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歧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 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脈濇曰痺。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踈乍數曰死。 |
✎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无胃氣曰逆,逆者死。 |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藏真散於肝,肝藏勱膜之氣也。 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藏真通於心,心藏血脈之氣也。 長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耎弱有石曰冬病,弱甚曰今病。藏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藏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也。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藏真下於腎,腎藏骨髓之氣也。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泄也。 |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 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 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曰肩背痛。 寸口脈沈而堅者,曰病在中。 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寸口脈沈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沈而橫,曰脇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寸口脈沈而喘,曰寒熱。 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 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脈小弱以濇,謂之久病。 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 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 脈濇曰痺。 緩而滑曰熱中。 盛而緊曰脹。 |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无他; 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
臂多青脈,曰脫血。 尺脈緩濇,謂之解㑊,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尺濇脈滑,謂之多汗。 尺寒脈細,謂之後泄。脈尺麤常熱者,謂之熱中。 |
肝見庚辛死, 心見壬癸死, 脾見甲乙死, 肺見丙丁死, 腎見戊己死, 是謂真藏見皆死。 |
頸脈動喘疾欬,曰水。 目裏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 已食如飢者,胃疸。 面腫曰風。 足脛腫曰水。 目黃者曰黃疸。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藏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風熱而脈靜,泄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濇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
人以水穀為本,故人絕水穀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 太陽脈至,洪大以長; 少陽脈至,乍數乍踈,乍短乍長; 陽明脈至,浮大而短。 夫平心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琅玕,曰心平,夏以胃氣為本。病心脈來,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脈來,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心死。 平肺脈來,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肺平,秋以胃氣為本。病肺脈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肺病。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曰肺死。 平肝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氣為本。病肝脈來,盈實而滑,如循長竿,曰肝病。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平脾脈來,和柔相離,如雞踐地,曰脾平,長夏以胃氣為本。病脾脈來,實而盈數,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銳堅如烏之喙,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腎平,冬以胃氣為本。病腎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腎病。死腎脈來,發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
循 行 |
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之下。 |
|
作 用 |
其動應衣,以候宗氣。 |
|
診斷 |
盛喘數絕 |
病在中──中氣不守。 |
結而橫 |
有積矣──胃氣積滯。 |
|
絕不至 |
宗氣絕──死。 |
|
與衣俱振 |
宗氣泄──中虛之候。 |
|
易已 (病無他) |
難已 |
陰陽 |
脈從陰陽 (陽病得陽脈等) |
脈逆陰陽 (脈病相反) |
四時 |
脈得四時之順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 |
j脈反四時;k不間藏 |
|
預後佳 |
四難 |
形氣 |
相得→可治 |
相失→難治 |
色 |
澤以浮→易已 |
夭不澤→難已 |
脈 |
從四時→可治 弱以滑→易治 è 取之以時 |
逆四時→不可治 實以堅→益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