丹

 

[top]

第四節:濕溫

◎ 一般

濕久三焦瀰漫

神昏竅阻,少腹硬滿,大便不下

宣清導濁湯

濕熱傷氣

濕凝氣阻,三焦俱閉,二便不通

半硫丸

濕濁久留腸胃

下注於肛,氣閉肛墜不喜食,苔腐白

朮附湯

 

◎ 瘧

勞瘧

絡虛而痛,陽虛而脹,脅有瘧母,邪留正傷

加味異功湯

瘧母

瘧久不解,脅下成塊

鱉甲煎丸

太陰三瘧

腹脹,不渴,嘔水

溫脾湯

少陰三瘧

形寒嗜臥,舌淡脈微,發時不渴,氣血兩虛

扶陽湯

厥陰三瘧

勞則發熱,或有痞結,氣逆欲嘔

減味烏梅圓法

 

◎ 痢

久痢

酒客

飲食不減

茵陳白芷湯

老人

食滑便溏,脾陽受傷,腎陽亦衰

雙補湯

出陽傷陰

小便不通,厭食欲嘔

加減理陰煎

傷腎

下焦不固,腸膩滑下,納穀運遲

三神丸

傷陰

囗渴舌乾,微熱微咳

人參烏梅湯

陰陽兩傷

臟腑傷及奇經

少腹肛墜,腰胯脊髀酸痛

參茸湯

傷及厥陰

上犯陽明

氣上撞心,飢不欲食,乾嘔腹痛

烏梅圓

濇血分

帶瘀血,肛中氣墜腹不痛

斷下滲濕湯

濇陽明陽分

下痢無度脈微細,肢厥不進食

桃花湯

濇少陰陰分

陰陽氣陷,肛墜尻酸

地黃餘糧湯

少陰陰中之陽

下焦不固,腸膩滑下,納穀運遲

三神丸

休息痢

下焦陰陽皆虛

不能收攝,少腹氣結,有似癥瘕

參芍湯

噤口痢

實證多

熱重

熱氣上衝,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者

白頭翁湯

濕熱重

左脈細數,右手脈弦

乾嘔腹痛,裏急後重,積下不爽

加減瀉心湯

邪少虛多

治中焦

形衰脈弦,舌白不渴

嘔惡不饑,積少痛緩

加味參苓白朮散

治下焦

胃關不開,由於腎關不開者,

肉蓯蓉湯

 

[top]

第三節:寒濕

濕伏少陰

舌白身痛,足跗浮腫

鹿附湯

濕久脾腎憊

脾陽消乏,腎陽亦憊

安腎湯

濕久傷陽

痿弱不振,肢體麻痺,痔瘡下血

朮附薑苓湯

小腸寒濕

先便後血,小腸寒濕

黃土湯

伏濕痰飲

脈緊無汗,惡寒身痛

小青龍湯

脈數有汗

小青龍湯Θ麻黃,細辛

大汗出

小青倍桂Θ乾薑⊕麻黃根

熱飲

喘促吐稀涎,脈洪數右大,喉啞

麻杏石甘湯

支飲

不得息

葶藶大棗瀉肺湯

飲家

反渴,必重用辛

上焦

⊕乾薑、桂枝

中焦

⊕枳實、橘皮

下焦

⊕附子、生薑

陰吹

脈弦遲

橘半桂苓枳薑湯

寒疝

脈弦數寒熱往來,舌白滑無苔不渴

當臍痛或脅下痛

椒桂湯

脈弦緊,脅下偏痛發熱

大黃附子湯

少腹臍旁,下引睪丸

或掣脅下掣腰,痛不能忍

天台烏藥散

 

[top]

第五節:秋燥

燥久傷及肝腎之陰

上盛下虛,晝涼夜熱,

乾咳或不咳,甚則痙厥

三甲復脈湯、定風珠、

專翕大生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