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歧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 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脇; 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 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脇,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脇,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é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 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 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 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 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鍼石也。 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 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 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 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 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 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歧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穀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穀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穀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五腑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色 | 青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方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時 | 春 | 夏 | 長夏 | 秋 | 冬 |
五化 | 生 | 長 | 化 | 收 | 藏 |
五氣 | 風 | 暑 | 濕 | 燥 | 寒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臭 | 臊 | 焦 | 香 | 腥 | 腐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悲 | 恐 |
五竅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脈 | 弦 | 洪 | 緩 | 浮 | 沉 |
五體 | 筋 | 脈 | 肉 | 皮 | 骨 |
五色 | 爪 | 面色 | 唇 | 毛 | 髮 |
五聲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五液 | 淚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變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五穀 | 麥 | 黍 | 稷 | 稻 | 豆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蔥 | 藿 |
五果 | 李 | 杏 | 棗 | 桃 | 栗 |
五畜 | 雞 | 羊 | 牛 | 犬 | 豬 |
嗅 味 辦 病 |
病所 |
其嗅 |
肝病 |
臊 |
|
心病 |
焦 |
|
脾病 |
香 |
|
肺病 |
腥 |
|
腎病 |
腐 |