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產科二十一論評

第一論曰:熱病胎死腹中者何? 第二論曰:難產者何? 第三論曰:胎衣不下者何? 第四論曰:產後血暈者何? 第五論曰:產後口乾痞悶者何? 第六論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 第七論曰:產後四肢浮腫者何? 第八論曰:產後乍見鬼神者何? 第九論曰:產後不語者何? 第十論曰:產後腹痛又瀉痢者何? 第十一論曰:產後遍身疼痛者何? 第十二論曰:產後大便秘澀者何? 第十三論曰:產後血崩者何? 第十四論曰:產後腹脹悶、嘔吐不定者何? 第十五論曰:產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者何? 第十六論曰:產後喉中氣急喘者何? 第十七論曰:產後中風者何? 第十八論曰:產後心痛者何? 第十九論曰:產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若何? 第二十論曰:產後汗出多而變痓者何, 第二十一論曰:產後所下過多,虛極生風若何?
✎第一論曰:熱病胎死腹中者何?答曰:因母患熱病,至六七日以後,臟腑極熱,熏煮其胎,是以致死,緣兒身死,冷不能自出。但服黑神散暖其胎,須臾胎氣暖即自出。何以知其胎之已死?但看產婦舌色青者是其候也。

黑神散

桂心 當歸 芍藥 甘草(炙) 生乾地黃 乾薑(炮,各一兩) 黑豆(炒,去皮,二兩)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一法,無附子,有蒲黃。 評曰:夫妊娠,謂之重身,二命系焉。將理失宜,皆能損胎,不特病熏煮所致。或因頓僕驚恐,出入觸冒,及素有癥瘕積聚,壞胎最多。候其舌青,即知子死。《養胎論》云:面青舌赤,母死子生;唇青吐涎,子母俱斃。又有雙懷二胎,或一死一活,其候尤難知,自非臨歧觀變,未易預述,不可不備學也。然以黑神散溫胎,未若補助產母,使其氣正,免致虛乏困頓,胎自下矣,催生湯殊勝黑神散。 催生湯 治胎死腹中,或產母氣乏委頓,產道乾澀。(方見產難門) ✎第二論曰:難產者何?答曰:胎側有成形塊,為兒枕,子欲生時枕破,與敗血裹其子,故難產,但服勝金散逐其敗血即自生矣,逆生橫生並皆治之。

勝金散

麝香(一錢) 鹽豉(一兩,舊青布裹了,燒令紅,急以乳捶研細) 上為末。取秤捶燒紅,以酒淬之,調下一錢。 評曰:產難,不只胎側有兒枕破與敗血裹凝,隨其胎息因緣,自有難易。其如橫逆,多因坐草太早,努力過多,兒轉未逮,或已破水,其血必干,致胎難轉。若先露腳謂之逆,先露手謂之橫。法當以微針刺之,使自縮入,即服神應黑散,以固其血,必自轉生。《養生方》云:倉皇之間,兩命所繫,不可不廣傳。蓋贊黑散之功也。或以鹽塗兒腳底,抓搔之。

神應黑散

治橫生、逆生、難產。 百草霜 香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童子小便、好醋各一茶腳許,調勻,更以沸湯浸四五分服,止一服見功,甚者再服,已分免矣。一名烏金散。 ✎第三論曰:胎衣不下者何?答曰:母生子訖,血流入衣中,衣為血所脹,是故不得下。治之稍緩,脹滿腹中,以次上衝心胸,疼痛喘急者,但服奪命丹,以逐去衣中之血,血散脹消,胎衣自下,而無所患;更有牛膝湯,用之甚效,錄以附行。

奪命丹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牡丹皮(一兩) 乾漆(一分,搗碎,炒煙盡) 上為末,釅醋一升、大黃末一兩,同熬成膏,和藥,梧子大。溫酒下五七丸,不以時服。

牛膝湯

治產兒已出,胞衣不下,臍腹堅,脹急痛甚;及子死腹中,不得出。 牛膝(酒浸) 瞿麥(各四兩) 滑石(八兩) 當歸(酒浸) 木通(各六兩) 葵子(五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兩盞,煎七分,去滓,不以時服。 ✎第四論曰:產後血暈者何?答曰:產後氣血暴虛,未得安靜,血隨氣上,迷亂心神,故眼前生花;極甚者,令人悶絕不知人,口噤神昏氣冷。醫者不識,呼為暗風,若作此治之,病必難愈,但服清魄散自瘥。

清魄散

澤蘭葉(一分) 人參(一分) 荊芥穗(一兩) 川芎(半兩) 上為末。溫酒熱湯各半盞,調一錢,急灌之,下咽即開眼氣定,省人事。 評曰:產後眩暈,頃刻害人,須量虛實為治。若胸中宿有痰飲阻病不除,產後多致眩暈,又血盛氣弱,氣不使血,逆而上攻,此等皆非清魄可療。瘀暈,仍用半夏茯苓湯;血壅,須用牡丹散。但快藥尤難輒用,當識輕重,所謂擾乎可擾,擾亦無擾。若氣血平人,因去血多致暈者,芎藭湯尤佳。 半夏茯苓湯(方見惡阻門)

牡丹散

治產後血暈,悶絕狼狽。若口噤,則拗開灌之必效。 牡丹皮 大黃(蒸) 芒硝(各一兩) 冬瓜子(半合) 桃仁(三七粒,去皮尖) 上為銼散。每服五錢,水三盞,煎至盞半,去滓,入芒硝又煎,分二服。欲產,先煎下以備緩急。《金匱》以此治腸癰,但分兩少異。 芎藭湯 方見眩暈門 ✎第五論曰:產後口乾痞悶者何?答曰:產後榮衛大虛,血氣未定,食麵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結聚於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乾燥渴,心下痞悶。醫者不識,認為胸膈壅滯,以藥下之,萬不得一,但服見哯丸。

見哯丸

薑黃 京三稜(炮) 蓽澄茄 陳皮 人參 高良薑 蓬朮(炮,各一兩) 上為末,用蘿蔔慢火煮爛,研細,將汁煮麵糊丸,如梧子大。用蘿蔔湯下三十丸。 評曰:產後口乾痞悶,未必止因食麵。或產母內積憂煩,外傷燥熱,飲食甘辛,使口乾痞悶,當隨其所因調之可也。煩心,宜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若外傷燥熱,看屬何經,當隨經為治,難以備舉。飲食所傷,見哯丸卻能作效。 增損四物湯 (方見下第六論) ✎第六論曰:產後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隨病加減。

增損四物湯

當歸 人參 芍藥 川芎 乾薑(炮,各一兩) 甘草(炙,四錢)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煎六分,去滓熱服,不以時候。 評曰:乍寒乍熱,榮衛不和,難以輕議。若其敗血不散,豈止入脾肺二臟耶?大抵一陰閉一陽,即作寒熱,陰勝故寒,陽勝故熱,只可云敗血循經流入,閉諸陰則寒,閉諸陽則熱,血氣與衛氣解則休,遇再會而復作,大調經散、五積散入醋煎。

大調經散

治產後血虛,惡露未消,氣為敗濁凝滯,榮衛不調,陰陽相乘,憎寒發熱,或自汗,或腫滿,皆氣血未平之所為也。 大豆(炒去皮,一兩半) 茯神(一兩) 真琥珀(一錢) 上為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五積散 方見傷寒太陰經。入醋煎妙 ✎第七論曰:產後四肢浮腫者何?答曰:產後敗血乘虛停積於五臟,循經流入四肢,留淫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之。凡治水氣,多用導水藥,極虛人。夫產後既虛,又以藥虛之,是謂重虛,往往因致夭枉,但服調經散,血行腫消即愈。

調經散

沒藥(別研) 琥珀(別研) 桂心 赤芍藥 當歸(各一錢) 細辛 麝香(各半錢,別研) 上為末。每取半錢匕,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勻服。 評曰:產後浮腫多端,有自懷妊腫至產後不退者,亦有產後失於將理,外感寒暑風濕,內作喜怒憂驚,血與氣搏,留滯經絡。氣分血分,不可不辨。要當隨所因脈證治之,宜得其情。調經散治血分固效,但力淺難憑,不若吳茱萸湯枳朮湯、奪魂散、大調經散,皆要藥也。

加減茱萸湯

治婦人臟氣本虛,宿挾風冷,胸鬲滿痛,腹脅絞刺,嘔吐噁心,飲食減少,身面虛浮,惡寒戰慄,或泄利不止,少氣羸困;及因生產,臟氣暴虛,邪冷內勝,宿疾轉甚。 吳茱萸(湯洗七次,炒,一兩半) 桔梗 乾薑(炮)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 半夏(湯洗七次) 防風 細辛 當歸(酒浸,炒) 茯苓 牡丹皮 桂心(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枳朮湯

治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名曰氣分。 枳實(麩炒去瓤,一兩半) 白朮(三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奪魂散

治婦人產後虛腫喘促。利小便則愈。 生薑(三兩,取汁) 白麵(三兩) 半夏(七個,湯洗去滑,破) 上以生薑汁搜面,裹半夏為七餅子,炙焦熟,為末。熟水調一錢,小便利為效。

大調經散

最治產後腫滿,喘急煩渴,小便不利。(方見第六論) ✎第八論曰:產後乍見鬼神者何?答曰:心主身之血脈,因虛傷耗血脈,心氣則虛,敗血停積,上干於心,心不受觸,遂致心中煩躁,臥起不安,乍見鬼神,言語顛倒。醫工不識,呼為血邪,如此治之,必不得愈。但服調經散,每服加龍腦一捻,得睡即安。 調經散 方見第七論,每服加龍腦一捻。 ✎第九論曰:產後不語者何?答曰:人心有七孔三毛,產後虛弱,多致停積敗血,閉於心竅,神志不能明瞭。又心氣通於舌,心氣閉塞,則舌亦強矣,故令不語。如此但服七珍散。

七珍散

人參 石菖蒲 川芎 生乾地黃(各一兩) 細辛(一錢) 防風 硃砂(各半兩,別研) 上為末。每服一錢,薄荷湯調下,不以時服。 ✎第十論曰:產後腹痛又瀉痢者何?答曰:產後腸胃虛怯,寒邪易侵,若未滿月,飲冷當風,乘虛襲留於肓膜,散於腹脅,故腹痛作陣,或如錐刀所刺,流入大腸,水穀不化,洞瀉腸鳴,或下赤白,胠脅䐜脹,或走痛不定,急服調中湯立愈;若醫者以為積滯取之,則禍不旋踵。謹之謹之!。

調中湯

高良薑 當歸 桂心 芍藥 附子(炮) 川芎(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匕,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 評曰:產後下痢,非止一證,當隨所因而調之,既云飲冷當風,何所不至。寒熱風濕,本屬外因;喜怒憂思,還從自性;況勞逸飢飽,皆能致病。若其洞泄,可服調中;赤白滯下,非此能愈,各隨門類,別有正方。今錄桃膠散、白頭翁湯以備用,余從滯下門選用之。

沉香桃膠散

治產後利下赤白,裡急後重,㽲刺疼痛等證。 桃膠(瓦上焙乾) 沉香 蒲黃(紙鬲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陳米飲調下,食前服。

白頭翁湯

治產後下利虛極。 白頭翁 甘草(炙) 阿膠(各二兩) 黃連 柏皮(去粗皮) 秦皮(去粗皮,各三兩)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第十一論曰:產後遍身疼痛者何?答曰:產後百節開張,血脈流走,遇氣弱,則經絡分肉之間,血多流滯,累月不散,則骨節不利,筋脈急引,故腰背不得轉側,手腳不能動搖,身熱頭痛也。若醫以為傷寒治之,則汗出而筋脈動搖,手足厥冷,變生他病,但服趁痛散以默除之。

趁痛散

牛膝(酒浸) 甘草(炙) 薤白(各一分) 當歸 桂心 白朮 黃耆(各半兩) 獨活(半兩) 生薑(半兩) 上銼散。每服半兩,水五盞,煎至二盞,去滓,食前分二次熱服。 評曰:趁痛散不特治產後氣弱血滯,兼能治太陽經感風頭疼,腰背痛,自汗發熱。若其感寒傷食,憂恐驚怒,皆致身疼,發熱頭痛,況有蓐勞諸證尤甚,趁痛散皆不能療,不若五積散入醋煎用卻不妨。
五積散 方見傷寒太陰經。 ✎第十二論曰:產後大便秘澀者何?答曰:產臥水血俱下,腸胃虛竭,津液不足,是以大便秘澀不通也。若過五六日,腹中悶脹者,此有燥糞在臟腑,以其乾澀未能出耳,宜服麻仁丸以津潤之。若誤以為有熱而投以寒藥,則陽消陰長,變動百出,性命危矣。

麻仁丸

麻仁(研) 枳殼(麩炒) 人參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未通又加丸數。 評曰:產後不得利,利者百無一生。去血過多,臟燥,大便秘澀,澀則固當滑之,大黃似難輕用,唯蔥涎調臘茶為丸,復以蔥茶下之必通。

阿膠枳殼丸

治產後虛羸,大便秘澀。 阿膠 枳殼(麩炒去瓤,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別研滑石為衣。溫水下二十丸;半日來未通又服。 ✎第十三論曰:產後血崩者何?答曰:產臥傷耗經脈,未得平復,而勞役損動,致血暴崩,淋瀝不止;或因鹹酸不節,傷蠹榮衛,氣衰血弱,亦變崩中。若小腹滿痛,肝經已壞,為難治,急服固經丸以止之。

固經丸

艾葉 赤石脂(煅) 補骨脂(炒) 木賊(各半兩) 附子(一個,炮去皮臍) 上為末,陳米飲和丸,梧子大。食前溫酒、米湯下二十丸。 評曰:血崩不是輕病,況產後有此,是謂重傷,恐不止鹹酸不節而能致之。多因憂驚恚怒,臟氣不平;或產後服斷血藥早,致惡血不消,鬱滿作堅,亦成崩中,固經丸似難責效,不若大料煮芎藭當歸加芍藥湯,候定,續次隨證合諸藥治之為得。 芎藭當歸加芍藥湯方 方見眩暈門,加芍藥等分 ✎第十四論曰:產後腹脹悶、嘔吐不定者何?答曰:敗血散於脾胃,脾受之,不能運化精微而成腹脹;胃受之,則不得受納水穀而生吐逆。醫者不識,若以尋常治脹止吐藥療之,病與藥不相干,轉更傷動正氣,疾愈難治,但服抵聖湯。

抵聖湯

赤芍藥 半夏(湯洗七次) 澤蘭葉 人參 陳皮(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為銼散。每作一劑,用水二碗,生薑半兩,煎至二盞,去滓,分三次熱服。 ✎第十五論曰:產後口鼻黑氣起及鼻衄者何?答曰:陽明者經脈之海,起於鼻,交頞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產後氣消血散,榮衛不理,散亂入於諸經,卻還不得,故令口鼻黑起及變鼻衄。此緣產後虛熱變生此證,其疾不可治,名胃絕肺敗。此證不可治,不出方。 ✎第十六論曰:產後喉中氣急喘者何?答曰:榮者血也,衛者氣也,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相隨上下,謂之榮衛。因產所下過多,榮血暴竭,衛氣無主,獨聚肺中,故令喘也,此名孤陽絕陰,為難治。若惡露不快,敗血停凝,上熏於肺,亦令喘急,但服奪命丹,血去喘息自定。 奪命丹 方見第二論 評曰:產後喘急固可畏,若是敗血上熏於肺,猶可責效奪命丹。若感風寒,或因憂怒,飲食鹹冷等,奪命丹末可均濟,況孤陽絕陰乎?若榮血暴絕,宜大料煮芎藭湯亦自可救;傷風寒,宜旋覆花湯;性理郁發,宜大調經散,用桑白皮杏仁煎湯調下;傷食,宜見哯丸、五積散。 芎藭湯 方見眩暈門

旋覆花湯

治產後傷風,感寒暑濕,咳嗽喘滿,痰涎壅塞,坐臥不寧。 旋覆花 赤芍藥 半夏曲 前胡 荊芥穗 五味子 甘草(炙) 茯苓 麻黃(去節湯) 杏仁(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大調經散 方見第七論
五積散 方見傷寒太陰經,入醋煎 見哯丸 方見第五論 ✎第十七論曰:產後中風者何?答曰: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或懷憂發怒,擾蕩沖和;或因著艾傷艾,傷動臟腑,得病之初,眼澀口噤,肌內瞤搐。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不可治,此乃人作,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評曰,問產後中風,風是外邪,血虛則或有中之者,直答以人作,不可治,問答不相領解,如何開示後人,立論之難有如此者。若是中風,當以脈辨,看在何臟,依經調之,強力下床,月內房室,憂怒著灸,非中風類,蓐勞、性氣、火邪,治各有法,非產後病。不暇繁引,學者識之。 ✎第十八論曰:產後心痛者何?答曰:心者血之主。人有伏宿寒,因產大虛,寒搏於血,血凝不得消散,其氣遂上衝,擊於心之絡脈,故心痛。但以大岩蜜湯治之,寒去則血脈溫而經絡通,心痛自止,若誤以為所傷治之,則虛極,寒益甚矣。心絡寒甚,傳心之正經,則變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藥不可輕用如此。

大岩蜜湯

干熟地黃 當歸 獨活 吳茱萸(湯) 乾薑(炮) 芍藥 桂心 甘草(炙) 小草(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銼散。每服半兩,用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滓,微熱服。 評曰:產後心痛,雖非產蓐常病,庸或有之,九痛未必便是血痛,設是,岩蜜湯豈可用熟地黃?熟地黃泥血,安能去痛?此方本出《千金》,用生乾地黃耳。茱萸一升合準五兩,乾薑三兩,細辛治陳寒在下焦,方本一兩,卻減作半兩,制奇制耦,量病淺深,自有品數,不可妄意加減。然以岩蜜湯治血痛,不若失笑散用之有效。

失笑散

治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服此頓愈。 五靈脂 蒲黃(微炒,各等分) 上末。先用釅醋調二錢,熬成膏,入水一盞,煎七分,食前熱服。 ✎第十九論曰:產後熱悶氣上,轉為腳氣若何?答曰:產臥血虛生熱,復因春夏取涼過多,地之蒸濕,因足履之,所以著而為腳氣,其狀熱悶掣瘲,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可服小續命湯兩三劑必愈。若醫者誤以逐敗血藥攻之,則血去而疾益增劇。續命湯 方見中風門 評曰:腳氣固是常病,未聞產後能轉為者。往往讀《千金》見有產婦多此疾之語,便出是證,文辭害意,可慨見矣。設是熱悶氣上,如何令服續命湯?此藥本主少陽經中風,非均治諸經腳氣,要須依腳氣方論陰陽經絡調之。此涉專門,未易輕論,既非產後要病,更不繁引。 ✎第二十論曰:產後汗出多而變痓者何,答曰,產後血虛,肉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風邪搏之,則變痓也,痓者,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狀,搖頭馬鳴,身反折,須臾十發,氣息如絕,宜速斡口灌小續命湯,稍緩即汗出如雨,手拭不及者,不可治。續命湯 方見中風門 評曰:產後汗出多變痓,亦令服續命湯,此又難信。既汗多,如何更服麻黃、官桂、防己、黃芩輩,不若大豆紫湯為佳,《太醫局方》大聖散亦良藥也。 大豆紫湯 方見眩暈門 ✎第二十一論曰:產後所下過多,虛極生風若何?答曰:婦人以榮血為主,因產血下太多,氣無所主,唇青肉冷,汗出,目暝神昏,命在須臾,此但虛極生風也,如此則急服濟危上丹。若以風藥治之則誤矣。

濟危上丹

乳香 太陰玄精 五靈脂 硫黃 陳皮 桑上寄生 阿膠(炙) 卷柏(生,各等分) 上將前四味同研勻,石器內微火炒,勿令焦了,又研極細,復入余藥為末,用生地黃汁和丸,梧子大。溫灑或當歸酒下二十丸,食前服。 評曰:所下過多傷損,虛竭少氣,唇青肉冷,汗出神昏,此皆虛脫證,何以謂之生風?風是外淫,必因感冒中傷經絡,然後發動,臟腑豈能自生風也?虛之說,蓋因《脈經》云:浮為風為虛。此乃兩病合說,在人迎則為風,在氣口則為虛。後學無識,便謂風虛是一病,謬濫之甚,學者當知。 《保慶集》二十一論,人用既多,因評其說,仍將得效方附行。外有產科諸證,並序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